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達慕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具有濃郁草原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為蒙古族那達慕的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政治、文化環境。時代精神的注入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使“那達慕”發生了深刻的歷時性變化。比賽形式、內容、規則、禮儀等極富時代性,使“那達慕”發生了廣泛的共時性變化。
關鍵詞:蒙古族;那達慕;表層文化變遷
中圖分類號:D691.7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094—02
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對中國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由于蒙古族棲息地的特殊自然環境和以游牧為主的獨特生活方式,使蒙古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具有濃郁草原特色的體育文化。蒙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那達慕是蒙古族文化中最有包容量的景觀,它凝聚并規范著蒙古族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生產活動以及各種文化習俗等,從物質文化的衣食住行、婚戀嫁娶、歌舞娛樂到精神文化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性格的形成,無不在那達慕中得到體現。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部,全縣居住著蒙古族、漢族、回族、達斡爾族等12個民族,其中蒙古族為4.5萬人,占總人口的18%,其那達慕文化變遷形式具有獨特的特征。
一、傳統習俗的衍化
每年的春季到秋季可說是杜爾伯特蒙古人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打馬鬃、馬駒節、廟會均在這個季節里舉行。一方面聚會,一方面娛樂,這是蒙古人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蒙古語的喜慶、聯歡、盛會謂之‘耐亦日’,那達慕總是與‘耐亦日’聯系在一起,沒有‘耐亦日’就沒有‘那達慕’,這可以說是個不可變易的傳統習俗”[2]。比如敖包盛會就稱作“敖包耐亦日”,馬駒節稱“珠拉格耐亦日”,成吉思汗與將士子弟聚會歡慶稱“烏日森耐亦日”等等。這些集會都舉行相應的娛樂競技“那達慕”。可見往昔的“那達慕”是為不同類型的喜慶盛會助興,獻演技藝,以表歡樂之意,它與現今單獨組織而又規模完備的那達慕盛會相比,其范疇、作用和意義是不盡相同的。“1948年,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一周年,在呼盟甘珠爾廟舉行盛大的游樂活動,為改變‘敖包會’、‘廟會’的陳舊色彩,改稱‘甘珠爾那達慕’。從此,‘那達慕’成了蒙古族傳統體育競技形式的稱謂”[3]。
二、性質的變化
解放前,杜爾伯特旗蒙古族“那達慕”是本地蒙古族王公、活佛尋歡做樂、欺詐民財的工具,運動員(摔跤手、騎手、箭手)是他們的奴隸,任其打罵。比賽時,“只能勝,不能敗”,否則輕者斷臂,重者斬首。至于牧民選手,則“只能敗,不能勝”,違者必死無疑。杜爾伯特旗白銀呢勒草原上著名的牧民跤手都楞扎那在有512名跤手參賽的大型“那達慕”上把王爺的跤手掀翻在地,正當他凱旋而歸之時,被王爺暗害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對于貧苦牧民來說,“那達慕”毫無樂趣可言。
解放后,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與其他蒙古族地區一樣,農牧民當家作了主人,“那達慕”的性質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真正成為人民歡娛的節日。1957年8月,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舉辦了建國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組織的第一屆那達慕大會。其他蒙古族地區那達慕的性質同樣發生了很大變化,如:1948年,甘珠爾廟那達慕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領導組織的,也是草原牧民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參加屬于自己的民族盛會。1954年,為了慶祝“蒙綏合并”,在呼和浩特隆重舉行了自治區首屆那達慕。7月3日,《內蒙古日報》還發了題為《積極發展民族形式體育》的社論。社論指出:“人民體育運動是增進人民身體健康,使人民能夠更好地為建設祖國和鞏固國防而服務的重要事業。”社論還說,“要普及人民體育運動,就必須在廣泛采用民間的許多體育形式的基礎上加以整理”,那達慕是民族體育“保持和發揚民族風格,去掉封建迷信不合乎生理衛生和科學道理的部分,使之逐步科學化和藝術化”的有效的宣傳形式和組織形式”[4]。50多年過去了,那達慕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宣傳形式和組織形式”的作用,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內容的變化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那達慕,從內容上看除了保持傳統的賽馬、摔跤、射箭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賽駱駝、馬術、馬球、布魯、烏蘭紅、沙塔拉、執鹿棋、布木格等新的蒙古族游藝項目以及現代體育、軍事體育、趣味體育、經貿洽談以及其他民族的傳統體育等內容。如在1957年8月舉辦的第一屆那達慕大會上,除了“三項技藝”外,增添了武術、球類、田徑等體育項目;1976年舉辦的二十年縣慶那達慕大會上,增加馬術、刺殺、迫擊炮射擊等民兵表演項目。1983年,第十屆那達慕大會上,恢復了蒙古棋、布魯烏蘭等游藝項目。1985年,第十二屆那達慕大會上,增設施放焰火項目。其他蒙古族地區那達慕的內容同樣發生了很大變化,如: 195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自治區首屆那達慕上還增設了武術、體操和軍事體育,如騎兵的馬術、越障、斬劈等內容和當時新創造的項目:馬上單杠、馬上雙杠,使大會更具魅力。1957年,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0周年而舉行的那達慕又增加了馬球、曲棍球、摩托車等項目。在旗(縣)一級的那達慕大會上,內容更加豐富,有田徑、球類、拔河、套馬、馴馬、乘馬接力、賽駱駝、射擊、拼刺、中國式摔跤等,此外,還有表彰勞模、展賽牲畜等活動。這是蒙古族的圣人先哲們所始料不及的。
那達慕大會的競賽內容和儀式,由傳統單一轉向中西結合,這是一個歷史性進步。從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中,我們觸到了時代脈搏,也感到了蒙古族人民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緊追時代浪潮,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所表現出來的非凡的創造精神。
四、舉辦地點的變化
解放前,杜爾伯特蒙古族舉行那達慕大會約有這樣幾種情況:祭敖包之后,人們常作馳馬、摔跤、射箭等競技比賽;逢首領聚會、盟旗聚會、活佛坐床、官員升遷等重大事件時舉行,以上那達慕規模較大。另外,在春秋兩季,人們為“逐水草”而遷居時,或展示自己“人畜兩旺”和“實力”時,也要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樣的那達慕規模較小。不論那達慕規模大小都在草原上舉行。
解放后,杜爾伯特那達慕與其他古族地區那達慕一樣逐漸由草原走入城市,形成了草原、城市并舉的格局。1957年為慶祝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成立5周年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府所在地泰康鎮舉辦了第一屆那達慕大會。其他蒙古族地區那達慕的舉辦地點同樣發生了變化,如: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與綏遠省合并和自治區成立10周年、15周年、30周年、40周年、50周年都在自治區首府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大會。1981年,中央民族大學等8個單位的蒙古族同胞經北京市民委批準,在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場舉辦了“北京首屆那達慕大會”,至今已舉辦了30多屆。1991年為檢閱內蒙古自治區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和宣傳自治區經濟資源在呼和浩特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那達慕大會。由于蒙古族地區處在北方寒冷地帶,近些年來“冰雪那達慕”也逐漸在升溫。
那達慕從草原步入城市,進入首都,擴大了那達慕的活動空間,對增進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增強民族認同感、凝聚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舉辦權的變化
解放前的杜爾伯特蒙古族那達慕都是由官方主辦的。建國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市場經濟的啟動,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思想觀念轉變了,那達慕的舉辦權由傳統的政府一家獨辦逐漸發展為社會、集體、民間、家庭等多家辦的格局。如1991年,杜爾伯特那達慕首次由政府組織、民營企業出資、農牧民自主參與而舉辦的那達慕。其他蒙古族地區那達慕的舉辦權同樣發生了變化,如:1984年,富裕起來的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努日蓋蘇木牧駝員其木德出資3000元舉辦了“家庭”那達慕,與會者近百名。這是蒙古族歷史上首次由個人出資舉辦的那達慕。1985年,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巴拉其如德蘇木達蘭花嘎查牧民嘎瓦投資2萬元,舉辦了那達慕,與會者近7000人。1991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持召開的全區那達慕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和多方資助。企業、銀行等近40個單位捐款捐物達200萬元,4萬多人捐款物達10萬元。
那達慕大會由政府一家辦轉變為政府、社會、集體、個人大家辦,是我國群眾體育工作的偉大變革,特別是草原牧民個人出資舉辦那達慕,開創了蒙古族體育史、中國體育史的新篇章,它代表了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方向。
六、功能的變化
“那達慕活動除具有娛樂功能外,還有政治、經濟等功能”[1]。當人們還沒有或沒完全掌握那達慕功能的規律時,活動是自發的、盲目的、渙散的,那達慕的功能作用很不明顯。當人們認識和掌握了那達慕功能的規律時,并在這種規律指導下自覺地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那達慕的功能才具有質的變化。這種質的變化,只有在獲得解放、當家作主的蒙古族人民思想覺悟得到提高后才可能發生。
杜爾伯特那達慕對本地區社會經濟建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那達慕的經濟功能為蒙古族地區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如在2001年杜爾伯特第18屆那達慕暨第45周年縣慶經貿活動中,共有參展團20多個,涉及90個系列3200個品種,成交額1.2億元;2003年那達慕期間的經貿活動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安排,縣政府提出“進入新世紀、抓住新機遇”的原則,承接了全省、全市性的經貿活動8項,舉辦了2003年杜蒙自治縣經濟貿易展銷洽談會,參展產品120多個大類4000多個品種,現金交易額230萬元,簽定投資項目合同5項9300萬元。2006年那達慕根據縣委縣政府推進“牧業強縣、旅游大縣、生態名縣”建設、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宗旨,開展了綠色有機食品、綠色旅游產品、環保合作展、奶牛超市等展銷活動,參觀、購物的來賓和群眾達9萬余人次,總交易額500萬元,是歷屆那達慕展銷會交易額最高的一次。
那達慕的政治功能尤為明顯,1952年,在錫盟東烏旗舉行的那達慕大會上,廣大牧民捐獻了近4000頭牲畜和10000塊銀元,支持抗美援朝,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居住在“神山”——包頭白云鄂博的蒙古族同胞,響應黨的號召,支援包鋼建設,從“神山”搬出時,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大會,30多個喇嘛整整念了9天經,愛國之心虔誠而真摯,十分感人。那達慕大會是一項綜合性文化活動,可以起到移風易俗、振奮精神、加強團結、增進友誼、交流感情的作用。
七、小結
文化變遷可能是重大的質的變遷,如改變民族認同的變遷、改變國家認同的政治文化變遷等。文化變遷也可能是同質文化演進的局部變遷,如從白樺樹皮向毛氈為壁的帳幕包房的演進,本族生產工具的演進等。應該說,這些變遷在蒙古族那達慕的發展歷程中都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著。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