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出發,分析了校園網絡教學的開展給學校教學帶來的新變化、新特點;并具體提出了開展網絡教學的幾種模式。
關鍵詞:高等教育;網絡;網絡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166-02
1.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但隨之而來的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兩個亟待解決的突出的問題:
1.1模式單一,不利因人施教
近年,由于各高等學校不斷擴招,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大,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教學資源不能得到及時補充,教師數量增長跟不了,教學能力跟不上,幾乎所有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課,都是100多人甚至200多人的大教學班一起上課,這么多的學生不可能學習基礎一樣,而傳統教學模式都是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的“一對多”形式。這樣,如果老師講授內容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如果講的內容淺一點,基礎好的學生不愿聽,很不利于“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實施,學生的個性、特色很難兼顧,從而影響到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1.2時空局限,不利師生交流
同樣由于擴招,高校學生和教師的比例不斷增大,教師的工作量也就越來越多,加之高校教師除了教學外,還必須花大量的時間搞科學研究,撰寫學術論文,這樣一來,教師基本上沒有空余時間去和學生進行課后交流和探討;再加上絕大多數老師的住處都離學校比較遠,學生也不太可能去老師家里求教;所以老師真正能和學生接觸的時間只有在課堂上,而課堂上有非常緊湊的教學內容,教師沒有時間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沒有機會向老師求教。
2.校園網給學校教學帶來的新變化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網絡服務日臻完善的時代,開展網絡教學是時代的需要,是學校教學的必然選擇,網絡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校園數字化
隨著網絡教學的開展,學校將逐步形成依托校園網絡的數字化校園環境。包括教學資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統,教學管理系統,電子校園等等。
教材的科學化
根據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充分利用網絡的多媒體和超連接的特性,網上教材將趨于多媒體化、非線線性化;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教材更新迅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這將有利于學習者的意義建構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生主體化
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了認知的主體,從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從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地學到帶著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從按部就班的學習到自定步調自定目標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而教師角色將逐步發生變化,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講授者變成信息組織、編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不是“講壇上的圣人”,而是學生的親密朋友、“指路人”。
教學組織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個別化學習、協同學習、課堂教學、遠程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學生素質合理化
網絡教學的開展有利于學習者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素質結構更為科學合理。
學校開放化
傳統的“學校”,是限于圍墻的學校。廣播、電視教學已經突破了這一模式,網絡教學特別是遠程網絡教學的開展更徹底改變了“學校”的概念,使學校成為開放、虛擬、社會化的學校。為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提供了條件。
3.網絡教學的功能及模式
3.1網絡教學的功能主要有
視頻廣播:由網絡管理中心通過播放視頻(實時視頻或錄像)。這種形式與電視或播放錄像沒有太大的區別,學生無法控制,實際上一種直播課堂式的教學。它的好處是學習者不受地域和人數的限制。
視頻點播: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對服務器中的視頻進行點播。內容可以是電視教學片,也可以是課堂實況錄像。由于是非實時的點播,所以我們可以對其精心設計(插入圖文、視頻、動畫等)。
視頻會議:視音頻多向實時傳輸的形式。由于設備昂貴,應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師答疑。
WEB教材:把教學內容作成網頁的形式。其好處是編制難度不大,運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語言或課件開發工具開發的教材,一般通過下載到本機運行。
BBS論壇:師生間、學習者間以電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協作。
聊天室(教學討論區):師生間、學習者間通過文字、語音等形式異地實時交流。
e-mail:師生間、學習者間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3.2網絡教學的模式
根據校園網提供的兩個不同層次的網絡平臺:校園網內部的局域網和校園網外接的互聯網,校園網絡教學可以分為兩種教學模式:
3.2.1局域網教學模式
A.多媒體教學網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流程:
由于這種教學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體局域網,它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相同之處。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對學生進行授課,在這個教學模式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把準備的多媒體CAI課件放入服務器,以便上課調用,這些課件起輔助教學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信息處理系統是對教、學信息的處理。使教學雙方隨時能得到反饋的信息。
教學模式的特點:
①支持互動式教學。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時,可將教師機的屏幕、語音實時廣播給任意指定的個別、部分或全體學生。也可對學生機實現個別、部分或全體的輪流監看、監聽。隨時與學生機共用鍵盤和鼠標,進行對話和可視化輔導,實現交互式教學。
②有利于大班教學。傳統的大班教學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社會對信息技術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學成了事實。多媒體網絡的教學平臺為教師上好大班的課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環境。隨著教學班規模的增大,了解學生個人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在多媒體網絡教室,由于可以實現互動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做到的在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里,教師再也不需要擴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強手勢及臉部表情,或者如何書寫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學生看得清,因為大屏幕的投影機及網絡的廣播功能。
③提供科學的教學測量手段。在多媒體網絡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系統提供課堂教學信息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科學的測試和評定,以提供確切的學生學習數據供教師教學決策作為依據。以及使用網上標準題庫測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B.VOD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流程: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預先把選好視頻教學節目或學習材料放入視頻教學節目服務器,學生自主地利用VOD在視頻點播系統中進行學習。其中VOD起著輔助教師的教,或起著輔助學生學的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信息加工者。桌面上的每個學生可以通過觸摸屏或鼠標器自由地點播自己想收看的教學節目,而且學生可以隨意地控制教學節目的播放過程。
教學模式特點:
這種教學模式又可分為T模式和L模式。T模式的特點:利用VOD輔助教師的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首先把要講授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材料編制成程序教學材料。然后設計IMCAI的課件(智能化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在VOD中預先存入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與VOD會話模擬教學過程,指導學生進行課程學習、作業練習、實驗模擬、考查等,使VOD的教學得以實現。L模式的特點:利用VOD輔助學生的學,在這一教學模式中,都是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自行編制或從市場上各種的VOD學習光盤中選擇出適合自己教學對象的光盤。
3.2.2.Internet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流程:
基于Internet教學模式,它包括教師、學生、課件(CAI、CAL、ICAI、IMCAI等課件),Internet和WWW技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把課件文檔,掛在WEB服務器上,網絡上的學生經過注冊登記,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訪問教師的WEB站點。學生自由地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學生通過Internet不僅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而且可以隨時閱讀、瀏覽世界各地圖書館的資料和信息;學生除了聽課還可以參與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發言,開展課室討論等。
Internet教學模式:
個別學習模式。個別學習者可以通過WWW查詢和閱讀在線數據庫中的信息;調用在網絡上教學軟件,由教學軟件模擬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也可以通過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師提問,還可以在網上BBS站(電子公告)上提出疑問,征求解答。這種模式的特點可以24小時進行,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在網上下載學習的內容或向教師請教。
“一對一”學習模式。遠距離教學中的一對一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的和學生之間的一對一關系。在師生一對一的學習模式中,師生之間進行實時的多媒體交互。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了對課程的具體指導,學習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成效;學生之間一對一的學習屬于協同型學習,即兩個學生對一些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網絡共用寫字板、畫筆或某些應用程序(課件注釋系統)相互交流討論,協同學習。通過這種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促進學生自己的學習、總結和自述,從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互相幫助的協作精神。
“一對多”學習模式。在一對多的學習模式中,一位教師同時向多個學生授課,除獨立操作外,學生只能和教師進行交互或者通過教師的控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互。這種模式的交互學習不僅僅是學生觀看屏幕上遠地教師的授課,而是在學生決定的上課時間和上課地點,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才得以實現的教學,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制能力。
“多對多”學習模式。在多對多的學習模式中,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虛擬學習環境.事實上除實現一對多的模式中教師和多個學生之間的交互外,還可以實現學生之間的直接交互。學生可通過同步對話模式(Synchronous Dialog)進行同步對話,展開更加廣泛的學習合作,學生的網上學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4.總結
總之,充分校園網的教學功能,開展校園網絡教學具有時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個別化等優點,我們應尋求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優質高效地培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適合21世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頌伯.發揮校園網的教學功能,開展校園絡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6):93-95.
[2]許和平.論信息時代的學校網絡教學[J].中國西部科技,2004,(12):57-58.
[3]田屹,魏先彪,周虹等.論信息時代的學校網絡教學[J].電化教育研究,2000,(10):41-43.
[4]熊放.論學校網絡教學[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2):84-86.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