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社區工作發展存在著政府工作“基層化”、社區工作“機關化”、社區工作者的“非專業化”等問題,在今后的社區發展中需要政府走出“善政”走向“善治”,社區的服務理念需要從“機關型”轉向“服務型”,同時培養專業技能與專業服務兼備的社區工作者,使社區工作走向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社區工作;專業化;社區發展;社區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C912.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060—02
我國社區工作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在社區安全、清潔、社區文娛、社區醫療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社會穩定及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了應有的貢獻,但是在社區工作專業化道路的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政府干預、工作的機關化、社區工作者的非專業化等。本文將對社區工作發展專業化道路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社區工作專業化的概念界定及其意義
1.社區社會工作
對于社區社會工作(簡稱社區工作)的涵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予以界定,從而使社區工作這個概念包含越來越多的內容。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社區工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區工作是指在社區內開展的以提高社區福利、促進社區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服務或社會管理。狹義的社區工作則是社區社會工作的簡稱,特指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及社會工作者關于社區工作的理論、方法、技能及其應用過程[1]。本文則重點研究狹義的社區工作。
2.社區社會工作專業化
所謂社區工作專業化,指的就是社區工作從目前比較普遍的社區管理和服務走向專業化的社區社會工作,社區工作者主要由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擔任[2]。從概念中可以看出社區工作的專業化包括管理和服務的專業化、人員及機構的專業化。1972年香港正式宣布實行社會工作專業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實現社會工作專業化是香港社會工作發展史上的兩件大事和里程碑。香港社會福利工作的發展由此進入了“提供多元服務,引進社工專業”的新階段[3]。社區社會工作專業化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筆者認為在建設專業化的人員隊伍及專業服務的道路上,可以借鑒西方及香港在社區工作中的服務模式和理念,結合社區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工作專業化道路。
探索社區社會工作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單位住宅開始實行貨幣化分配方式,使單位制住宅瓦解,物業型住宅小區大量出現。住房類型的多樣化,帶來了社區成員之間關系的陌生化。同時由于市場競爭的越發激烈,閑暇時間減少,業緣關系的地位遠遠強于地緣關系,加之社區的文化宣傳活動不到位,致使居民游離于社區互動之外。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學、社會工作方面的學者開始探討社區工作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專業化的社區社會工作能夠更好的解決居民在社區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使居民在社區互動過程中形成歸屬感和凝聚力。在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的組織領導下,充分運用社區的各種有效資源,幫助社區居民實現醫療服務、養老服務、就業咨詢與培訓等,建立“社區大家庭”,充分發揮社區的各種服務效能。
二、社區工作專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社區工作是在社會轉型期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提上日程的。家庭的規模小型化、結構核心化、關系松散化以及功能社會化使得家庭這種非正式網絡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將是公共服務網絡的建設與完善。而社區作為連接社會與家庭的一個重要載體,必將成為健全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環節。經過多年的發展,社區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
1.政府工作的“基層化”
居民委員會作為傳達政府聲音、了解群眾民情的載體,是居民自治組織,政府給予政策性的引導與支持。但是在社區發展的現階段,居委會大體上成為直接受政府管理和控制的社區組織。居委會要按時完成政府有關部門下派給社區的各項工作,并在社區建立了相關的組織機構,工作布置后,上級部門不定期的檢查工作,導致社區工作重在完成下派任務,迎接應對各種檢查,占據了社區自身發展與建設的一部分人力、物力、財力,也使社區組織不能真正實現自治管理。
2.社區工作的“機關化”
由于居委會承擔著政府的基層組織工作職責,進而滋生了機關化的傾向。尤其對于比較落后的農村社區的村民委員會來說,村委會書記、村長等那是農民眼中真正的“干部”,使得社區工作的機關化傾向更加深厚。社區工作的機關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工作時間。社區居委會實行猶如國家機關的作息時間安排,影響大部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與社區活動。二是工作方法。很多社區工作者缺乏社會工作專業技能,并且長時間處理政府分派的行政任務,使社區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呈現機關化傾向而缺少專業的工作技巧。三是考核標準。與個人利益相關的考評標準使社區工作不得不圍繞考核轉、評優轉、政府轉。
3.社區工作者隊伍的“非專業化”
社區工作者的非專業化主要表現為專業技能與工作經驗難于一身。專業化需要社區工作的專業知識同時要具備服務社區的實戰經驗,這樣在應對實際工作問題時才能夠將技能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處理好各種社區矛盾和問題。但是由于我國的社區工作是在改革開放后家庭功能及結構發生變化后才引起社會重視的領域,導致具備社區工作經驗的是沒有接受過社會學、社會工作、社會心理學等專業教育的“大媽”級人物。接受過專業教育的年青人還沒有更多的攝入到社區工作中,且在社區工作者中所占比例較小,無法形成專業的社區工作者隊伍。
三、社區工作專業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1.從“善政”到“善治”:真正實現政府對社區發展進行引導與支持
從“善政”走向“善治”是近年來政府管理體系改革的趨勢也是政府走出社區自治組織建設行政化弊端的途徑[4]。“善政”理念是與市民社會不發達,缺乏民主思想基礎相適應的。我國廣大農村的村民委員會的管理則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但是在我國的大城市社區,社區應該真正實現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合作管理的“善治”模式,使社區工作擺脫政府的束縛,提高社區自我管理、自我協調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使社區成為居民生活中能夠依賴的公共服務網絡,政府在社區發展中承擔著引導與支持的角色,使政府工作在社區中逐步撤離出來,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居民的作用。
2.從“機關化”到“服務型”:社區組織要確立服務社區居民的工作理念
社區居委會、社區醫療、社區照顧等作為服務型的社區組織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社區居民的工作理念,摘掉“行政領導”的機關化“帽子”,做到管理到位、服務到位,了解民情,體恤民意,做好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橋梁。這就要求社區組織在工作時間上靈活多變,根據居民的服務需求時間、閑暇時間等機動調整,滿足居民的服務需求;在工作方法上,要在社區工作中充分運用個案、小組等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堅持助人自助的工作原則,結合居民遇到的具體困難,充分運用社區外及社區內的各種資源,幫助民眾分析解決所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在對社區工作者的考核標準上,應從“對上”的成績轉向“對下”的績效,使工作人員不再圍繞考核轉、評優轉、政府轉,能夠深入社區的服務機構及居民的家庭中,了解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組織的意見及建議以及居民家庭中的各種矛盾,只有與居民建立了信任關系,才能使社區工作真正成為居民的公共服務網絡,漸漸地減少對家庭及成員的非公共服務網絡的依賴,屆時社區工作才真正得到居民的認可,市民社會的民主思想及公共性在真正體現出來。
3.從“非專”到“專”:培養專業技能與專業服務兼備的社區工作者
社區社會工作是否能夠實現專業化,專業的社區工作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有的社區工作要靠社區工作者親自完成或指導完成,因此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是否專業過硬,直接影響到工作成效及社區工作在居民中的信任度和滿意度,直接關系到社區工作的專業化成效。由于長期以來政府將社區作為緩解下崗職工就業壓力的平臺使社區工作一度被“大媽”霸占,近年來加大了對社區工作的重視,在政策待遇上有所傾斜,使一些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加入到社區工作的行列中,但是社區工作者仍然存在著專業技能與專業服務未能兼于一身的癥結。這就需要在落實“公開招聘、定崗競爭、擇優推薦,等辦法時,要對應聘者的所學專業或者工作經驗有所考慮,在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社區工作者時采取競爭上崗與資格認證雙管齊下的方法,可以使新加入的社區工作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于已經從事社區工作多年,具備實際經驗而缺乏專業背景的工作者,要進行系統培訓,點面結合,做到真正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對于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學校要安排學生深入社區實踐的機會,與相關社區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形成長期的定點實習,互惠互利。將在校大學生、高校專業教師與社會專業人士吸引到社區建設中來,為社區的未來發展培養優秀的工作者隊伍,形成社區工作者發展的良性平臺。
目前,社區工作的發展存在著一些機構運行機關化、社區工作人員非專業化,提供服務不到位等問題,因此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轉型期研究社區社會工作專業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社區工作是一項系統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工程,社區工作的專業化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目標,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的大力支持,使社區自治組織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成為為居民服務的自治組織,還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社區工作者,來推動社區社會工作走向專業化的道路,使社區居民真正轉變文化觀念,從家庭親屬的非公共服務網絡中走出來,信任并且依賴社區這一公共服務網絡提供的各種服務,使社區真正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核心細胞。
參考文獻:
[1]徐永祥.社區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偉梁.社區維權行動與社區工作專業化[J].重慶社會科學,2000,(3):106.
[3]吳亦明.香港社會工作及其運行機制[J].社會學研究,2002,(1).
[4]李冬梅,楊晶.小議如何加強社區工作專業化[J].理論廣角,2006,(2):194.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