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傳統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視域中引入了現代大眾傳播學的研究視角,認為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首要素質是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即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實事求是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嫻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核心價值訴求等本質,此外,還應具有滿腔的工作熱忱和執著的獻身精神、可親可信的形象素質等。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素質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144—04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問題。報告指出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動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1]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傳播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本文所指的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是在高等學校中直接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活動的個人,既包括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包括黨政宣傳部門職員、高校媒體工作者等與意識形態工作密切相關的群體。本文認為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應具有以下五方面素質。
一、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
所謂馬克思主義觀就是對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和“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基本觀點和看法。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是學習、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必要前提,是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素質的首要方面。
第一,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首先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毫不動搖。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并指出我們過去革命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取得了勝利就是因為具有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第二,要具有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的觀點、與時俱進的觀點、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一的觀點,都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理論聯系實際是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根本態度,不管學習、繼承馬克思主義,還是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都應秉承這一科學態度。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看看理論,正是,也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用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2] (292)第三,要準確抓住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根本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活的靈魂”、“貫穿紅線”、理論主旨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全部理論基礎和哲學基礎在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核心價值訴求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紅線;馬克思關于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的具體理論和重要觀點是其枝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靈魂。在1894年為《新紀元》雜志題詞時,恩格斯說,“除了從《共產黨宣言》中摘下下面一段話外,再也找不出合適的話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 (730-731)因此,“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主旨,把握住這一主旨就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綱。
二、滿腔的工作熱忱和執著的獻身精神
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需要無數忠勇的信徒為之披荊斬棘、開拓道路,乃至奉獻出自己全部青春、汗水和智慧。馬克思主義傳播活動不是像修鞋匠補鞋、泥瓦匠蓋房之類為謀生工具,而是一項特殊的事業,因為它“從根本上說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眾的工作,涉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等領域,也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4]76因此,馬克思主義傳播是一項直接關涉意識形態核心問題的重大戰略問題,同時又是一項無上光榮、無上崇高的事業。這種特殊性要求傳播者本人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足夠的熱忱與忠誠,要求傳播者本人要獻出自己全部的汗水與智慧,全心全意地投身于這項崇高事業中去。
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和傳播觀,以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為最高光榮,以贏得受眾、取得最佳傳播效果為最大快樂。要深入受眾中間,從受眾角度出發,積極換位思考,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獲取一手資料,掌握最新動態,科學設計傳播內容,贏得受眾的信任。要熟悉受眾的生活狀態、精神需求、困難疑惑,把受眾需要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結合起來,把解決受眾實際困難和解決思想包袱結合起來,做“平民學者”、“大眾學者”。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參與到重大社會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中去,敢于和善于回答受眾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敢于和善于分析和批駁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努力創新馬克思主義進入受眾視域的個性化方式和有效路徑。
三、內容豐富和結構科學的知識儲備
馬克思主義傳播事業是一項綜合性、專業性、知識性很強的復雜工作。傳播者面臨的是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受眾,受眾身份、地位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個性稟賦不同,愛好興趣不同,接受的文化傳統不同,對傳播者及傳播內容的心理期待也不同。傳播者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將難以勝此重任。
科學合理的知識儲備首先要求傳播者掌握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毛澤東早在建國之前就要求培養一批百科全書式的傳播家,并對黨內缺乏傳播人才的現狀表示深刻擔憂。他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兩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5] (533)他又說,“所有的省委書記、市委書記、地委書記以及中央各部門的負責同志,都要奮發努力,在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的基礎上,使自己成為精通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的專家”。[6] (396)
科學合理的知識儲備還包括其他各科的基礎知識,比如傳播學知識、管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社會學知識等等。要對我國的歷史和現狀有透徹的了解,要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要熟知近代以來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追求國家獨立富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歷史,要懂得建國以來“兩個三十年”的繼承發展關系和正反對比所昭示的經驗教訓,要了解新世界新階段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了解社會轉型期間我國面臨的內外矛盾,了解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流變沿革的脈絡和走向,把多門知識融匯貫通,優化整合,自然流暢地表達出來,恰如其分的運用到馬克思主義傳播活動中去。
四、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綜合能力修養
知識修養與能力修養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范疇。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應對各種復雜情況,不僅要有良好的知識修養而且還要有較高的能力修養,具體說應該具備六項能力。
第一是調查研究、獲取信息的能力。即傳播者通過田野調查、電話采訪、通信、會議、調查問卷等多種調查方式或直接或間接地獲取豐富生動的信息,以便于掌控傳播流程,準確把握受眾狀態。第二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傳播者通過運用已有知識對傳播過程中的問題進行預測、準備,對傳播中遇到的障礙進行判斷和解析,查找原因,拿出對策。第三是觀察和掌控受眾的能力。即通過觀察和分析受眾的外表打扮、言談舉止、交際范圍、政治態度、價值取向等要素,能夠按照受眾需求和思維邏輯設計傳播內容,使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增進傳播效果。第四是表達與溝通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形象表達能力、掌握受眾心理的能力,調節受眾情緒的能力,合作協調的能力等。第五是組織管理能力。包括對傳播目標的預期,對傳播活動的設計,對傳播環節的組織,對傳播環境外噪音的控制等。第六是自我調節控制能力。包括善于更新自身知識儲備的能力,創新傳播手段傳播路徑的能力,調節個人情緒的能力,調節自我認知結構的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等。
上述能力集中到一點,表現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受眾實際相結合起來做具體工作的能力。毛澤東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能力。他說:“我們所要的理論家是什么人呢?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5] (814)
五、可親可信的形象素質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高等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受眾發生了顯著變化。青年學生在歐風美雨和日韓潮流浸潤薰冶下,傳統的灌輸式宣傳教育模式和刻板的講授方式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下有效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需要。受眾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形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傳播學的品牌傳播研究表明,傳播者在傳播活動中作為公共人物出現,其個人形象染上了公共色彩,傳播者的形象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構成傳播者素質的重要方面。
構成了傳播者形象的要素主要有傳播者儀表氣質、可信性兩個方面。第一,傳播者的儀表氣質。有公關實驗表明,風度翩翩、儀表堂堂的傳播者較之普通傳播者對受眾更具有吸引力,其傳播內容也更容易為受眾所接受,受眾甚至因為傳播者的生理特征、穿著打扮、舉止言談的吸引力而降低對傳播內容本身的關注。因此,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設計自身形象時應該注重儀表修飾,力爭做到著裝得體、舉止端莊、表述準確、信息新鮮、評論適度。第二,可信性。美國學者霍夫蘭在對可信性與說服效果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信源的可信度越高,說服效果越大,可信程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必須使受眾相信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傳播渠道的權威性,邏輯推演的嚴密性,不斷強化受眾心中的良好印象,提高受眾對傳播內容的認可程度,從而贏得強大持久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