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習慣是,接受一種新藝術很難,而一旦接受之后又很難再去反思、再去拋棄它。對于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節奏的加快,人們是不斷地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中前進著。這種藝術接受的認知心理、社會心理和歷史意識都成為現今的研究對象,一部現代藝術史和一部當代藝術史就是這樣的一部接受史,是確定新藝術認同的一部歷史。至于是否像傳統藝術那樣界定藝術的風格與技術,已經不是這些現當代藝術考慮的主旨。
回到中國的2009年藝術中來,大家似乎突然對前幾年大量流行的藝術樣式有了些厭倦,要做出反思的舉動,這種厭倦既來自于對流行的商業當代繪畫,也來自對傳統的形式繪畫,更來自于對種藝術情緒的思索。這年并不因為經濟的危機而蕭條,雖然市場成交量少了,但藝術的活動和人們的行動并不減少。年初是人們呼吁要忍耐、要堅守信念,之后有“中國現代藝術大展”20年回顧事件,隨后是嚴肅的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國際論壇開鑼,再有藝術北京、藝術博覽會繼續隆重登場,進入深秋,成都雙年展開幕、宋莊藝術節開場、798藝術活動頻繁,進入年底,“中國當代藝術院”成立等等,都一次又一次地牽動了藝術界的敏感神經。從年初藝術與市場關系討論的對峙到年中的“意派”之爭,9月的“批評家年會”疑問,年底的“批評家提名展”反思、“當代藝術”是否招安、體制化是否接納當代藝術等等話題演繹著2009年的藝術事件。一年之中各種學術性論壇不斷,有回顧改革30年美術成就的,也有總結60年新中國美術歷程的,不論哪種學術類型,“當代”成了主要的話語,成了當下最具論爭性的概念。
藝術創作:在反思中變化
2009年,藝術的創作表面上在沉靜中,實際上在涌動著變化,變化來自自我的反思和時代的需要,一味停滯于某種模式或樣式,必然被時代所放棄。2009年對藝術的反思有很多,如新繪畫及其邊界、數字時代的新媒體藝術、中國紀錄片和紀實攝影的展示與討論等。對繪畫的討論很多,對所謂新繪畫的實踐也有行動,對新畫家的塑造也有努力,但是否興起股中國新繪畫的力量或潮流,不在于形式、圖像的表面變化,而在于其背后的思想行動和藝術家與時代觀念的思考。
當代影像:呼喚理念上的進一步突破
2009年,當代影像在沉默,雖然攝影大展、小展不斷,但突出的新人新現象尚不足以引起熱點,繼續沿用了之前的手法,對影像的討論不如對“當代藝術”的討論熱鬧。影像作為新時代具有視覺表現力的一種媒介,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但不是限于技術的重視,而是一種理念的重視,一種新時代藝術的重視,要跳出就攝影論攝影的小圈子,要進入到整體的當代藝術思考框架中。
行為藝術:熱鬧且喧嘩
行為藝術依然是一個敏感地帶,但沒有引起大范圍的爭議,集中的活動有幾次,如北京草場地5月份舉辦的行為藝術節、9月份798舉辦的國際行為藝術節等,都試圖表明行為藝術在當代的姿態,但影響如何、意義的闡釋如何、在中國當下語境的深入如何,都需要探討。它作為最民間、最草根的當下藝術形式保持著很強的表現欲、矛盾性,但行為藝術不能僅僅限于表演之中,它與藝術家的生命體驗、社會意識形態關系體驗有著密切的關聯,沒有這些,僅僅是熱鬧,不足以震撼與社會切入的事件化。行為藝術乃是一種事件姿態,而非藝術姿態,是一種生命感的傳遞,是觀念智慧的散發,而不是戲劇的效仿。
雕塑與裝置:語言思維依然受縛
2009年,雕塑與裝置都有所表現,也都有所爭議。作為雕塑,其語言形態沒有大的突破,沒有新的雕塑藝術家入場。而表現為裝置的作品卻虎虎有生氣,如隋建國的《動力的張力》、孫原一彭禹的《自由》是突出的個案。實際上,雕塑到裝置之間的切換與交替,是當下這類作品的課題,也是藝術思維的考驗和挑戰。如果雕塑語言思維沒有解放,所看到的不是為了商業流行樣式做的華麗玻璃鋼作品,就是笨拙、粗鄙的空疏作品——沒有雕塑語言的形式跟進,也沒有塑造新的空間關系的探索,一味地在寫實、塑形上做文章,大大地誤解了當代雕塑的含義和多樣性。
水墨藝術:國家文化策略的姿態
2009年,水墨藝術顯得很活躍,議論的聲音非常多,既與水墨藝術本體的思變有關,也與國家文化戰略及文化軟實力興起有關。關于水墨的大展不少,也積極走出國門,在歐美巡展,如“墨非墨”、歐巴羅中國文化節,這似乎表明了當下國內的文化策略的一種姿態,但關于水墨的創作與理論批評卻不是如此簡單。其中的時代性、藝術作品、水墨變化都有關系,并不是拿筆畫水墨,就意味著占據文化的制高點。水墨的特殊性不等于文化軟實力的具體性,水墨如果要納入到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中應以更宏闊的當代文化創造為基點,而不是停留于水墨材質這樣簡單的理解上。特別是需要創作水墨藝術的藝術家有更為宏闊的文化視野,至今討論到水墨依然沉浸在傳統文化性、歷史悠久性、文化遺產豐富性、民族主義立場性等方面。水墨之文化想象要解放的東西不少于流行的“當代藝術”,對水墨這一媒介所負載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在時代的思想創造中釋放,而不是自我滿足、自我沉醉,表面的宏大敘事不能回應時代的抱負,沒有沉重的語言觀念轉換,墨依然是墨,而沒有實現真正的“墨非墨”。
當代藝術批評:市場蕭條批評熱鬧
2009年,對藝術批評的討論多了起來,也就是在所謂的市場蕭條之時,人們又想到了批評的重要和需要批評。批評,并非如人們所說,僅僅為了市場存在或迎合了市場。關于中國藝術批評的誤解相當多,而2009年是延續了前幾年藝術批評在當代藝術中的活躍狀態,只是09年更多了新一代批評家進場的熱鬧。5月北京舉行的“中際論壇——中國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國際研討會”不僅邀請了國際上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批評家,也邀請了中國的批評家,新一代的批評家也受到邀請;6月云南大理舉辦了青年批評家論壇,也是青年批評家積極活動的事例;8月,中國民間力量支持藝術批評,評選了第一屆“蒲果毅藝術批評獎”,三位新一代批評家獲獎;9月宋莊舉辦了第三屆批評家年會,會上青年批評家的表現引人注目;11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雜志社舉辦了第二屆“青年藝術批評獎”征文活動,獲得積極反響,正逐漸成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學院力量;12月,“中國當代藝術獎”2009年藝術評論獎評選揭曉,也是旨在推動獨立的當代藝術批評,提高藝術批評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意義和作用。
另一方面,正因為新一代批評家的入場,引起了藝術批評界和藝術界的矚目,也帶來了幾代人的彼此對話,藝術批評前輩們對新一代批評家既有肯定,抱有很大的期望,也有批評,希望青年一代不要焦慮,因為他們還有很長的時間要走。中國的藝術問題不是批評家太多,而是太少,藝術批評的展開不是針對批評家的展開,而是針對藝術問題的展開、針對當前藝術弊端的追問。青年批評家的出現是必然的,時代總是一代一代地向前走,但是否把握了一個新時代的問題和走向,對于藝術批評是任重而道遠的。批評是一種力量,而且要獨立。這一點,2009年有很好的表現。
藝術網站:藝術傳播的重要陣地
藝術網站在2009年又有發展,成為當代藝術傳播的重要平臺之一,如雅昌藝術網、藝術國際、世藝網、中國藝術家批評網、今日藝術網、99藝術網等。藝術網站不僅擴大了藝術信息、資訊的傳播,打破了地域限制,而且具有人人參與的民間性,成為人人有機會發言的平臺,民間的各種議論、各種觀點瞬間在網絡上出現,既有平面媒體見不到的尖銳和個人觀點,也有矛盾、甚至口水、人身攻擊,富有很強的大眾娛樂、眾生歡唱的性質,也消解著藝術話語的嚴肅性、文本性。網絡文化的研究將成為關注點。
藝術活動與設施:私人資本強力介入
2009年還有的重要藝術現象是,中國的美術館建設成為重要的視覺風景線,私人建美術館的計劃仍然在進行中,未來將有更多私人投資的美術館出現。美術館開始大力參與到當代藝術的研究、展覽、收藏中,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變局將因為眾多專業美術館的出現而發生微妙的變化,如中央美院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武漢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上海美術館,西安有新建的曲江美術館等等。私人投資做藝術活動也頗多聲勢,頻繁閃亮登場,如成都雙年展、藝術長沙。在年終曲盡的時候,藝術市場、拍賣又好像熱鬧非凡,上億的拍品讓人難以理解購買者的行為是為了藝術收藏、還是為了投機,中國藝術的收藏需要理性回歸、需要拓寬視野成為眾多人的希望,而藝術市場是否真正回暖要看2010年的表現了。
總之,2009年的藝術是在不平靜中沉思突變,而2010年將迎來更加活躍的中國當代藝術。
2009年中國當代藝術大事記
2009年,當代藝術市場在金融危機的洗滌下,慢慢回歸理性。市場上的平靜,反而讓各種當代藝術活動、展覽以及研討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從年初到年末,層出不窮的藝術活動制造了一個又一個話題,高潮迭起。本刊從眾多當代藝術活動和事件中選出2009年中國當代藝術十件大事。通過對這些事件的回顧,人們或許可以再次回味已經過去的2009中國當代藝術圈帶給我們的思考。
1 “中國現代藝術大展”20年回顧
1989年2月5日,“中國現代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被譽為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自己舉辦和參與的現代藝術展”,展覽中發生的“孵蛋”、“槍擊”、“避孕套”等行為藝術使得該展成為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20年之后,“中國現代藝術展”文獻展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面展出“中國現代藝術展”的原始文獻資料,包括照片、影像、通信和展覽相關文件等,以紀念20年前“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時代意義。
2 “中際論壇”舉行中西學者同為中國當代藝術把脈
2009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國際論壇”(中際論壇)以“什么是中國當代藝術?”為論壇主題。該論壇由中國當代藝術基金與美國芝加哥亞洲藝術研究所共同發起。3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及學者共同探討了世界藝術史視角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及中國當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之間的關系等藝術理論的議題。
3
“藝術北京”影像藝術唱主角
2009年的“藝術北京”已經是“藝術北京博覽會”成立之后的第四屆了。2008年,“藝術北京”新辟專場“影像北京”,成為亞洲首個當代影像藝術博覽會,取得熱烈反響,影像藝術收藏從此更加被人們所了解和接受。2009年的“影像北京”則成為“藝術北京”的重頭戲,不僅在攝影方面的參展商有所增加,此外還開辟了錄像作品專區,大大完善了“影像”的概念。國際影像收藏界巨擘M+M Auer夫婦也出席“影像北京”,在中國第一次展出他們的個人收藏。
4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惹爭議
2009年6月,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中國館的主題為“見微知著”,策展人為盧吳和趙力,參展藝術家包括方力鈞、何晉渭、何森、劉鼎、邱志杰、曾梵志和曾浩。從策展人的選擇到中國館的空間設計和藝術家選擇,爭議一直不斷。盧吳是藝術家,而趙力是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其在藝術市場領域的研究比較引人關注。有人質疑策展人評選的公正性,也有人認為中國館的空間處理過于隨意,策展人所選擇的藝術家及創作沒有實現對中國館所在地“油庫”空間的創造性理解和突破。
5 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舉行
五年一次的全國美展在2009年迎來第十一屆。從2009年8月至10月,各類藝術創作陸續在全國十個展區分別展出。其中,中國畫展區設在上海,油畫展區設在武漢,版畫展區設在南京,雕塑展區設在長春,水彩、水粉展區設在盤錦,壁畫展區設在北京,漆畫、陶藝展區設在廈門,藝術設計展區設在深圳,港澳臺展區設在汕頭,動漫、年畫、漫畫、連環畫、插圖、綜合材料展區設在哈爾濱。各展區共計展出作品約3700件。從展覽到評獎,第十屆全國美展成為2009年最受關注的藝術事件之一。
6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北上任職
2009年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不再擔任廣東美術館館長職務,而是北上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執教,并兼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一職。王璜生任職館長達十年,廣東美術館從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家規范的現代美術博物館,廣東藝術界普遍認為王璜生對提升整個廣東的當代藝術氛圍和促進當代藝術在廣東地區的發展,功不可沒。對于王璜生離職一事,廣東藝術界相當關注。王璜生卸任后的廣東美術館前路如何?誰將成為王璜生之后的新任館長?這些問題都成為廣東藝術界關注的焦點。
7 私人資本助力“藝術長沙”
2009年10月底,170多位藝術家、策展人、畫廊老板、藝術記者等乘坐包機,空降長沙,參加2009“藝術長沙”,其中幾乎包括了所有當代藝術界身價最高的藝術家和當紅的中青年藝術批評人?!八囆g長沙”由長沙收藏家譚國斌出資600萬舉辦,他在采訪中稱自己出資舉辦“藝術長沙”的原因是為了弘揚當代藝術,但一個收藏家舉辦的展覽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公益性依然受到人們的懷疑。而在一個資本運作的“藝術長沙”活動中,藝術批評家在其中的身份也是尷尬的。
8 “批評家提名展”遇尷尬
2009年11月,“2009中國美術批評家提名展”在北京舉行。參加展覽的35位藝術家均由“領升藝術論壇”學術委員會邀請的16位與會批評家提名。近年中國做展覽很少采用批評家提名展這種方式。提名展需要傳遞一種非常強的立場和姿態,如果藝術家沒有立場、沒有態度,批評家提名肯定就失去了他的鋒芒和意義。此次提名展,人們紛紛關注哪些藝術家被提名,也關注是哪些評論家提名了哪些藝術家,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很多尷尬。
9 “中國當代藝術院”成立藝術家紛紛成“院士”
2009年11月1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CAAC)正式掛牌成立,院長由羅中立擔任。蔡國強、方力鈞、張嘵剛、曾梵志、汪建偉、王廣義、徐冰、許江、韋爾申等20多位藝術家成為首批聘請的專家。中國當代藝術院致力于成為集藝術研究、創作、教育為一體的學術機構,擔當起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使命,進一步推進當代藝術的國際交流,引領中國當代藝術向完備、有機、健康、多元發展。但它的成立也再次引發人們對于體制化是否接納當代藝術等等的討論。
10
“F4”紛紛舉辦回顧文獻展方力鈞回顧展遭批
繼張曉剛、王廣義等人陸續推出大型回顧展后,藝術家方力鈞也于2009年12月在廣東美術館推出了“方力鈞,時間線索”回顧展,至此,被譽為當代藝術“F4”的四位當代藝術家中有3位已經舉辦了各自的回顧展。方力鈞回顧展展出他近30年藝術創作中的大量資料、手稿,早期習作以及專門為展覽剪輯制作的紀錄片。但這個聲勢浩大的展覽,馬上引發巨大爭議,藝術批評人朱其在網上發表題為《“個人的哈欠”何以變成“時代的吶喊”?》的質疑文章,認為不管是策展人還是媒體都對方力鈞的展覽進行了學術“拔高”,而方力鈞的作品不外乎“肉麻型”、“學術夸大型”和“云里霧里型”這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