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教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實現朗讀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做到:創新各種方法,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創設朗讀情境,增強訓練效果;創造朗讀機會,培養良好朗讀和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教師創議引導作用,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朗讀;教學;興趣;習慣;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6-0180-02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語言的感知理解和積累需要朗讀,語言表達規律的掌握和應用也需要朗讀,情感的激發和熏陶還是需要朗讀。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現代教學,讓學生入情地繪聲繪色地朗讀,始終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樣有效地進行朗讀教學呢?
一、創新方法,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庇薪涷灥睦蠋熞捕加羞@樣的體會:學生興趣越濃,注意力越集中,學習便越積極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靈活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更要以讀為主,盡量避免煩瑣的教學分析。如果一味地講解,單調枯燥,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就會很厭煩。在朗讀時,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水平、學校條件、課文內容等實際情況,創新方法。總體上講,指名檢驗讀、自己選段示范讀、小組整齊讀、分角色表演讀、男女學生比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引讀、幫讀、領讀、交叉讀、配樂朗讀等各種形式,都可以采用。曾有位教師在開展《好學的爸爸》朗讀教學時,靈活地安排了自讀、指名讀、指導讀、齊讀、分段讀、評讀,學生不僅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而且整節課都興趣盎然。當然,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來說,朗讀教學的形式應該有所不同。比如,針對課文內容中某些重點詞句的理解,用調換字詞進行比較朗讀的做法就更適合中高年級學生。筆者在進行《老人與海鷗》朗讀教學時,我讓學生將文中一句“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老人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的“撲”換成“飛”進行比較朗讀,并輔之以動作。學生在一換一讀中,既容易理解“撲”與“飛”的不同含義,又深刻體會到海鷗對老人的不舍、悲痛的一片深情。可見,比較朗讀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作者遣詞的用心,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情感,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比較朗讀除了字詞調換的形式外,還有變換句型的方式。對課文中的感嘆句、反問句、祈使句、倒裝句等通過轉換句型并對照朗讀,既能使學生讀出這些句子的特點,又有助于他們領悟作者的情感。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競賽、表演的朗讀形式,高年級的學生則喜歡品讀、評讀等朗讀形式。
二、創設情境,增強效果。情景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文科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對于語文課而言,創設朗讀情景或情境,不但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培養學生情感,密切師生關系,而且會有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朗讀的內容,增強朗讀效果??芍^一舉多得。在創設朗讀教學的情境時,可以將錄音、錄像、投影、網絡等多媒體引進課堂,充分運用光、聲、電等合成模擬一個個生動形象直觀的場景,學生和老師則根據課文內容去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朗讀。置身于這樣的一個情境中,學生們很快就會被示范表演的師生帶入課本所描述的內容中,大家被深深地吸引、感染。由于這樣的情景朗讀,課本中的人物開始鮮活起來,事件開始真實起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起來。自然地,學生們對于課文內容很容易記住了,理解也深刻了。比如,教學《2008,北京》一文時,筆者先在多媒體教室播放了中國申奧成功、舉國歡慶的激動人心畫面,接著又在奧運會會歌背景音樂中用舒緩、輕松、神往、自豪的語調范讀。學生們被徹底感染了,他們熱烈鼓掌,神情激動,整個教室為激情所籠罩。在這樣的氛圍里,筆者再抓住關鍵句子稍作提示,學生與課文作者的感情立即產生了強烈共鳴,此時他們完全領悟到我國申奧成功的重大意義,那種民族自豪感、時代責任感在心頭澎湃激蕩。再比如,教學詩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目前某些國家和地區仍處于戰火中的少年兒童生活慘狀,激起學生對戰爭的憎惡和對同齡人的同情。在此情境中,以一次比一次高亢的聲音誦讀詩文中四個“這究竟是為什么?”,便把作者對戰爭的憤慨與不解、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實踐證明,這次情境朗讀教學對學生的觸動很大:他們深切感受到關愛生命、遠離戰爭、熱愛祖國、和平發展的價值,朗讀成了他們內心的對正義的呼喊、對罪行的審判、對弱者的聲援!
必須指出,朗讀情境的創設本身不是目的,目的無非是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切忌過于追求場景逼真、宏大、奢華,既費時又費錢,效果也未必好,如此就本末倒置了。
三、創造機會,培養習慣。眾所周知,一個人最終是否獲得成功、實現夢想,關鍵在于有無毅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然而,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經過長時間有意識的培養才能逐步形成。既然朗讀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占有突出地位,那么在朗讀教學中盡可能創造機會、培養學生正確朗讀的技巧和習慣,就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了。首先,教師要想法設法創造機會,確保每個學生有足夠時間進行朗讀訓練。一般地,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不斷創新方法,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充分接受朗讀訓練,享受朗讀快樂外,還要利用早讀、自習課,課外活動、節假日、演出等場合,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有區別的朗讀訓練。充足的訓練是養成良好朗讀習慣的前提。其次,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朗讀習慣,及時糾正壞習慣。朗讀是記讀、解讀,更是心讀、情讀,而不是有口無心的“和尚念經”,更不是比嗓門、練發聲、搞形式。通過正確的反復朗讀,學生就能記住信息,理解內涵,在此基礎上,情隨聲發,聲抒情意,情聲融合,朗讀遂成為享受人生,增進理解,抒發情懷的一種心靈吟唱。那種一味強調端正坐姿,整齊劃一,不管什么內容,也不管讀到什么時候,自始至終一個調子、一種節奏的形式主義朗讀,可以休矣。因為這種典型的機械朗讀,對記憶和理解課文毫無益處,并且很容易令學生心身疲憊而厭倦。最后,教師要通過朗讀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朗讀教學當然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但是,由于朗讀作為學習的一個環節具有諸多功效,所以朗讀教學自然要承擔起更大的任務——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朗讀習慣的延伸和拓展,培養朗讀習慣的結果必然是培養了學習習慣。這也從一個側面再次證明了朗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具體而言,為了足夠朗讀,必須學會擠時間,合理安排朗讀與其它學習活動的關系,從而養成抓緊時間的好習慣;為了有效朗讀,必須學會全神貫注,朗讀時力求眼、手、口、耳、心等協調配合,從而養成邊讀邊看、邊讀邊想、邊讀邊寫、邊讀邊聽等良好習慣;為了表演朗讀,必須學會預習,學習表演,密切與同學合作,主動與教師聯系,從而有助于學生養成樂于自學、自覺表演、主動合作與交流等諸多學習品行等等。
四、創議引導,提高能力?!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在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知識(包括朗讀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包括學習朗讀能力)。換言之,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多發揮裁判員、參謀長、培訓師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司令員、領跑人、表演者角色。再說明白些,就是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培養學生自己的創新能力、鉆研精神、關鍵技巧。實際上這是啟發教學、欣賞教學、素質教育在語文朗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偨Y多年來朗讀教學經驗,結合朗讀教學理論,筆者認為,這至少需要從四個方面著力:第一,重點朗讀,答疑解惑。只有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難點進行反復誦讀,才會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常情況下,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選擇部分段落或語句,設計合理的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反復誦讀,實現情有所感,理有所道。但是,筆者認為,教師更應重視讓學生自己選擇最喜歡的、最費解的段落、語句和字詞,有重點地朗讀、品讀、疑讀。與此同時,教師要加以引導: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你覺得哪個詞用得好?作者為何用這樣的句式?這樣寫到底有何用意?等等。如此,效果會更好。第二,評讀結合,求同存異。將朗讀與評讀相結合,學生們初步掌握了朗讀的技巧,朗讀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在教授葉金鴻的《秋天的雨》時,一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我讓其他學生當小老師,評一評這位同學讀得怎么樣。有個學生就說:“她讀課文時聲音很大、很流利,但沒有感情?!蔽易穯?“你能有感情地把這一段讀給大家聽嗎?”在她讀完后我再請其他同學評判。有位學生說:“她讀這一段時,讀得非常有感情,聲音響亮,還加上了動作,我覺得很好”。此時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有不同意見,因為大家在輕松的氛圍中各抒己見,在比較中求同存異,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包容精神。第三,恰當點評,正面引導。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的態度和評價是能否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本著鼓勵、肯定的精神,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嚴肅;多一些建議和安慰,少一些命令和指責。要鼓勵學生們樹立能讀好、讀更好、要讀好的自信心和決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鼓勵性、肯定性的點評切勿流于形式化、簡單化。無庸諱言,當前,不少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存在著單一的、空洞的、格式化的點評現象。他們在評價時愛說:“你讀得非常好!”、“你讀得真不錯!”、“你讀得比較好,但需要再努把力!”……這等于沒有點評,根本起不到鼓勵和引導的作用。其實,教師應用心聆聽學生的朗讀,切實發現他們朗讀中的優點和不足,有時甚至具體到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動作、一個語調,要讓他們知道好在哪里、不足有哪些。第四,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就語文朗讀來說,知識的積累、信心的樹立、習慣的養成、能力的提高均不是短期內所能實現的,而且實現的程度也不同。為此,語文教師要制定一個朗讀教學的整體性方案。這個方案必須與前面的低年級的朗讀教學方案相銜接,又要有該年級段的獨立性,但不管怎樣都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只有從當前學生朗讀知識、技巧、習慣等實際出發,“在當前的運動中始終代表運動的未來”,堅定信心和決心,堅持耐心和恒心,并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學生朗讀能力就一定會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