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在應對社會群體性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為此應從思想觀念、應對機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新對策。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B0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047—0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轉型的加快,社會群體性事件數量快速增長且呈現出對抗性加劇的趨勢。面對頻繁發(fā)生的社會群體性事件,我黨思想政治工作這一傳統(tǒng)政治優(yōu)勢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方面卻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好多事故都是因為不會管理、不會做工作、不會做人的工作、不會做思想工作,使矛盾激化而發(fā)生的”。[1]為此,如何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社會群體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反思,以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應有作用就成為我黨面臨和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新時期我國社會群體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在應對社會群體性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適應,需要努力加以改進,這些不適應主要表現在:
(一)觀念上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qū)
歷史上,中國共產黨一直用“生命線”和“中心環(huán)節(jié)”來概括和表述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由于經濟活動和利益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這一傳統(tǒng)政治優(yōu)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一些人認為思想政治工作不直接創(chuàng)造價值或創(chuàng)造的價值不大,是一種“無效勞動”,因而出現了那么輕視、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輔助和補充的地位,否認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作用,甚至還有人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決定一切,思想政治工作完全是多余的不正確觀念。這種不應有的模糊認識,造成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處于自流自發(fā)和被動狀態(tài),制度廢弛,隊伍松散,陣地喪失,以至于對社會各階層的思想動態(tài)把握不夠準確,對群眾關心的問題反映不靈敏,加之在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時工作方式和方法不適當,致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并進一步激化了矛盾,甚至釀成打砸搶等暴力事件。
(二)機制不健全
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門還沒有建立系統(tǒng)、穩(wěn)定的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思想工作隊伍,以致社會群體性事件來臨時手忙腳亂,臨時抽調人員匆忙應對,這些人員由于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調查和研究不夠,平時又缺乏相互溝通、磨合和了解,其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二是忽視基層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等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到目前為止,我們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方式還是非常傳統(tǒng)的,主要是靠全能主義時代那套習以為常的行政控制和革命動員模式來處理突發(fā)事件,這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政府主導、發(fā)動群眾的運動方式”;[2]三是預防機制不靈敏。預防是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最好辦法,可是在這方面我們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由于預警信息不靈敏,預控機制不健全,導致對已經出現的傾向性問題發(fā)現和掌握不及時,往往是矛盾激化之后再去解決。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的防范、預警、預控等功能就不能得到正常發(fā)揮,只起到了事后的懲治和疏導作用;四是反應機制遲鈍。社會群體性事件往往來的迅猛,具有較強的破壞力,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輿論的焦點和熱點,加之信息的真假難辨,容易造成社會恐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健全一套反應靈敏、快速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反應機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時往往反應遲鈍,既不能迅速判明情況,也沒有應對預案,自然難以深入到社會群體性事件當中去。
(三)方式和方法不科學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脫離群眾的實際要求。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的, 各族人民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經濟建設、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根本利益問題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當前的社會群體性事件并不是人民在堅持還是反對黨的基本主張上的對立,而主要是由不同利益群體非根本利益差別擴大所致,通常圍繞的都是某一問題如拖次工資、征地拆遷、企業(yè)改制重組、失業(yè)就業(yè)、下崗分流、資源開發(fā)等進行爭執(zhí)。然而,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缺乏針對性,對群眾的要求、呼吁和心聲視而不見,內容空洞和蒼白無力,脫離群眾的實際要求,無法回答現實生活中的難點熱點問題,不能解決老白姓心中的疙瘩和實際困難,與社會實際及群眾的思想狀況相距甚遠,不能做到對癥下藥,自然難以有效化解矛盾。
第二,手段簡單粗暴,形式單一。發(fā)生群體性事件時,一些地方和部門往往高高在上,缺乏正確的權力觀,法治意識淡薄,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動輒使用警力和其他強制措施而導致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如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等就是非常深刻的教訓。此外,由于部分政工干部不注意學習提高,理論和政策水平低,不能適應已經變化了的形勢,沒有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還停留在發(fā)文件、開大會及空洞的理論學習水平上,“灌輸式”、“填鴨式”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脫離實際,形式單一,很難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收到實際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對策
如上所述,當前社會群體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不太適應。為此,各級黨委、政府應充分認識到社會群體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新路徑、新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當前,社會群體性中思想政治工作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澄清一些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改變和破除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著的重經濟建設輕思想政治工作的觀念,使他們牢固樹立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替代的思想,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切實把加強和改進社會群體性中思想政治工作擺到重要日程,同研究經濟工作、行政工作等同樣對待,做到思想上重視,工作上抓緊,措施上落實。廣大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從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的高度出發(fā),深刻認識社會群體性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弘揚主旋律,使科學健康的思想意識成為社會輿論的主流,準確、鮮明、生動地宣傳黨中央的精神,及時、如實、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愿。
(二)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當前社會群體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有觀念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未能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缺少規(guī)章制度作為保證。所以,健全機制是做好社會群體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
1.建立預防機制
第一,建立健全組織機制。要著力構建黨委(政府)主導型思想政治工作組織機制。要在黨委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下,組建由工會、共青團、婦聯、信訪、宣傳、文藝以及相關研究專家共同參與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工作形式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辦法,除主要專職工作人員外,一般人員平時分散于各自的工作崗位,定期集中學習、培訓、研討、經驗交流以及模擬演練等。此外,要十分注重非政府組織和基層社會組織的作用,使之承接一定政府轉移出的職能,在政府和社會之間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第二,強化制度建設。要建立健全社會群體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責任制、聯系會議制度、化解制度以及考核監(jiān)督制度等,并把此項工作成效作為衡量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依據。第三,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收集和反饋機制。要建立靈敏、通暢的情報信息網絡,通過對特定社會問題指標體系中某些要素的研究,從中發(fā)現敏感性指標的異常變化并預測社會問題的前兆,及時將最新研究成果和建議呈送相關職能部門,爭取把社會群體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
2.建立科學應對機制和事后干預機制
在我國社會轉型期,也是社會矛盾不斷集聚和快速增長的時期。因此,不管我們平時做了多么多的預防工作,有些社會矛盾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爆發(fā)。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科學的應對機制。一是迅速啟動預案,組建強有力的事件處理領導機構,進入應急狀態(tài);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盡可能靠近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現場,與當事人直接對話和溝通,以判明情況;三是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宣傳解釋作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向人民群眾說明實情,以制止謠言的傳播,使群眾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群體之間的矛盾;四是圍繞群眾關注的問題行耐心說服和教育疏導,尤其要注意對事件的帶頭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攻關。五是當事件平息后,要注意總結經驗教訓,掌握事件對群眾心理造成的影響和環(huán)境的變化,了解群眾對矛盾解決滿意的態(tài)度以及還有哪些實際的問題和困難。總之,這一階段思想政治工作仍需加強而絕不能放松。
(三)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
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后,為了把社會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就必須尋求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一是增強群眾辯明是非對錯的能力,使群眾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違法,確實消除群眾的對立情緒,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取信于民,針對群眾反映的深層次問題及其他合理述求要采取措施逐條加以處理,能馬上解決的問題絕不向后拖延,不能馬上解決的也要給群眾以承諾,不過要注意的是承諾必須符合政策和法律的規(guī)定,必須在職責權限范圍內;三是疏導情緒,由于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后人們容易情緒化,為此要通過調整情緒結構努力將沖突參與者的情緒由偏執(zhí)轉移到理智上來。
總之,科學應對社會群體性事件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通過對當前社會群體性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全面認識社會群體性事件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和問題,并進一步探尋思想政治工作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1.
[2]王麗萍.應對突發(fā)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6:21.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