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對過去識別有誤的民族成分進行了更改。在更改民族成分中,除了以斯大林提出的關于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作為標準、依據之外,還出臺了一些新的規定。在一些地區的識別中還要查閱家譜,看血緣,看自報是否被公認。針對目前更改民族成分時有發生的實際,要嚴肅對待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工作。
關鍵詞:民族成分;更改;西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C95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049—04
本文結合西南地區,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有關民族成分更改的相關規定和具體做法作一簡要的論述,希望對目前有關民族成分變更工作有所裨益。
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更改民族成分的背景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曾開展了兩次規模較大的民族識別工作。到1979年,我國55個少數民族識別工作順利完成。到1990年止,經國務院確認的少數民族共有55個,加上漢族,全國共有56個民族。至此,祖國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族屬和民族成分、族稱以及大家庭中民族成員結構等問題基本搞清楚了,為進一步解決好國內民族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但是在民族識別工作中,特別是在1964年以前,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民族識別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對部分少數民族識別有誤,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由于解放前長期遭受民族歧視,部分少數民族不敢申報真實的民族成分。如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民族歧視和壓迫,迫使居住在貴州省石阡縣湯山鎮燕子巖,萬安鄉銀豐村、亞新村,扶堰鄉九龍灣,青陽鄉桃子灣、鵝犁董,聚鳳鄉高坪指甲壩及縣城、本莊、白沙的部分夏、姜、包三姓和江口縣勻都土家族苗族鄉漆樹坪、桃映鄉街上的胡姓隱瞞自己羌族的民族成分,而報為漢族。[2]又如滿族本是貴州省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個縣的結合部。但在新中國成立前,他們卻報為漢族,[3]民族識別時也作為漢族對待。云南省西疇、麻栗坡等縣的伙姓、余姓蒙古族隱瞞自己的民族成分,報為漢族。類似這樣的情況,在西南地區并不少。
二是由于民族特征不斷消失,準確進行民族識別有一定的困難,同時又與其它民族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樣就誤識別為其它民族成分。如云南省保山市境內的布朗族,在民族識別過程中,其族屬多次更改,從“蒲人”、“蒲芒”到“本人”,1982年前,曾被定為“本族”,1982年被定為佤族。經識別,1985年正式正名為布朗族。[4]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從1951年—1981年,一直把自稱為“仲家”、“仲族”、“仲苗”等的統計為“仲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把這部分“仲家”人納入壯族登記,書寫為“壯(仲)族”。“仲家”群眾要求歸屬布依族。1992年11月7日,昭通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復:從1993年1月1日起,巧家“仲家人”816戶4157人統一歸為布依族。[5]
三是對部分在當地人口較少的民族,政府從民族區域自治的角度出發,為了讓這些少數民族享受同等的權益,也征求了這些少數民族的意見,并得他們的同意,才把其劃歸為本區域自治地區的主體民族。如在云南省文山州,居住于富寧縣的皈朝公社和洞波公社的“蔗園”,1954年民族識別小結確定為漢族。但他們自一百五十年前移來后,長期和壯族各支系人民共處,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很密切,因此1958年文山州建州時,他們又自愿歸入壯族,地縣黨委把他們歸入壯族支系。主要分布在文山、馬關兩縣及河口市橋頭公社的“擺彝”,1958年建州時,地委考慮他們與周圍的“儂”、“沙”經濟、文化生活聯系密切,語言雖各不同,在本民族自愿的基礎上,把其歸入壯族。[6]這種做法,雖然政府是出于好意,但也容易引起今后這些少數民族對民族成分的更改。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南地區恢復、改正民族成分的情況
自1980年以來,全國提出要求恢復和更改民族成份的有數百萬人,主要是居住在遼寧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滿族;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四省邊界地區的土家族;湖南、貴州兩省的苗族和侗族;四川、貴州、云南等省的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以西南地區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來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部分情況如下:
首先來看云南省的部分情況:1980年5月,云南省將文山州境內歸為壯族的擺衣、擺夷恢復為傣族的族稱。[7]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擺衣”、“擺夷”稱呼的少數民族確實屬于傣族,將其從壯族改正為傣族,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1984年,云南省恢復了西疇、麻栗坡等縣的伙姓、余姓的蒙古族族稱。同年,根據仡佬族人民的意愿,文山州人民政府批準恢復了以前誤歸為彝族的仡佬族的民族成分。[8]
保山市內的布朗族,1982年前被定為“本族”、“樸芒”,而1982年被定為佤族的族群,1985年正式正名為布朗族。[9]
在峨山彝族自治縣,1986年7月,縣人大九由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決議,恢復寶泉區水車田、新寨兩村32戶旃姓農民為蒙古族。1986年—1990年的4年時間里,散居于小街、雙江等地的旃姓也由個人提出申請,經縣民委審核批準,逐一恢復了蒙古族成分。同期,還恢復了小街興旺、甸末村、科白甸三村262戶1169人彝族成分。到1990年初,恢復更改民族成分的共計3217人,其中彝族2904人,蒙古族124人,哈民族172人,傣族6人,壯族4人,土家族3人,白族2人,苗族和回族各1人。[10]
1992年11月7日,云南省昭通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復:從1993年1月1日起,巧家“仲家人”816戶4157人統一歸為布依族。[11]
1993年,根據布依族人民的意愿,把1957年認定為白族的“都勻”恢復為布依族。[12]
在貴州,也把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當作民族識別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1981年以后,經考察識別,由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恢復了滿族民族成分。對于地方志記載為“六額子”被辱稱為“馬鐙人”、“馬鐙鐙”、“墊腳蠻”、“洗骨苗”,自稱為阿大、元族、原族或祿族、祿人、盧人的人們共同體,根據其意愿,也在這一時期被認定為滿族。[13] 1985年7月以后,貴州大方縣依照族譜認定自己為蒙古族的余姓群眾,統統返本歸源為蒙古族。據此,石阡縣、思南縣、黔西縣等余姓群眾,根據他們所擁有的《余氏家譜》,統統改族籍為蒙古族。[14]1986年6月和7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江口、石阡兩縣的部分人返本歸源,恢復了自己的羌族民族成分。[15]
在四川,也有一部分民族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如北川縣從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到1989年1月,為42878人恢復了羌族成分。
以上所列舉的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情況,并不是西南地區的全部,只是其中之一。從其中可以看出,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有群體性的行為,也有個人行為。這些民族成分的變更,都是有比較明顯而有力的證據。這樣的民族成分更改,促進了民族平等和團結。
三、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依據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識別,首先依據斯大林所說的現代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但在民族識別的實踐中,無論在一向公認的民族或是待識別的族體,幾乎沒有哪個民族和族體完整地具備著民族四個特征。所以,在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中,從理論到實踐都不能機械地套用現代民族的四個特征為依據的標準,來衡量處在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待識別的族體。[16]因此,必須對民族四個特征靈活運用。除此之外,還要十分重視民族名稱調查研究及其歷史淵源的追溯[17]。當然,民族識別的最后決定,還必須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這也是民族識別的一個重要依據和原則。民族意愿包括該族體廣大人民群眾以及其民族領袖人物和上層人士的意愿,是指人們對于自己族體究竟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究竟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觀愿望的表現,也是人們共同體意識的個體反映。[18]但總體來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識別還是有一些拘泥于民族四個基本特征。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民族基本特征不斷消失,如果再過多依據民族四體基本特征來作為民族成分更改的標準,其難度比五六十年代要大得多。因此,除了以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為主要依據外,還根據民族的發展變化,出臺了一些新的規定。
1981年11月28日,國務院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公安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發文《關于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處理原則的通知》,規定對要求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按如下原則處理:第一,凡屬少數民族,不論其在何時出于何種原因未能正確表達本人的民族成分,而申請恢復其民族成分的,都應當予以恢復。第二,不同民族結婚所生的子女的民族成分,不滿十八周歲者由父母商定,滿十八歲者由本人決定;第三,隔代要求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父母尚在的應當首先改變父或母的民族成分,才能依據父或母的民族成分改變本人的民族成分;父母已故的可依據生祖父母或生外祖父母一方的民族成分,根據本人的意愿改變其民族成分。第四,收養其他民族的幼兒的民族成分的確定和改變,可照本通知第二項原則處理。但對于少數民族自幼兒收養的漢族子女在成年后要求改為漢族的,一般應當勸阻,已得到養父母同意的,可予辦理改變手續;第五,不同民族間結婚,前夫或前妻的子女如系幼兒,其民族成分按第四項處理,成年的子女不改變原來的民族成分;第六,凡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間發生的撫養關系、婚姻關系,均不改變其各自的民族成分;第七,凡個人恢復或變更民族成分,屬于國家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須持本人所在單位的人事組織部門的證明,屬于城鎮居民和農村社員,須持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農村人民公社開具的證明,到戶籍管理部門辦理手續;第八,一個村或一個地區的居民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須經縣以上人民政府調查認定方可辦理;第九,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系指國家已正式認定的民族成分。對尚未識別的民族成份,待識別后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19]
1986年2月8日,國家民委又發出《關于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問題的補充通知》:“凡屬個人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的,由縣級民族工作部門審批;一個村或街道的相當一些戶,集體要求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的,由地區(自治州、地級市)的民族工作部門審批;一個較大范圍的群眾要求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的,由省、自治區有關部門進行調查,經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定后,報請國務院有關部門核準。戶籍管理部門憑縣以上民族工作部門出具的證明,給予辦理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的手續。”“隔代要求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的,首先改變父母的民族成份;父母已故的,可依據生祖父母一方的民族成份,再根據本人的意愿確定;生祖父母和生外祖父母均已亡故的,則不再縱向追溯或橫向援引。”“凡帶有一定群眾性的要求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必須具有作為某一民族的明顯特點,如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特征已消失的,一般不再變更民族成份。”在這一通知中,明確民族工作部門在更改民族成分中的的審批、審核作用,并且需民族工作部門出具相關證明,才能辦理民族成分的恢復或改正,這是對1981年《關于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處理原則的通知》的重要補充。同時,對一定群眾性要求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也作出了具體的規定,這也是對1981年《關于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處理原則的通知》進一步補充。
1989年11月15日,國家民委、公安部發出《關于暫停更改民族成份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近年來,有些地區沒有按照上述兩個文件精神執行,個別地區不適當地、大批地更改民族成份,有礙于民族團結,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爭議,確應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
1990年5月10日,國家民委、國務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公安部下發《關于中國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規定》:
1.確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須以國家正式認定的民族族稱為準,任何人不得以國家末確認的族稱為自己的民族成份。
2.個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確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結婚所生子女,或收養其他民族的幼兒(經公證部門公證確信收養關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滿十八周歲前由父母或養父母商定,滿十八周歲者由本人決定,年滿二十周歲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雙方原來的子女系幼兒,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同歲以前由母親和繼父、或父親和繼母商定;雙方原來的女子滿十八周歲的,不改變原來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間發生的收養關系,婚姻關系,不改變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來已確定為某一少數民族成份的,不得隨意變更為其他民族成份。
7.凡依照本規定申請變更民族成份的,須經本人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或居住地區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調查核實,報經縣級以上民族工作部門審批后,方可到戶籍管理部門辦理手續。
8.凡采取搞假報告、假證明和其它不正當手段騙取準許更改民族成份的,一經發現應立即糾正。因騙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學以及其他優惠待遇的,應予取消。”
這一規定與之前的規定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明確了變更民族成分的范圍,只能是我國已經確認56個民族。二是強調子女的民族成分只能依父母或者養父母來確定,年滿二十周歲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三是對弄虛作假者,因騙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學以及其他優惠待遇的,應予取消。
2009年4月,國家民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國家民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 公安部辦公廳關于嚴格執行變更民族成份有關規定的通知》,對變更民族成分再次重聲:公民個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父親或母親的民族成份確定。父母雙方均不屬少數民族成份的,本人不得變更為少數民族成份;公民申請變更民族成份,須嚴格按照國家民委、國務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公安部《關于中國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規定》(民委(政)字〔1990〕217號)辦理。申請變更民族成份,應先向縣級民族事務主管部門申請,并提交相應證明文件。縣級民族事務主管部門應在對相關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嚴格審查(必要時還應進行實地調查)后作出初審意見。初審同意后,上報地市級民族事務主管部門核實并簽署審核意見。對其中符合變更條件的,再轉由戶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受理,經逐級呈報地市級公安機關戶政部門審批后辦理變更手續。未經地市級以上民族事務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和地市級公安機關戶政部門審批,公安派出所不得辦理公民民族成份變更手續。[20]這一規定,進一步強調了民族事務部門和公安戶政部門在民族成份變更中的作用,對于嚴肅民族成份變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民族成分的恢復或改正與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識別相比,許多民族特征已經消失,民族文化也不斷退化。因此,在依據民族四個基本特征和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在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過程,還結合以下幾方面進行。
查閱家譜。1985年7月以后,貴州大方縣依照族譜認定自己為蒙古族的余姓群眾,統統返本歸源為蒙古族。據此,石阡縣、思南縣、黔西縣等余姓群眾,根據他們所擁有的《余氏家譜》,統統改族籍為蒙古族。[21]
看血緣。如在1982年在湘鄂川黔四省邊境鄰近地區部分群眾恢復土家族成分時,在土家族特點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其中一條件標準就是看血緣關系,即看他們解放前的三代人及其現在的直系關系是否土家族人。[22]
看自報是否被公認。即在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時,把其申報的民族成分向其所在的社會中公布,即現在的公示。通過公示,看被公示人的民族成分是否被他人承認。如果最熟悉的人都不承認其民族成分,那么就要慎重處理民族成分的恢復或改正。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有關民族成分的變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對維護民族平等、團結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比較嚴格地執行上述各項規定。
四、嚴肅對待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工作
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民族成分的恢復或改正,除了未識別民族以外,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的民族成分都得到了恢復或改正。允許有誤的民族成分進行恢復或改正,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平等的原則,也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少數民族的權益。因此,恢復或改正識別有誤的民族成分是必要的。
但是由于民族是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穩定性。這就決定了民族成分不能隨便更改。從目前來看,如果還有要求進行民族成分更改的,必然有比較特殊的原因。因此,一定要仔細審查。我國的民族政策,在多方面是對少數民族有優惠的,由于這方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還會有變更民族成分的要求:
一是為了升學。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高考和研究生入學考試。在高考中,部分少數民族加10分。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少數民族單獨劃分,一般要比正常劃線低幾十分。少數人為了這方面的利益,會要求更改民族成分。
二是選拔錄用少數民族干部方面。近年來,我國不少省份都加大對干部的公開選拔,在一些時候有意對少數民族、無黨派人士、婦女干部進行一定的傾斜。少數人也會為了這方面的利益而去更改民族成分。
三是為了某種特殊的需要。如一些研究少數民族問題的學者,雖然祖父母是少數民族,但父母和自己卻申報為漢族。為了更好地研究少數民族,也會發生更改民族成分的情況。但這種情況比較少。
四是父母一方是少數民族,另一方是漢族,由于大漢族主義的原因,子女的民族成分申報為漢族。后來認識到少數民族有一些優惠的權益時,會出現要求更改民族成分。
從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來看,除了未識別民族以外,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主要是零星地進行。一種是通過各種關系,直過把個人的民族成分進行更正。另一種比較高明,先更改祖父母、父母的民族成分,再來更改當事人的民族成分。前者是只更改一人的民族成分,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往往是非法的。后者需要仔細審查各種材料,甚至要進行實地調查,才能搞清楚其是非法還是合法。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去非法更改民族成分的,都是違反我國民族平等原則的,都應該受到一定程度的懲罰。
針對我國目前更改民族成分中有不實事求是行為的發生,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這項工作:
1.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主要是嚴格執行1990年有關變更民族成分的規定。
2.對青年學生和干部更改民族成分,要進行調查核實,慎重行事;
3.地方政府不得出臺關于局部地區或者局部族群更改民族成分的文件;
4.對于提出申請更改民族成分者,對其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調查,確實有困難的,要加以解決。讓其認識到更改民族成分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民族成分也不是阻礙某個家庭或局部族群發展的因素。
5.要建立公示制度,對于學生,要在所在的學校進行公示;對于干部,要在所在單位進行公示。要通過公示,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16]黃光學、施關朱.中國的民族識別——56個民族的來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8、101.
[2][3][13][14][15][19][21]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民族志[M](下冊).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906、880、881、896、906、1069、896.
[4][9]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保山市少數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337.
[5][11]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昭通少數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41.
[6]云南民族識別綜合調查組.云南民族識別綜合調查報告·1960年[R].云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14-17.
[7][8][12]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篡委員會.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428、232、182.
[10]峨山彝族自治縣志編篡委員.峨山彝族自治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134.
[17][18]宋蜀華、滿都爾圖.中國民族學五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66.
[20]國家民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關于嚴格執行變更民族成分有關規定的通知[EB/ol],國家民委網站,2009-5-4.
[22]土家族百年實錄編委會.土家族百年實錄[M](上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461.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