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最近到越南、柬埔寨走了一趟,回來寫了一篇文章,說是在那兩個國家除了能看到一些中國商品之外,似乎看不到中國的其他“形象”。街頭那些大幅廣告,多是日本韓國的產品;與當地人士交談,也體會不到想象中的“中國熱”。中國形象似乎并沒走遠。
朋友是在剛剛看了國慶大閱兵后出門的,難免會有強烈的自豪感。可以說,在越南、柬埔寨的經歷,給她潑了一盆冷水。中國形象在周邊的影響真的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嗎?這是朋友提出的疑問。我想把這個問題延伸一下,那就是,我們靠什么在周邊塑造中國形象?即便有一天,中國產品的廣告遍布周邊國家,恐怕也未必意味著一個深入人心的中國形象樹立了起來。
前些日子與一位美國學者交談,他認為中國在周邊很容易擴大影響,因為佛教和儒教是相通的。但他并不知道,如果要說佛教和儒教的影響,很可能是周邊影響中國,而非中國影響周邊。因為無論是儒教在韓國、在日本,還是佛教在東南亞,似乎都比在中國更有根基,傳播得更廣泛、更深入,也更有一種歷史的延續。很多東西,是人家向我們輸出,或者是人家要搞了,我們才覺得自己應該拾起來,就立馬去博物館或圖書館里翻找。那位美國專家不理解,說在中國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在燒香拜佛,怎么能說沒有影響力呢?我說你去問問那些人,有多少人能給你說出個佛教或者道教的ABC來。不用多說,大家都會明白,恐怕沒有幾個人是在做內心深處的道德反思吧?
這些年來,中國的出口在不斷增長。不是有人說,某國的人民已經24小時都離不開中國商品了嗎?但國家形象這個東西最終并不是由商品決定的,而是由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決定的。一個國家,只有到了道德理念、價值觀念這些東西能夠被別人仰慕和認同,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有品格、有地位,才能得到尊重。歐洲那些小國,能夠得到世人的尊敬,不僅因為那里的人們生活得很福利,也因為它們生活得很道德。一個沒有道德影響力而只有強大實力的國家,只能讓人家害怕,不會讓人家認同,更不會讓人家喜愛和尊重。
在當今這個世界,實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大家都不愿意和你玩,甭管你的實力有多強,你也玩不好。如果說以前的強國主要是靠實力,那今后的強國將會更多地依靠道德來擴大影響力。軟實力這個詞如今很時髦,但軟實力的核心就是道德觀。中國形象最終要在周邊產生更深入的影響,將取決于我們能否在自己的社會里形成一個有自信、有自尊的核心價值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