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利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倫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對義利觀進行了多層面的探討,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從義與利的內涵、義與利之間的關系及義利觀對人發展的意義等方面成果進行綜述,以期推動對這一問題研究的深化。
關鍵詞:義利觀;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B02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096—01
義利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倫理學核心的內容之一。在倫理學視野里,義利觀是屬于道德的基本問題,也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各種價值關系的基本課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進步伐,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對義利觀進行了有價值地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現將義利觀問題所涉及的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義與利的內涵
(一)關于義的內涵,歸納起來,理論界主要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義是被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同時又作為人們道德行為的最高追求目標。這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從義與道德原則、道德行為相結合的立場來認識的。
第二種觀點:有學者從理論實踐等現實需要出發,對義的內涵進行深度的挖掘。比如,如何界定社會主義制度下義的內涵時,王澤應在《義利關系的不同類型及其實質》一文中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利也是義,在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中包含著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精神,內蘊和凝聚著社會主義的道義,社會主義義利觀是直接把國家人民利益視為道義的載體和化身。”
第三種觀點:與現時代的社會經濟體制相結合的角度看,義的內涵體現了時代性。其代表人物徐培華認為:“作為傳統的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不僅有正義、道德之意,更要調整為合理謀利的內涵,它是能夠順應市場經濟的利益法則,有助于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在合理謀利的基礎上增進公利,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謀利、增進公利、自覺讓利,將成為義的新的內容而發揚光大。”(徐培華《市場經濟視野下的義利思想》世界經濟文海 2005年第4期)
(二)關于利的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首先,所謂利指的就是利益。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對利益的外延進行考察,從不同的層面加以分類。有學者從利益內容上將其分為物質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還有學者從利益主體的角度出發,將利益劃分為個體利益、群體利益以及國家利益。
其次,從市場主體的角度來把握對利的內涵的理解,認為利就是指市場主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學者認為,市場主體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同時,為他人和社會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合格產品和服務,就是實現了自身對利的追求。還有學者從獲利的手段上即正當不正當、合法與不合法將利區分為公利和私利。
義和利作為一對具體的歷史范疇,其所包含的內容應當體現時代性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對義利內涵的理解與把握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進行審視才可以得出科學的全面的結論。
二、義與利之間的關系
義利之間的關系是義利之辨的核心,也是學術界非常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今年以來學者們對義利關系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其觀點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認為:義與利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一般來說,學術界承認義與利是同時存在的,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轉化和滲透。在義與利的具體的對立統一的情形下,有學者對義利關系從形式上的關系類型學加以考察,將義利關系概括為義利同一型、義利對立型、義利相互包含型以及義利相互交叉型等類型。對此王澤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地指出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義利交叉型即意識到義利關系的同一性,又對其差異和區別也有清醒的意識,既不混同義利關系也不會割裂義利關系,比較好地反映了義利之間關系的辯證法。”
第二種認為:義利之間關系的架構在于“獲利”的手段及其方式來實現的。如錢廣榮在《義利關系新說》一文中談到:“利本身與義無關,利與義發生關系并被視為道德評價的對象全在于獲利的方式和手段。如此看來,在特定主體的意義上義利之辨實則是關于道德與謀取或付出特定利益的方式和手段之間的關系之‘辨’。”
第三種認為:人學視野下義利之間關系的新發展。義和利是個體在現實利益面前所采取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對于兩者的不同取舍在一定的層面上反映出每個個體的道德境界的高低。因此,寇東亮總結到:“從社會意義的層面上看,反映的是一個人如何對待自我、如何對待他者或社會的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個體自我認同感的增強在自身道德意識中要求與他人或社會建立一種合作關系。”“要達到既與他者共存,又為他者而存在,個體就必須做出道德的努力,他有必要在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義務與權利、貢獻和索取等之間確立合理的倫理互動關系。”(寇東亮《“義利之辨”的人學底蘊》鄭州大學學報 2005年3月)
第四種認為:有學者對義利關系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的社會學分析。鄭杭生和龔長宇在《義利互動模式與社會良性運行》一文中講到:“義利作為既定社會秩序中不同社會主體的價值追求與選擇,是兩種既相互沖突又相互整合的價值傾向,當義、利分別作為工具價值和目標價值發揮作用時,可以得到義利互助的各種可能模式,義利互動的整合模式有利于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而沖突則阻礙社會發展。”
三、義利觀對人發展的意義
倫理學上的義利觀作為一種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和心理起到價值導向作用,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倫理準則。因此關于構建合理義利觀對人發展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學者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可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將義利統一思想作為確立道義與利益關系的原則,肯定物質利益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的同時注重以義制利。有學者認為,對這一問題是否處理得當,不僅涉及人際關系,也關系到民心的穩定、社會的安寧。他們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即“在經濟領域,防止見利忘義,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義利統一思想筑起了文化堤防,形成了重道義、講誠信的社會風尚,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在政治領域,防止以權謀私,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為民所用的,防止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在文化領域,防止急功近利,確立遠大理想目標,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不能因眼前以一已之私利而斷送前程。”(曹德本,方妍《中國傳統義利文化研究》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第二種觀點認為:從義利關系的時代變遷與現代性視域的角度來談,曾盛聰在《義利關系的歷史視域與現代視域》中認為:“一方面,在市場化、全球化與網絡化的背景下,被塵封已久的個體主體性得以迅速催生,在人我關系和義利關系的權重上,個體價值、個性需要、個體利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強化。另一方面,也為私利之價值合理提供了充分的論證和支持。”這樣一來,就打破了傳統義利觀在體制上對人的束縛,充分激活了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創造力和進取精神,個體有了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
第三種觀點認為:重效率講公平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義利觀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就如龔長宇在《試論轉型期的義利觀沖突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所指出的那樣:“注重效率可以帶來較為充裕豐厚的財富,為人類的全面發展這一社會最終倫理目標的實現提供物質條件;同時,注重效率也包含著對人的尊重。”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