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英語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作者根據本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深人細致的教學研究以及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逐漸形成適合自己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基礎英語;英語專業;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3.0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199-02
前言
基礎英語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問題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1]
我系英語專業精讀課選用由李觀儀老師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英語教程》。該教材的教學目標是全面發展聽、說、讀、寫四項語言能力,但在不同學習階段側重點有所不同。具體地說,第1、2冊側重聽、說,第3、4冊側重讀、寫。針對學生情況和教材特點,筆者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抓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途徑,是學習主動性的表現,也是師生在課堂上相互配合的前提,更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方法之一。只有這樣,課堂才能夠真正地以學生為中心,也只有這樣,學生們的自學能力才能夠得以培養。通過預習課文,學生可以了解到新課中的內容、難點、要點,從而有的放矢地加以重視,在課下積極、主動地查閱資料、探討問題;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則可在課堂與老師商討共同解決,而且學生的能動性得到了發揮,積極性更高,學習的收獲更多,目標性更強。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講,也可以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難點,有針對性地授課,從而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
在學生開始接觸課本時,就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前言部分的“To the Student”,使學生對該書的單元結構、作者意圖以及各部分的要求有一個總體把握。在學習課文前,把具體要求講清楚,任務布置下去。如第1、2冊中的“Language Structures”部分,其中的語法結構都是學生在初、高中學過的,這里只是將它們再做系統的歸納。在這些基本結構的句子后面,設置了一些場景,然后是一個對話范例,但有些部分被省略。學生得先聽對話錄音,完成范例,然后再根據設置場景,用本課的基本語法結構的句子編對話。此項活動主要是由學生主動、認真完成的,完全可以通過預習解決。在課堂上教師只需強調重點、難點,然后組織學生操練一下對話、糾正語音即可。另外,此部分所對應的練習以及時態、介詞填空、完型填空練習亦可在預習時完成。這樣不但節省了上課時間,提高了授課效率,還可提早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和錯誤,及時予以糾正。
2.詞匯教學要靈活多樣
古人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掌握學習規律。任何一種語言技能的形成都必須以一定的語言材料為基礎。積累語言材料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掌握外語詞匯。由于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上的不同,掌握詞匯的效果當然也大不一樣。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防止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要教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方法,靈活地掌握詞匯。孤立的詞是很難長期保持記憶的,只有憑借各種模式語義結構、詞組和構詞關系、同義詞及反義詞等各種語義關系、上下文關系等等建立多方面的聯想,才能把詞匯不僅有效地長期儲存在記憶中,而且便于檢查和提取。[2]例如,教英語詞匯“love”,讓學生不僅從詞典上知道其發音,弄清楚詞的基本意義,語法上可以是動詞或名詞,還要求找出派生詞“lovely, loveless, loveable, lover, loving”等,反義詞“hate”,相似詞“like, fondness”,其從屬于“feeling”等等。教詞組時可采用歸納、聯想的方法將具有相同用法的詞歸納在一起教。例如學到“go mountain-climbing”時,便讓學生回憶學過的“go doing”結構的詞組,于是大家共同總結出“go shopping,go dancing,go swimming,go skiing,go skating,go jogging,go hiking,go surfing,go picnicking,go cycling”等詞組來。此外,還可通過比較的方法學習近義詞。在英語中,具有“包括、包含、由 … 組成”的意思的詞組很多,如“consist of,comprise,compose,be made up of,include,constitute”等,如果遇到其中的一個,我都會讓學生查字典辨析。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掌握詞匯,同時擴大了詞匯量,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將文化背景知識融人到教學中
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是文化的載體和表達形式之一,而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對語言起決定作用。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語言結構、語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
《新編英語教程》的缺憾之一就是對課文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甚少,有時只是一句話而已,根本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例如《新編英語教程》第三冊第4單元“A man from Stratford-William Shakespeare” 一文提到莎士比亞死后留下的幾大謎團。“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詩人。曾當過劇場雜差、演員、編劇等。現存劇本三十七部、長詩兩首、十四行詩一百五十四首。他的劇作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生動豐富、語言精煉而富于表現力,對歐洲文學和戲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3]可稱得上是英國文學的始祖。如何把這篇文章講得有聲有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關鍵在于對莎士比亞的了解程度。筆者從互聯網上找來了大量關于對莎士比亞的作品介紹、身后謎團的各種猜測的英文文章,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介紹,又組織課堂討論大家所熟悉的他的作品、戲劇。通過此舉,將背景知識融人到課本中去,教學效果甚佳。課后,同學們對莎士比亞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并開始關注、閱讀他的部分作品。
教師通過引人文化背景知識,將語言教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語言中了解文化,在文化中學習語言。在二十一世紀,國際交往更加頻繁,英語的實際應用功能日益突出,而保留和傳播本國文化,尊重和接納異國文化也成為國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注重課后測驗
測驗是一種教育評價的方法,一種測量的方法。測驗是外語教學的一個方面,或者說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教師如何及時掌握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課后測驗。由于受課時的限制,課后測驗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比如將學生練習冊中的部分內容如“Spelling,Dictation,Blank filling,Paraphrasing”以及“Answering Questions”等重要內容設計到測驗中便可大致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后測驗的另一優點在于學生對自己的課程學習能很快獲悉并加以調整,從而指導后面的學習。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評卷時一定要注意評語。對那些成績優秀的同學多加鼓勵,而對于成績差的同學可千萬不要傷了自尊心,應跟他們一起分析原因,想辦法讓他們趕上。
5.在課文中學習寫作技巧
高校對外語專業學生一般都開設作文課。在作文課上可以要求學生學習寫作各種體裁和題材的作品。基礎英語課教師在“寫”的技能培養上應積極配合寫作課教學,教學生學一些寫作技巧,為寫作課教學打好基礎。例如第3冊第1單元的“My First Job”,其中一段對“headmaster”的外表描述得十分形象、生動。課文講到此段時,我們便開始討論如何描述人物,描述前額的形狀可用哪些詞,描寫胡子的形狀、顏色可用哪些詞,以及對眼睛、鼻子、嘴巴、身材等的描繪。這篇記敘文講完后,筆者又講述了記敘文的特點以及記敘和描述性語言的應用。然后要求大家對某一人物或環境進行描述,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從第3冊起,基礎英語的教學編寫側重讀、寫,兼顧聽、說。[4]讀是吸收,寫是產出。只有在吸收的基礎上才會有產出。教材中文章題材多樣、風格迥異,教師除了教詞匯外,一定要注意讓學生把握文章整體,在感性認識中形成對寫作的理解和認知,為寫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結語 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有組織、有計劃地使學生較好地掌握英語聽、說、讀、寫技能以及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水平。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深人細致的教學研究以及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不斷地變換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發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常言道:“世上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師將教學真正作為自己熱愛的一項事業,把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水平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一定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發現許多新穎、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4]李觀儀.新編英語教程(3)教師用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