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背景下,要想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于進行有效地教學“互動”。文章從課堂互動的定義和價值出發,通過分析課堂互動癥結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在教師角色、師生觀念、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這對于學生人格培養,師生間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及有效課堂教學的實現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課堂互動;新課改;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424.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176-02
一、前言
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以來,針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政府在目標定位、內容選擇、結構調整、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標,樹立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其中提到了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1]但是縱觀改革以來,教學過程作為實踐新課改理念的基本途徑,成效不佳。新課改理念下所強調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過程不是簡單的授受過程,不是只注重知識而不注重能力培養的過程,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過程。所以要想有效地組織教學,促進師生之間良性互動成為關鍵。
互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互動是指一切物質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我們通常所說的互動是相對狹義的互動,指在一定社會背景與具體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2]互動作為人際間的一種交往,必須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發生。若將互動折射到整個教育之中,互動必定是發生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若再縮小到學?;蚴钦n堂,那互動只能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了。因此,如果教師能夠采取一定的策略,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促進與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更有利于新課改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課堂互動及其價值
(一)課堂互動的概念
基于狹義的互動的定義,課堂互動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下,發生的一種特殊的人際交互作用的過程,具體是指在教學信息傳播溝通的過程中,發生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直接接觸、交互作用,導致交際雙方心理和行為上的改變。[3]本文討論的課堂互動,主要涉及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筆者認為在一堂課中,生生互動只是發生在教學活動設計的某一環節,而師生互動則是從進入課堂開始直至結束,貫穿始終。因此,本文只側重于課堂互動中的師生互動,并認為師生互動還將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實效的關鍵所在。
(二)課堂互動的價值
1.課堂互動有助于實現有效教學
就課堂管理而言,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教師往往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課堂,效果很好;而在緊張、消極的師生互動中,教師的管理方式往往充滿專制和壓制,學生的對抗情緒嚴重,課堂管理效果很差。[4]不同的師生互動的方式會營造出不同的學習氛圍,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態度、言語、行為等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若是師生之間關系融洽,課堂氣氛和諧,教學效果必會有所改善。
2.有效的課堂互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一堂課中,教師教學的內容、講課策略、以及教師的態度及行為方式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是個體發展的重要內容,而自我的發展離不開個體與周圍環境的互動。[5]因此,師生互動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行為、顯性或隱性的評價也將左右著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的積極、正確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改正不良品行,進而促進學生自身全面發展。
3.課堂互動提升并完善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教師的專業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專業知識的發展、專業才能的發展及專業情意的發展。[6]一個教師的專業知識是否淵博、教學技能和策略是否掌握甚至嫻熟運用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條件,而專業態度和情操也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重點。所以,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激發自身的工作熱情,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課堂互動中的問題及成因
(一)課堂互動的癥結
新課改沖擊了原有的傳統教學方式,讓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受到了啟發,其中有不少學校還針對新教材及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與探討。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原有的方法,多以傳授知識為主。老師通常在整堂課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跟學生的互動也只是簡單地反復做練習,解答書本知識而已;而且他們只注重與小部分學生互動,破壞平等原則,忽視整個班級群體。有些教師也試圖改變一貫的方式,在教學中組織了討論與提問,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但是這都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思路在進行,內容拘泥,學生缺乏主動意識,更缺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梢?,類似以上的課堂教學還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師生互動流于形式化,忽視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當前課堂教學中師生缺乏有效互動,這與新課改中提出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的觀念不相符合。
(二)課堂教學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客觀方面
第一,教學環境的影響。由于資源配置不均衡,學校資金不足,導致教學硬件設施不全,學?;A設備陳舊,教師限于教學條件落后,在某種程度上造成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第二,教育考試制度的壓力。應試教育制度是以分數的高低來作為升學的唯一門檻,導致教師、學生和家長一味地注重考試成績的好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灌輸講授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讓學生識記更多的知識來應試。
第三,教師評價機制的不合理。雖然制度中規定了教師評價多樣的內容,但事實上,教學效果占據了教師評價的主導地位。而教師教學評價又以學生的成績分析為重點。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知識的傳遞,而忽視了師生間的交流。
第四,教學組織形式的同一化。在固定班級中,教師通常針對固定學生,采用簡單的教學方法,來傳授固定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課堂教學雖然有利于傳授學科知識、提高教學效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不利于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使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受到了限制。
2.主觀方面
從教師方面,教師的角色定位及個性特征都將影響到課堂教學。首先,教師一直把自己當成知識傳遞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遞知識,忽視學生主動積極性的發揮。其次,教師的個性和人格魅力也對教學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自身的榜樣示范以及親和力能給學生帶來親密感,若對學生持平等、尊重的態度將有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
從學生方面來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較為注重知識的習得,泯滅了好動、喜新奇的天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不夠,參與意識不強,極大忽略了學習習慣的養成及其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只是埋頭記筆記,很少注重老師的提問,更不可能積極地反思問題,參與教學活動了。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某種惰性,喪失了學習興趣,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有效課堂互動的對策
(一)教師應轉換角色,實現自我更新
實現有效課堂互動。第一,教師要轉換角色。教師要改變唱“獨角戲”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促進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幫助學生反思、討論、實踐與創新。第二,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要求,教師要不斷地豐富專業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積累教學經驗,培養專業才能,提高自身職業修養。第三,教師之間可針對新課程教學的設計組織討論,多交流。通過師師互動帶動工作熱情,避免職業倦怠,從而更好地領悟課堂互動的精髓,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
(二)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
要想促進有效課堂互動,首先,教師要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質疑與討論提供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給師生之間,甚至生生之間有交流空間。其次,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移情性理解學生,平等寬容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同等的機會來表現自我。再次,教師還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語權,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創新點。只有教師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才能形成和諧的課堂互動,才能實現有效教學。
(三)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和組織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針對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活動。在講述新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呈現相關材料(“先行組織者”策略),使新舊知識相關聯,幫助學生知識遷移。其次,教師要合理處理教材,靈活組織教學內容。教學中老師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有意注意,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在講解知識時可多采用演示、情境對話的方式等。再次,教師還要注意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適當地調節教學活動,對于教學突發事件要妥善處理,使教學活動得以有序進行。
(四)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互動的積極性
在一堂課中,師生互動的真正體現在于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舉一反三,讓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具體說來,一是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問題,這是師生互動的第一步。二是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教材和親身經驗,使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提高他們自學的能力。三是通過師生交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期間,教師要注意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暢所欲言,引導他們不斷探索和思考新的問題,使他們從中獲得樂趣。四是知識的反饋與再提問。教師要在反饋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聯想,讓學生通過提問來探索新知識,訓練思維,并通過討論來使教學民主化。
參考文獻:
[1][6]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35-338.
[2]葉子,龐麗娟.師生互動的本質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4.
[3]劉月紅.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的“互動”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4][5]印小青.論師生互動的發展價值和教育價值[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97-99.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