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本質應當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教育應當在學生素養形成中加強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注。文章指出當前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與途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學生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158-02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二十一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及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提出了要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素養形成中加強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注。培養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要求,是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要求,也是崗位調整和人才流動的需要。
一、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本內涵
從職業生涯的角度而言,可持續發展是指作為個體的人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連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追求個體素質的不斷完善、和諧和臻美??沙掷m發展能力就是個體自身具有的可持續發展態勢的能力,即持續不斷地獲取運用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完善其個性的能力,進而使個體有意識地自覺地按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發展規律,不斷地調整自身的行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發展質量與層次,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持續和諧發展的目的,以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從職業教育的角度來看,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是要求高職教育既要滿足高職學生目前就業的近期需要,又要滿足學生今后生存、發展及競爭的長遠需要。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具有崗位適應能力,實現順利就業,而且還要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具有潛在的發展后勁,成就自己的事業。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涵核心就是其應具備的職業(崗位)遷移能力,是從職業角度出發對職業流動和適應具有普適性的、可遷移性的能力,常稱為關鍵能力。在經濟發展高速快捷與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人的一生一般不可能在一個崗位、一個行業干一輩子,因此職業(崗位)遷移能力尤為重要,關系到學生一生的生計,關系到學生的前途和發展空間。
當然,從外延上看,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一個綜合的范疇,應該是一種綜合的職業能力,也就是說從廣義上講,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綜合素質、專業能力與關鍵能力的有機融合,其中關鍵能力是核心。
二、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教育的四大支柱,這是現代人才智能結構的基本框架。教育的本質應當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教育可以歸屬為實用性很強的科學教育,但其在深層次的意義上所表現的人類理性內容使它同樣可以超越其實用價值。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體現在:
其一,工具化傾向日益明顯。當前高職教育中的這一傾向非常明顯,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專業課、技能課和工具課,忽視甚至漠視人文學科、基礎學科等相關學科的課程,使人文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分割,導致學生專業知識淺薄,而只是一個單一的工具人、技術人。由于專業領域過于狹窄,學生通常因對相關學科的無知而無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同時,也導致學生更多地滿足于機械模仿,不易產生情感與興趣,學生在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上出現失衡與沖突,出現信仰困惑、精神空虛等,進而缺乏開拓意識與創新意識,與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要求相距甚遠。過度強調能力本位,把職業技能培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立起來;過度強調技術技能訓練,忽視對學生進行應有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這些都最終導致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仍然處于劣勢。
其二,急功近利傾向日趨突出。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市場的無序競爭、就業市場的導向作用以及產業結構的不穩定性狀況,目前各個職業院校急功近利的現象比較嚴重。表現為一些學校的領導、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和有關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把衡量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學生素質的標準定位在“學生的職業技能如何,畢業生的就業率的高低”上面,缺乏為學生的長遠利益、長遠發展和人生中的再就業考慮的思想,片面理解和過分強調“職業崗位能力,實際操作技能”,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理論素質”的養成。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綜合素質偏低,理論素質偏差”,畢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嚴重后果。過于強調學生眼前的就業能力培養,忽視學生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必須認識到,傳統的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以“勝任某種崗位”、“具備勝任某種崗位的能力”作為人才培養標準,顯然是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動態需求的。如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導致職業崗位和職業技能的變換更新速度提高,其結果必然會使一次性學習和終身就業成為過去時,社會也不再單純需要“就業型”教育,而呼喚“創業型”教育。創業型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業品質、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主動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求,不應當再僅僅局限于向某一崗位群輸送人才,而應立足于現在,更應著眼于將來,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一)轉變觀念認知誤區是思想基礎
這主要體現在要對高職教育及就業導向問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高職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并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絕不是僅僅為了就業,通過教育促進就業只是高職教育的功能之一,而非全部。如果高職教育僅僅滿足于或集中于幫助學生找到一個崗位、一份工作,那么這樣的高職教育是短視的,急功近利,終將被時間和歷史所批判的,至少它不是成功的高等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不是以就業為本,過分強調技術教育,忽視學生人格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把高職教育看作單純的就業教育、謀生教育,把高職院校辦成職業技術培養基地,這是忽視高職教育本質的舍本逐末的作法,這一點尤其值得某些工科高職院校警惕,因為這是其能否有持久生命力而不是眼前“熱鬧”的臨界點,也是考察這所學校及其領導、員工是否真正領會高職教育精髓的關鍵點。對此沒有真正而全面的認識,一切所謂的為學生著想的言行都是蒼白無力的。轉變認知上的觀念誤區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先導。
(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實踐基礎
這主要體現在要強化人文理念、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上。一所忽視、輕視、漠視甚至鄙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高職院校終將沒有出路。這是應該放在長遠戰略位置來對待的問題,而不是跟從于一時的政策或某種人為因素的行為。目前,高職院校更加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技能性,把就業率放在突出的重要的位置,而學生及家長也在社會巨大的就業壓力下,更加看重能否學到一技之長、能否順利就業,除此之外都不予關心。另外,由于較多的高職院校脫胎于中專,或由其他大專院校改建而成,歷史較短,由于主客觀多方面的因素,缺乏應有的大學精神及其積淀,多以中專技校的思維模式來辦高職教育,所以導致在教育教學中拋棄作為人之成長所不可缺少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滲透,致使學生不能形成完成的人格,如很多學生表現出來的“誠信危機”就值得高職教育者反思;致使學生個體缺少人文情懷,使人成為“工具”,甚至淪為“非人”;致使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只是在學校學到了一些固定的技能卻不能使知識與技能再生來適應社會和發展,最終使培養的學生只是一個半成品,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帶來的崗位等的調整。必須承認,人文素養是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軟基礎”,也是學生能夠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軟技能。經驗證明,任何一所舉辦成功、生命力持久的高職院校,不論其院校自身發展,還是對學生的培養,無不重視和有效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包括人文類課程的開設和人文類專業的合理設置。
(三)課程建設和日常教育是培養途徑
其一要加強課程建設。我國學者提出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應該是從教學過程角度來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種可行選擇。針對關鍵能力采取基礎性課程設計策略,開設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針對綜合職業能力的其它能力采取滲透性的課程設計策略,如職業認知引導課程、職業規劃課程、通識教育課程、思維訓練課程、人際溝通課程等。在具體課程建設中要保證課程開設計劃、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法、課程師資等的有效性。另外,特別要注意在專業技能課程中對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滲透性的培養。
其二要加強日常教育。一是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為其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奠定“軟基礎”。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要能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升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社團建設,要探索在社團建設中學生綜合素養的獲得。二是社會實踐活動要培養鍛煉學生綜合職業能力,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應當堅持社會實踐與素質教育實踐相結合,與專業實踐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三是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應該貫穿于學生管理工作的始終,包括學生管理體系、工作理念、工作制度建設一系列內容。
參考文獻:
[1]周衍安.高職教育的定位有待進一步明確[J].職業技術教育,2007,(6).
[2]孫萍等.論培養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其理論課、實訓課建設[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4).
[3]劉琴.高職生專業技能人文素養能否“兼得”[N].中國教育報,2007-4-10,(2).
[4]劉增安等.論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14).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