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革命時期,陳獨秀、瞿秋白、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索,這些探索與貢獻是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不可缺少和智慧閃爍的一頁,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做的探索與貢獻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提供了最初的經驗。
關鍵詞: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B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029—0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開始了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探索。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通過實踐不斷深化黨的綱領、利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等都是這種探索的具體體現,但由于中國共產黨尚處在幼年時期,對于馬克思主義了解不夠、理解不深,在探索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但無論如何,中國共產黨人已經認識到“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边@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各種正確與錯誤的實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最初的經驗。
一、通過多種途徑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廣泛宣傳
深入研究和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途徑。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多種途徑,廣泛開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工作,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的開展。
1.通過出版、翻譯大量著作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廣泛宣傳
大革命時期,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高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更向前推進一步。1923年11月,黨成立了第二個出版發行機構——上海書店,專門經銷馬克思主義著作及其他革命書刊。后來,上海書店又建立了印刷所和國內外13個發行機構,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革命書報的發行網,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動和影響下,經典著作中譯本和宣傳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文大量出現,這些書籍和文章較為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廣泛的宣傳。
2.通過創辦各種報刊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
中國共產黨通過創辦《向導》、《中國工人》、《工人之路特號》等刊物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進行廣泛宣傳,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在“五卅”運動中,為及時報道運動形勢和指導群眾斗爭,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了《熱血日報》,上海一些革命團體也創辦了多種報刊,著名的有《上??偣湛?、《工商學聯合會日刊》、《血潮日刊》、《公理日報》等等。同時,共產黨的地方組織也創辦了一批機關報刊,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廣東的《人民周刊》、河南的《中州評論》、湖南的《戰士》周報等,初步形成了黨報網絡,加強了共產黨和各地群眾的聯系。
3.通過舉辦農民講習所,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宣傳
大革命時期,為了適應農民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中國共產黨設立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所開設的課程,都是從提高學員認識國民革命的重要以及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樹立獻身農民運動為目的。在講授農民運動問題的同時,農講所在教學內容上還注意講授革命理論。前五屆曾聘請俄國顧問鮑羅廷、加倫、馬馬也夫等擔任教員,向學員講述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知識,第六屆還開設《三民主義》、《社會問題與社會主義》、《中國國民黨史》、《中國史概要》等。此外,還組織學員在課余時間閱讀《共產黨宣言》、《工錢勞動與資本》等著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經驗——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與貢獻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對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了探索,其中既包括正確的經驗,也包括失敗的教訓,這些探索與貢獻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提供了最初的經驗。
1.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
正確地認識國情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中心環節,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前提條件。國情包含諸多要素,其中社會性質是諸要素中的核心,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的社會性質進行了準確的判斷,陳獨秀在《論安徽的礦務》、《說國家》等論文中,通過對全國鐵路、大型煤礦、輕重工業及其農林牧資源和能源等中國現狀的描述,得出了中國是半殖民地的結論;此外,他說中國名為共和,實際上仍在封建式的軍閥勢力統治之下,中國是“帝制遺下來的軍閥……把持中央及地方之政權、財權”,因此中國現在還是一個“半封建半民主的國家”。①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性質的正確認識與把握,為之后正確認識社會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提供了依據,同時,也使第一條統一戰線的建立有了理論基礎。
2.對中國革命性質的認識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性質進行了較為正確的闡述。陳獨秀指出,中國目前進行的革命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革命。他說人類歷史上有兩種革命:一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二是“無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而中國則“又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革命,乃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國民革命。國民革命含有對內的民主革命和對外的民族革命兩個意義”。②這里,陳獨秀己然看出了國民革命既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又和過去進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同,而是有了新的特點和新的意義。陳獨秀等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性質的正確論述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對中國革命前途的認識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已經認識到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對此,瞿秋白曾經論述過,中國革命雖是資產階級性的,然而他與世界無產階級聯盟而反抗列強帝國主義;他的勝利前途,不能不超出資產階級性質的范圍,而過渡于非資本主義的發展——直達社會主義。此外,陳獨秀在分析了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的階級爭斗不得不分為兩段路程: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資產階級對于封建軍閥之民主主義的爭斗,第二段是新起的無產階級對于資產階級之社會主義的爭斗。③④陳獨秀強調第一階段的斗爭可以有“雙重的意義”,即“不但能給中國的資產階級以充分發展的機會,而且在產業不發達的國家,也是解放無產階級使他們從幼稚而到強壯的唯一道路。”陳獨秀的革命兩階段論的思想,大體上符合中國當時的國情,反映了中國革命的某些特點,但卻沒有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第一階段的領導權問題。
4.對農民問題的認識
大革命時期,我們黨對農民在中國革命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澎湃曾在《農民運動在國民革命中之地位決議案》中指出,“國民革命能否進展和成功,必以農民運動能否進展和成功為轉移?!赞r民運動在中國革命中,是占一個最主要的地位,農民運動問題是國民革命中的一個根本問題?!雹?/p>
毛澤東對農民問題的認識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最卓越的,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中深刻分析了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對農村各階層進行了立體分析,進而指出農民問題的實質就是貧農問題,并且論述了農民群眾的中心問題又是土地問題,闡述了土地問題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大革命時期黨對農民問題具有一定的認識,但從全黨來說,這個認識還是不夠深刻的,毛澤東等同志雖然認識的較為深刻,但在黨中央不占主導地位,因此大革命時期農民問題并沒有得到十分重視。
5.對無產階級領導權的認識
大革命時期,對于無產階級領導權中國共產黨有了一定的認識。瞿秋白明確提出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蔼氂袩o產階級能為直接行動,能徹底革命,掃除中國資本主義的兩大障礙;就是以勞工階級的方法行國民革命……”瞿秋白通過對中國無產階級狀況考察和分析,得出了“工人是中國革命中最堅決的最徹底的人”的結論。⑥
陳獨秀對于無產階級領導權的認識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二七”慘案發生后,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陳獨秀認為“工人階級不但在數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質量上也很幼稚?!雹呶遑\動后思想逐漸回升,他指出“社會各階級中,只有人類最后一階級——無產階級,是最不妥協的革命階級,……”⑧。大革命后期思想出現反復,他指出:“共產黨取得政權,乃是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事,在國民革命時代,不發生這類問題。”⑨總而言之,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雖然已經對無產階級領導權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評價與啟示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雖然以錯誤傾向告一段落,但仍不失為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不可缺少和智慧閃爍的一頁。作為毛澤東思想萌芽的有機體,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國情、革命性質和前途等都進行了較為正確的探索,而這期間所經歷的曲折、反復與失誤,正是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尚未深入研究中國的特殊國情,不能準確自如地把握中國革命規律所致;還因為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不具備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能力和客觀環境。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探索的特殊經歷,證明了把馬克思主義經驗化、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失敗,也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必須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真理。
注釋:
①仁建樹:《陳獨秀著作選》(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376頁。
②陳獨秀:《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冊,三聯書店,1984年第362頁。
③陳獨秀:《對于現在中國政治問題的我見》,《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冊,三聯書店,1984年第185頁。
④陳獨秀:《對于現在中國政治問題的我見》,《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冊,三聯書店,1984年第185頁。
⑤《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運動》,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01頁。
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篇)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2頁。
⑦陳獨秀:《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冊,三聯書店,1984年第368頁。
⑧陳獨秀《27年以來國民運動中所得之教訓》,《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冊,三聯書店,1984年第620頁。
⑨陳獨秀《我們現在為什么爭斗》,《陳獨秀文章選編》下冊,三聯書店,1984年第263頁。
參考文獻:
[1]張靜如.中國共產黨思想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
[2]林家有.國共合作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3]朱紅.陳獨秀傳[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3.
[4]李貴中.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對農民問題的認識[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3).
[5]張玉玲.論大革命時期鄧中夏的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思想[J].河南大學學報,2005,(6).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