摘要:商標權的合理使用問題一直是一個學術界爭論的問題,各國對這個問題的立法也見仁見智。筆者通過分析各國的立法狀況,對商標合理使用問題的構成和具體體現進行了論述,希望對研究這一問題能有所增益。
關鍵詞:商標權;合理使用;構成;具體體現
中圖分類號:DF41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072—03
商標的合理使用是指在經營活動中以善意方式使用敘述性商標的,不視為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行為。[1]商標合理使用越來越被各國和地區所認識并反映在有關立法中。
《TRIPS協議》第17條規定:成員可以規定商標權的有限例外,諸如對說明性詞匯的合理使用之類,只要這種例外顧及到商標所有人及第三方的利益。
《歐共體協調成員國商標立法一號指令》第6條規定:商標賦予其所有人的權利不得用來禁止第三人在商業中,使用其姓名和地址;……或商品或服務的其他特征的指示。
《美國蘭哈姆法》第33條也規定:“將并非作為商標,而是有關當事人自己的商業上的個人名稱的使用,或對與該當事人的產地有合法利益關系的……”
《德國商標法》第23條規定:只要不與善良風俗相沖突,商標或商業標識所有人應無權禁止第三方在商業活動中使用:(1)其名稱或地址;(2)與該商標或商業標識相同或近似,但與商品或服務的特征或屬性,尤其是與其種類、質量、用途、價值、地理來源或商品的生產日期或服務提供有關的標志;(3)必須因該商標或商業標志表示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用途,尤其是作為附件或配件。
《日本商標法》規定:(1)他人以正常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姓名、名稱、雅號、藝名、筆名;(2)他人以正常方式表示該商品或服務或類似商品、服務的普通名稱、產地、銷售地、質量、原料、性能、用途、形狀、價格等;(3)他人以正常方式對商品或服務所作的說明,只要上述情況下的使用是善意的和正當的。
《臺灣商標法》第23條規定:凡以善意且合理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它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一商品上,非作為商標作用者,不受他人商標專用權之效力所拘束。
《香港商標條例》第34條規定:商標的注冊不得干預任何人善意的使用自己的名稱或其營業地名稱或其業務的任何前任者的姓名或營業地名稱,也不得干預任何人使用對其商品或服務的特性或質量所作的任何善意的說明。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構成
從對世界各國的商標合理使用制度的定義可以看出要構成商標合理使用,應當滿足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一是客觀要素。該要素要求合理使用在客觀上要有使用他人商標的行為,而且這種使用只能是非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也就是說這種使用在客觀上不會造成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來源的混淆與誤認。
二是主觀要素。該要素要求合理使用他人商標應當是善意的。首先,具備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某標記為他人的注冊商標;其次,即使明知是他人注冊商標,但未以惡意的方式使用。
只要使用者在主觀上和客觀上滿足上面兩個條件,一般就應認為屬于商標的合理使用,商標所有人無權禁止他人使用。對于這一點,國家工商局《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善意地使用自己的名稱或者地址,或者普意地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性質或者屬性,尤其是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用途、地理來源、種類、價格及其日期的行為不屬于商標侵權行為。”。
至于在具體的事件中,對合理使用的判斷,針對兩個方面的情況應當分別由當事人舉證和公眾影響來認定,尤其是是否造成混淆或誤認,實踐中相關公眾的態度應當作為重要的判斷依據。根據我國商標法可將“合理使用”的范圍確定在以下三類:
一是使用人正當使用自己享有權利的標記,如自己的姓名、名稱、其它標記甚至商標。雖然這些標記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或類似,但使用人對其享有合法權利,他們的正當使用不構成對商標權的侵犯。在這種權利沖突的情況下,合理使用人與商標權人互不享有禁用權。
二是使用人正當使用商標權人的商標,主要是針對商標權人與使用人曾有過商標許可使用合同,合同終止后使用人按約定對合同期內制造的注冊商標商品進行處理的情況。
三是使用人正當使用與注冊商標文字、圖形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圖形。導致這種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某些注冊商標的文字或圖形顯著性不夠,采用了一些公用領域的詞匯或圖形,不能阻止他人在商業活動中將這些詞作為描述性詞匯對自己產品的質量、價格、性能、形狀、產地等進行說明,因此這種正當的說明并不構成對商標權的侵犯。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具體體現
1.敘述性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廣泛適用于對商標的敘述性使用特別是對敘述性商標的使用。敘述性合理使用保護的是生產經營者對自己生產經營的商品進行描述的自由,實質上是賦予競爭者對自身產品進行描述的權利。既為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基本信息而善意地使用商品通用名稱或自己的名稱、地址、原產地等,不構成侵犯他人商標權。正如美國法官攀姆斯所言:“商標權只是在于阻止他人將其商品當成權利人的商品出售,如果商標使用只是為告知真相而不是要欺騙公眾,我們看不出為何要對此加以禁止。”[2]
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商標權的敘述性合理使用已受到重視。如在美國PlayboyEnterprisesInc.v.Wells案件中,法官即表達了商標合理使用的觀念:“商標所有人不能阻止他人對其產品特征的正確描述,從而不能把將商標用于一般性描述的權利視為其獨占。”①在CDSolutions,Inc.v.Tooke案中②,作為CD生產商和“CDS”注冊商標的原告請求法院判決宣告其域名“cds.com”沒有侵犯提供桌面出版與印刷服務的被告的商標權。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請求,理由是“CDS”、“Compactdiscd”的簡稱,被告無權將其商標權延伸到原告在其域名中對自己產品的一般描述性的使用。
1968年美國在SMITH訴CHANEL一案中,被告在自己的香水新品牌廣告中使用了“聞起來像”夏奈爾五號(ChanelNo.5)香水的廣告用語,使用了夏奈爾五號來描述自己商品的特征。法院認為商標權人不能將其壟斷權利延伸到產品本身,認為如果被告不能使用原告的商標,被告就無法有效地將這種事實告訴公眾,即自己的香水與夏奈爾五號品質相當而價格只有其1/3。這種比較區分度大,一般不易引起混淆,應屬合理使用。但是這種比較必須本著內容真實,不會貶損被引用商標權利人信譽,不引起商標淡化的原則,謹慎為之,否則將違背不正當競爭法。[3]同時美國法院也承認:保護商標之必要,但特別指出對商標保護過度會導致窒息競爭,對社會公共利益并沒有多少好處。
1996年美國紐約州南部地區法院曾經審理過這樣一件商標侵權案。案件的原告一直使用“世界上是最好的”這一短語作為其產品宣傳語,針對原告是否享有這一短語的專用權,法院認為: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對原告商標淡化方面的侵害不需要考慮商品或服務之間是否存在競爭關系,也不需要考慮消費者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考慮到原告的商標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敘述性詞匯,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具有識別性的詞匯,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2]
2.指示性合理使用
指示性合理使用也稱“連帶使用”,是為了客觀地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特點、用途等而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在現實中,由于商品與商品之間往往存有某種聯系,例如一種產品投放市場后,往往有許多廠商生產該產品的配件,當為了使消費者了解該配件是配合哪種產品使用的情況時,就難以避免使用能指示該商品的商標,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當允許他人合理善意地使用該商標,只要該使用不會導致他人的混淆誤認,就應認為是合理使用。
從商標司法實踐的角度看,“普里斯特尼茨案”是美國法院保護商標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典型案例。本案中,原告擁有香粉和香水的注冊商標“Coty”,而被告普里斯特尼茨購買了“Coty”香粉后,重新包裝成塊狀放在小盒子中銷售;并且隨后又購買了“Coty”的大瓶香水,分裝在小瓶中銷售。由于被告的再銷售中連帶使用了原告的商標,原告起訴并要求被告停止使用自己的商標。聯邦地方法院認為:被告自己僅從事了該產品的壓縮和重新包裝產品的行為,因此在產品標簽上說明自己與“Coty”無關的前提下,可以使用“Coty”商標。第二巡回上訴法院推翻了地方法院的判決,下令被告不得在重新包裝的商品上使用原告的商標。而最高法院則判決恢復了地方法院的裁定,認為“當商標的使用方式沒有欺騙公眾時,我們看不到相關的字眼具有這樣的神圣性,以至于不能用它來說明真實情況。”美國通過司法判例中肯定了商標的指示性合理使用不構成對他人商標權的侵犯。[4]
我國也就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制度有相關規定。國家工商局1996年下發的《關于禁止擅自將他人注冊商標用作專賣店(專修店)企業名稱及營業招牌的通知》涉及一定程度的連帶使用情形,該通知指出:(1)未經商標注冊人允許,他人不得將其注冊商標作為專賣店、專營店、專修店的企業名稱或營業招牌使用;(2)商品銷售網點和提供某種服務的站點,在需說明本店經營商品及提供服務的業務范圍時,可使用“本店修理XX產品”,“本店銷售XX西服”等敘述性文字,且其字體應一致,不得突出其中商標部分。也就是說,指示性合理使用他人商標應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如果不使用某商標,那么就無法描述特定的商品或服務;第二,使用商標對于特定的產品或者服務的作出是合理的、必須的;第三,使用該商標不得使消費者誤認為該使用由商標權人發起獲得并得到其支持。
3.說明性合理使用
說明性合理使用在商標的合理使用中也較常見到,通常生產經營者為了向公眾介紹自己生產經營的產品的質量、功能、主要原料、用途、產品型號等涉及產品的基本信息,會牽涉到使用他人的注冊商標問題。說明性合理使用已經在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立法中得到了體現。如《知識產權協定》第17條規定,“成員可規定商標權的有限例外,諸如對說明性詞匯的合理使用之類,只要這種例外顧及了商標所有人及第三方的合法權利”。
在說明性合理使用方面,關于地名在商標合理使用中的沖突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限制。因為地名屬于公共領域的詞匯,具有公共性的特點,所以通常這類商標的顯著性較弱。同時,地名商標根據在后使用人的主觀意圖,又在實際上為此類商標提供了顯著性。具體而言,由于采用地名作為商標文字注冊,只能描述商品或服務之產地或出處,并因該商標多代表一定的行政區劃或地理區域,所以消費者往往只將該商標標示的商品或服務與特定的產地聯系在一起,而削弱了商標用以區別商品來源的功能。
從司法實踐方面來說,在重慶市白市驛板鴨廠訴重慶市渝中區某食品廠一案中,原告“白市驛”商標是以“白市驛”三個變形字組合成類似板鴨的鴨狀圖形,該商標核準注冊后經續展一直延續至今,并在1998年被重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被告自1997年3月成立后,在其板鴨產品包裝上以醒目位置注明“正宗白市驛風味”,突出了“白市驛”三個字,但同時也注明了長江商標、廠名與廠址。原告控告被告侵犯商標權。在該案中,法院認為,白市驛板鴨是有一定歷史的地方特產,原告享有白市驛商標的專用權,但不能對白市驛風味享有獨占權。被告在其產品的外包裝上標明“白市驛風味”只是標明食品的風味特征。并且,被告標明了自己的商標、廠名與廠址,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認。因此,被告不構成對原告商標權的侵犯。[2]
針對這一問題,我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法院曾經有過相關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關于保護服務商標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條第二款提出了服務商標的正常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的情形:“他人正常使用服務行業慣用的標志,以及以正常方式使用商號(字號)、姓名、地名、服務場所名稱,表示服務特點,對服務事項進行說明等,不構成侵犯服務商標專用權行為,但具有明顯不正當競爭意圖的除外。”同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的《關于商標行政執法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規定,“下列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的行為,不屬于商標侵權行為:(1)善意地使用自己的名稱或者地址;(2)善意地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特征或者屬性,尤其是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用途、地理來源、種類、價值及提供日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對于注冊商標中涉及地名的,商標權人雖然無權禁止他人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正當使用該地名來表示商品與產地之間的聯系,但是如果有證據顯示,他人使用該地名并不是出于標注產地的需要,而是具有攀附商標權人注冊商標的商譽或知名度,以使消費者產生混淆或誤認等不正當競爭意圖的,則應當認定該使用行為超出了我國商標法規定的正當使用范疇,構成了對權利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犯。特別對知名度較高的地名商標而言,他人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該地名,必須嚴格限制在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范圍內,以確保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注釋:
①7F.Supp 2d 1098(SD Cal 1998)。
②47U.X.P.Q 2d 1755(D.Or.1998)。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89.
[2]馮曉青.商標權的限制研究[J].學海,2006,(4).
[3]黃暉.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的法律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王蓮峰.商標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0.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