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多年的時間里,藝術品拍賣從一項平淡日常的商業活動,迅速發展成為藝術品交易領域重要的交易方式,并對畫廊等傳統的藝術品交易機構造成重大沖擊。但藝博會等其他藝術交易形式的發展也在對拍賣業的過度發展進行著平衡。如今,藝術拍賣行面臨著藝術品征集困難、規模減小和開支縮減等方面的問題。索倫·麥理肯(Souren Melikian)先生是美國藝術市場領域的研究者、觀察家和撰稿人,他對世界藝術品拍賣50年來的歷程進行了梳理。如今,對整個藝術品交易系統進行全面的重整似乎成為當務之急,但如何進行重整?未來藝術品市場又將呈現怎樣的局面?這依然是留給整個藝術市場的巨大課題。
不慍不火50年前藝術品拍賣平穩發展
時光荏苒,藝術市場又到了一個50年一輪回的節點。1956年10月,一位記者在巴黎的德魯奧酒店拍到一件心儀之物,于是他寫下這樣一句話:“一架1840年代的路易菲利普紅木衣櫥花掉我12000法郎,也就是25美元。”這時的西方藝術品市場已經涌現成千上萬的藝術品。在法國的德魯奧,一周有三天時間,每天都舉行至少16場拍賣。拍賣會所拍的物品幾乎涉及藝術的所有門類,但并沒有制訂詳細的拍品一覽表。巴黎的拍賣商依然遵守著關于拍賣的皇家制度,這部制度是在1556年制訂,并于1803年由拿破侖修訂的。這些拍賣商的拍賣資格必須從法律部門官員的手中獲得,并且還要獲得其他相關部門官員的一致同意才能生效。法律不允許個人資助的廣告行為,給委托人支付預付款的行為也被禁止,就更別提什么“保證金”了。
實際上,當時的拍賣商也并不需要去大肆宣傳他們的生意,因為大量的藝術品正爭先恐后地涌來。當時在巴黎,法律規定拍賣商的職位只能有70個,以防止惡性競爭的出現。在倫敦,舉行拍賣會是項目常的商業活動,拍賣品貨源的充足意味著拍賣行并不需要大費周章來吸引更多搶手的拍品。穩定的拍賣品流通渠道保證了拍賣行業的穩定利潤。
藝術品拍賣的“美國化”改革
1936年,彼特·威爾遜(Peter Wilson)成為蘇富比拍賣行的主席,他是其同時代從業者中的佼佼者。彼特·威爾遜的進入徹底改變了拍賣行業的面貌,他開始著手改革拍賣行的工作方式。在彼特·威爾遜的領導下,所有拍品都根據其類別被系統地進行分類,這與之前雜亂無章、毫無賣點的拍賣方式完全不同。彼特·威爾遜也很快意識到了媒體的作用,并成立了一個媒體工作室,用發布新聞發布會的方式代替原先僅僅是解答詢問的拍品介紹會。
報紙也開始對藝術品拍賣進行報道。1969年3月29日,第一個談論藝術市場的報紙專欄出現在《國際先驅導報》,隨后,倫敦的《泰晤士報》也開始對拍賣進行常規性報道。
突然間,拍賣行業開始引人矚目。拍賣會的舉行通過媒體的傳播開始成為人們爭相關注的焦點。一直到1960年代,最珍貴的藝術品都是由頂尖的藝術品交易商掌控著,而現在,很多著名的繪畫作品開始流入拍賣行。1964年,蘇富比收購了瀕臨倒閉的紐約拍賣行帕克·波納(Parke Bernet),并由此改變了藝術世界的秩序。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項收購也為建立一種“美式”拍賣市場鋪平了道路;而在這之前,拍賣市場是由英國主導的。到1983年,商人阿爾佛雷德·塔伯曼(AlfredTaubman)掌握了蘇富比的控股權,由此,拍賣市場徹底完成了美國化的進程。
藝術品拍賣競爭激化 世界各地買家陸續登場
在1970年代的美國,拍賣行業并不是最熱門的行業,但是拍賣市場卻達到空前的繁榮,這促使佳士得于1977年在紐約開始開展自己的生意。隨著拍賣市場的重心開始轉移到美國,拍賣市場由此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變化。在紐約,社會名流熱衷于參加各種拍賣預展和拍賣會,成千上萬的新買家漸漸進入這場新游戲中。
同時,英國的拍賣行漸漸感到了競爭的壓力,這使得它們開始在世界各地開設新的代理機構并且組織更多的拍賣會。在1973年11月,蘇富比在香港舉行了一場中國藝術品拍賣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場拍賣中國藝術品的拍賣會。這次拍賣會把亞洲也拉到了拍賣市場上。日本人成群結隊地來到蘇富比購買中國藝術品,他們從196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藝術的主要買家。在1980年代中期,英國藝術品交易商和藏家成為拍賣市場的主要力量,而在1990年,當日本因為經濟危機而慢慢退出拍賣市場時,臺灣的買家代替了日本的角色。在2000年左右,第一位中國大陸的買家開始嶄露頭角,時至今日,這些中國大陸買家已經成為紐約和倫敦中國藝術拍賣專場的重要力量。
畫廊遭受重創 拍賣改變藝術市場運作規則
從歷史上來看,藝術市場的全球化比世界經濟全球化更早形成。如今,來自南美、中東以及俄國的買家都出現在了拍賣場上。有限數量的藝術品按照社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被分散,于是以往可供拍賣的藝術品洪流如今也縮減為涓涓細流。早在1980年代中期,藝術品因稀缺性而導致的征集難問題就成為拍賣行需要面對的最主要問題。倫敦那些相對較小的拍賣行漸漸倒閉,而巴黎拍賣行的重要性也逐漸減退。
這股新潮流的最大受害者就是畫廊。藝術品持有者不再像以前樣到畫廊進行代理,而是直接跑到拍賣行。那些無法繼續購入新藏品的小藝術品商店再也沒有鑒賞家光顧,它們在城市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成千的畫廊倒閉,在過去兩年時間里,甚至一些專門的畫廊也被迫關門。
句話,拍賣行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可避免地改變了藝術市場的運作規則。
藝博會興起 藝術拍賣行業面臨重整
在過去的50年時間里,與藝術品拍賣會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其他的藝術品交易類型。為了應對藝術市場日益枯竭的問題,更多有實力的藝術品供應商把藝博會打造成一種新的藝術品交易平臺。在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的世界最大的歐洲藝術博覽會以及在法國兩年度的國際古董雙年展,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比拍賣更加吸引人的藝術盛會。通過這些藝術盛會,藝術品供應商用各自的武器來對抗拍賣行。除了在數量和質量上對拍賣行構成壓倒性優勢外,這些機構也加強了對于拍品來源和真實性的把關——沒有哪個藝術品供應商敢提供來歷不明的藝術品。
同拍賣行樣,藝術品供應商也開始舉行一些與拍賣周同時進行的藝術活動,比如畫廊舉行的出售展示會。3月在紐約舉行的亞洲藝術周已經成為收藏家必須參加的活動,而7月在倫敦開幕的大師畫作藝術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拍賣行的力量在今天看來顯得更加脆弱,它們發展過于迅猛,高花費的運作機制已經無法再讓這架老舊的機器全速前進。在過去的一個季度里,它們開始悄悄地減小規模,但裁員和縮減開支已經到達了它們當前能夠承受的極限。下一步將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顛覆性的重整,這或許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