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幫助漢語學習者打好語音基礎,本文結合兩本使用范圍較廣的對外漢語教材,從現行音素描寫部分編寫問題及由漢語拼音方案引起的編寫問題兩方面提出了一些觀察心得體會和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材;語音;音素;漢語拼音方案
中圖分類號:H0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178-02
對外漢語的總體目的是培養外國人的漢語交際能力,為了有效地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有把學生的語音基礎打好。那么,最為關鍵的階段就是打基礎的啟蒙時期。只有基礎打的牢,房子才能造得好,造得結實。
筆者結合1994年版北京語言學院來華留學生三系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和華語教學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初級漢語課本第一、二冊》(第二版)(下文簡稱94)和1999年版楊寄洲主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語言技能類(一年級)漢語教程第一冊上》(此書現在還作為北京語言大學長期及短期零起點外國進修生教材)(下文簡稱99)談談自己對對外漢語教材語音部分編寫的一些觀察心得體會和建議。
一、現行音素描寫部分編寫的問題與建議
兩書的編寫體例都是課文(主要由對話組成)、生詞、以及注釋組成。兩書除了編寫了聲母、韻母、聲調等單個音節因素教學條目外,都編寫了詞重音、句重音、語調等非音節語音因素。94版和99版在單個音節因素教學上分別從第一課延續到第十五課、第九課。
兩書的第一課都在語音部分都介紹了漢語音節的基本結構、聲調、聲調符合的標法。94版沒有單獨在課文中教輔音的讀法,只是在課程之首以說明的形式,用英語詳細描述了漢語單元音、輔音發音的特點,當然用的都是語音學術語。以后在每課中只介紹復合元音。99版在介紹上述之外,每課還單獨教授幾個輔音。同樣,用的也是語音學術語。
另外,94版關于單元音發音的說明是按照一個音位的不同變體分項進行說明,因此共編排了14個條目,用國際音標記音。這種編排法符合漢語的實際讀音,但是對于學生來說,記憶負擔稍重。99版在每課的末尾是按照音位來分項說明的,因此單元音只列了6個條目,分別以拉丁字母表示。但是在接下來的復元音教學中,課文卻出現了學生沒有學過的國際音標,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混淆。
接著筆者再想以具體的音素教學條目來舉例說明。以學習者的語音難點j為例,兩書中文說明完全一致,英語說明稍有不同。本文在此引99版英語說明:
Unaspirated voiceless palatal affricate. The front part of the tongue is raised to the hard palate. The tongue-tip is pressed against the back of the lower teeth. The air is squeezed out through the passage between the front part of the tongue and the hard palate, with no vibrations of the vocal cords.
筆者認為這種安排也許對于學語言出身的漢語學習者有幫助,對于一般的學習者幫助可能微乎其微。第一,一般人并不知道各個發音器官具體指的是哪里;其次,就算學習者知道發音部分位置,要控制好這些發音部分、區分發音方法的細微差別,別說一般學習者,就算對于語言專業學習者來說也很難。99版就這個問題做出了一定的調整。在99版的教材序言后,就給出了各個發音部分的中英文圖解,對于一般的學習者這個幫助很大。但是筆者認為這樣對于上述所提問題的徹底解決并不夠,還有待各方學者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由漢語拼音方案引起的編寫問題與建議
筆者所接觸到的漢語教材語音部分都是按照現行漢語拼音方案分聲母、韻母順序教給學生。對于學習第二語言的外國人來說,他們是從拼音入手學習漢語的,必須完全依賴拼音學習語音。特別是在學習的初期,他們往往只看拼音而很少理會文字。但是漢語教師都知道,漢語實際語音和漢語拼音方案是有出入的。
筆者認為,語音部分教材編寫應該在以漢語拼音方案為主的基礎上,適量微調,以符合漢語實際語音情況。
漢語拼音方案帶來的語音偏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zh、ch、sh、r和z、c、s后面的-i和其他聲母后面的i
Zhi、chi、shi、ri和zi、ci、si,這些音節中的韻母不是i,但是我們從拼音表現形式來看,卻是和i完全一樣。94版根本沒有顯示zh、ch、sh、r、z、c、s和-i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分別在輔音和單元音中介紹zh、ch、sh、r、z、c、s及-i。99版對于這一組音,也是同樣的處理。
就是因為這個完全一樣,使得外國學生在根據拼音讀漢語時常常把“吃飯”讀成了類似“七飯”,把“日本”讀成了“立本”。雖然漢語教師會和學生說清楚,這個是-i,不是i,凡是看到在聲母zh、ch、sh、r和z、c、s后面的i都不能讀i,但是他們還是時常會讀錯。因為在短時間內,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去做出判斷:這個i是跟在哪個聲母后面的,是應該念-i還是i。
英語學習者都知道,英語中定冠詞the在不同單詞前有兩種讀法。然而英語學習者能在不同的情況下,把這兩個音發準確的,包括英語專業的學生,可說是寥寥無幾。“反應不過來”、“一下子忘了”是大多數人的解釋。其實這和漢語學習者反應不過來應該念-i還是i是一個道理。
筆者認為,若教材采取zh、ch、sh、r、z、c、s和-i分開教學,一旦學生學會發并且習慣發i后(i是教材中很早就出現的一個音),即使老師再三強調也不起作用了。一方面是因為思維定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發音肌肉定形。而且光有老師的強調也不夠,老師不可能24小時陪在學生身邊。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自己看書學習。所以對于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從教材編寫做起,再加上老師的強調,語音教學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方法一:zhi、chi、sh、ri和zi、ci、si整體教學。這類似于中國小學生學拼音時的整體認讀。筆者在上文比較的94和99教材都是將zh、ch、sh、r、z、c、s和-i分開教學。在教這八個音素之前已經教了i,學生已經很難再去記憶一個拼寫形式一樣,而讀音不一樣的音素了。整體教學當然不僅僅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樣也應該貫徹到教材的編寫上來。教材上不單獨出現zh、ch、sh、r、z、c、s。
方法二:教材暫時不讓-i出現。在教zhi、chi、sh、ri和zi、ci、si時,只出現zh、ch、sh、r、z、c、s形式。如zhidao就拼成zhdao,chidao就拼成chdao,laoshi就拼成laosh。接著教材出現一些常見的帶-i的詞。比如:讓他們先理解“知道”、“遲到”、“老師”、“日本”、“寫字”、“生詞”、“四個”的意思,并經常在上課的時候說這些詞,讓學生在使用這些詞的時候語音總是正確的。等到學生逐漸熟悉了,教材再出現完整形式。這時因為學生已經對zh、ch、sh、r、z、c、s這幾個音出現了思維以及發音肌肉定勢。以后就算他不能一下確定是發-i還是i,他的習慣會引導他選擇正確的發音。
(二)j、q、x、y后面的ü和u
很多外語中都沒有這個音(法語中有一個相似音)。實際上這個音學生是不難掌握的。在發i的基礎上,保持舌位,將唇攏圓即可。但是筆者在與留學生接觸過程中,發現很多即使已達中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也常常會將“旅游”發成“魯游”。這種語音偏誤產生原因和(1)相似,都是由于漢語拼音方案規定了“小ü小ü有禮貌,見了j、q、x,立刻就脫帽”。這個兒歌是對中國小學生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但是對于沒有任何語音基礎的外國人來說,見到jü,首先他要反應j的發音,然后是ü,與此同時,還要回溯整首兒歌,對他們來說,整個過程負擔太大了。
觀察94版教材,只是在第一課講授聲調符號的標法時,略提了一下ü上兩點的省略。99版教材這個語言點比99版稍微強調了一點,作為一個書寫規則提出來了。但是,這一點點強調是遠遠不夠的。
采取的辦法為:在最初的語音內容教材編排上,ü上的兩點可以先不省略。這樣,jü、qü、xü等等音一般不會出錯。接著教材出現一些常見的帶ü的詞。比如:讓他們學習“句子”、“去哪里”、“需要”、“下雨”等等生詞,同時教材中應該對比出現“故事”、“走路”、“老虎”、“下午”等詞語,來區別ü和u的讀音。等到初期階段結束,常用的詞語已經讀熟,并且能夠分辨ü和u的不同之后,教材再出現省略形式。這時問題就不大了。
(三)聲調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這給漢語增加了音樂性,但也給漢語學習者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就算居住在中國人好幾年的外國人說中文,即使語法、詞匯都不出錯,我們只聞其聲,仍然很容易聽出他是外國人。這主要是由于聲調不當引起的。
實驗語音學揭示:語流中82%的上聲念半上,即211。但是如果從學習者最初語音學習階段起就開始教上聲的原調值,即214,那么當外國人熟悉了全上之后,想改就難了。94和99兩部教材都是從第一課開始就把全上的讀法教給學生,而半上兩者分別是第三課、第二課才出現。學生熟悉了一種讀法后,很容易固定成型。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教材應該把211當作上聲的常規調值教給學生,而把全上214和上聲在上聲前的變調21當成變調,在學生熟悉上聲在語流中大部分的讀法即211后才教給學生。這其實跟詞匯大綱編寫原則應該一致——以頻率為原則。
參考文獻:
[1]陳明遠.第三聲的性質及其教學[J].語言教學研究·試刊,1983,(1).
[2]馬燕華.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的普通話聲調誤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3).
[3]丁迪蒙.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技巧[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