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要求2010年底所有涉農縣(市、區)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基本實現對全省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于江蘇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著眼于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舉全省之力解決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的重大舉措。
從1992年開始,我省就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全國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總體上看,老的農保制度體現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激發了廣大農民的保障意識,促進了家庭和睦和社會的穩定,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建設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為新的農保制度的建立探索了路子。但由于老農保制度缺乏普惠性和共濟性,政府無補貼,保障水平低,缺少普遍試點的基礎和成熟經驗,制度設計不夠嚴謹,配套措施不太完善,導致農民參保積極性下降,繼續推進難度很大。因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03年起我省部分地區率先開展了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財政補貼”為核心的新農保制度創新實踐,蘇州、無錫、泰州、南通等地率先建立了新農保制度。2007年,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組織對全省農保工作的發展現狀、制度創新和探索等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并會同省委政策研究室、省財政廳、省社科院等相關部門的同志,先后赴蘇南、蘇中、蘇北以及外省進行了調研,撰寫了全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新調研報告。2008年底省政府出臺了《指導意見》。這不僅為全省進一步推進新農保制度提供了有章可循的規范性文件,而且為各地建立新農保制度提供了明確的思路和框架,同時也標志著我省在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09年8月18日,國務院專門召開會議,溫家寶總理親自到會并講話,對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省領導指示,結合省情實際,我們會同省財政廳起草了《江蘇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審議稿),經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實施辦法己正式下發。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全省符合條件的農村老年居民將享受基礎養老金,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參保全覆蓋。從我省具體情況看,加快全省新農保全覆蓋步伐有以下有利條件:
第一,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問題。蘇發[2007]9號文件要求,到2010年,全省要基本建立起新型農保制度,并要求對各市、縣制度建設情況逐年進行考核。2006年和2007年蘇發1號文件以及2007年省委、省政府在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工作部署中,對各地建立新型農保制度都作出明確的要求并下達了考核指標。梁保華書記在省十屆五次人代會上就提出要“完善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羅志軍省長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蘇南有條件的地方全面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2008年12月17日,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指導意見》(蘇政發[2008]105號)。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結合省情實際,進一步提出要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2009年8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新農保試點工作會議后,按照國務院新農保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結合我省有關規定和全省各地開展新農保工作的實際,省政府下發了《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辦法》(蘇政發[2009]155號),進一步明確了建立新農保制度的意見、特點、原則和政策。
第二,經濟快速發展為建立新農保制度提供了有力的經濟基礎。國外的經驗表明,各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大都在工業化中期或工農自養階段。從我省2009年公布的有關數據看,GDP總量已達30313億元,在全國排第三位,且每年以超過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31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721億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8680元,客觀上為實施新農保制度提供了財力保證。目前,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7357元,而且為了增加農民的人均收入,各級黨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收措施,農村居民參加新農保已具備了基本的經濟條件。
第三,先行地區的探索實踐為全面建立新農保制度提供了寶貴經驗。尤其是近幾年來,各地在創新農保制度方面探索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一直處于全國的領先地位。其中蘇州、無錫通過試點和推廣,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和寶貴經驗,蘇中、蘇北地區,也在重點人群中得到了有效實施。蘇州市2003年率先出臺了改革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指導性意見,在全國首開公共財政直接補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先河;無錫市則在籌資模式、建立正常待遇調整和激勵機制、直接做實農保個人賬戶上作出了有益探索;泰州市2008年底制定了《泰州市城鄉居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將保障的對象擴大到城鄉所有無保障居民。以蘇州、無錫、泰州為代表的新農保制度模式,建立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財政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機制,正常的調整和激勵機制。老年居民的補貼機制,保障水平較為適度,管理比較規范,能夠基本保證農民老有所養的基本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新農保應有的社會性、共濟性和基本保障性,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受到了參保農民的擁護和歡迎。此外,連云港、南通、南京、徐州、鹽城、常州、宿遷、揚州、鎮江市也相繼以政府名義出臺了新農保文件,不少縣(市、區)在政府財力支持下也在部分小康示范村和重點人群中開展新農保工作。目前,我省農保工作已初步建立了省、市、縣、鄉四級工作網絡和一支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工作隊伍,這為建立推行新農保奠定了堅實的工作基礎,同時,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帶來的積極影響,廣大農村居民對社會保險認同感有了明顯增強,至2009年12月底,全省有591.37萬農民參加了新農保,117.25萬老年農民領取養老金,149.57萬老年農民領取老年生活補貼,這為建立和推行新農保制度打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前一階段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新農保全覆蓋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盡管各地都己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制度,開展了工作,但全省新農保制度模式不夠統一,部分地區財政補貼壓力較大,農保系統信息網絡標準化建設滯后,尤其是蘇北許多市縣參保率還不高,2010年底要確保完成新農保全覆蓋的目標任務,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壓力。因此,下一步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是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制度。各地必須根據中央和省確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按照《實施辦法》提出的各項任務和要求,抓緊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對組織領導、任務安排、量化指標、工作進度、配套措施、監督檢查等作出具體安排。尤其要在新農保基金籌集、養老金待遇、領取條件、基金管理方面進行完善,對新農保繳費檔次,基礎養老金標準,政府補貼方式進行規范,全省形成統一的制度框架。
二是加快推進新農保各項工作,進一步細化目標。經初步統計,全省60周歲以上的農民約有765萬人,適齡應參保農民約有1530萬人。為了加快新農保制度建設,各地應將新農保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標,加大力度積極推進,高標準和高起點開展,以確保全省農民早日從這項德政工程中得到實惠。具體目標任務是:2010年全省新農保制度覆蓋率達到100%;全省符合條件的60周歲(含)以上農民基礎養老金發放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全省適齡農民新農保參保覆蓋率達到80%以上。其中已批準為國家新農保試點的縣(市、區)的基礎養老金應先行發放,其它縣(市、區)也應盡快發放到位。進一步落實財政補貼資金,為新農保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在中央和省補助資金到位后,地方的基礎養老金和繳費補貼資金必須同步到位,同時綜合運用各種行政資源,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依靠農保經辦機構的優勢,積極引導動員農民參保,使全省農民今后養老有制度保障。
三是深入開展政策宣傳發動,進一步營造良好氛圍。新農保制度政策性、群眾性強,要根據農民的特點,通過各種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宣傳方式,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的功能,還要結合自身實際,通過政策問答、咨詢培訓、工作簡報、橫幅標語、信函寄送、文藝演講、圖片巡展等全方位、多層面、大角度地宣傳新農保,特別是要對實施辦法進行政策解讀,運用各種媒體系列報道,確保宣傳工作到位。努力使這項重大惠農政策深入人心。讓廣大農民盡快了解這項惠農政策,盡早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真正感覺到參保的好處,使廣大農民的參保意識逐步由自愿向自覺轉變,由眼前向長遠轉變。
四是大力抓好農保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隊伍素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政策性、專業性很強,必須切實加強培訓工作。要通過舉辦專門業務培訓班,對市、縣勞動保障部門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業務骨干進行培訓。各地也要結合實際,集中開展不同層次的業務培訓工作,全面、準確掌握政策,提高貫徹《實施辦法》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
五是切實加強經辦管理服務,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新農保工作面廣量大、任務繁重,要從統一業務規程、基金管理辦法、財務核算規定及信息系統開發建設人手,提高經辦管理服務水平,保障各項新政策的實施推進;以強化統計分析、規范業務檔案管理、組織內部控制檢查評估為抓手,進一步夯實經辦管理基礎建設;從提高經辦機構人員素質人手,全面提升各級農保經辦機構業務經辦人能力,為省新農保實施辦法順利實施提供保證。要從工作實際出發,制定新農保經辦管理服務的具體業務流程及基金管理和會計核算辦法。要爭取政府有關部門安排必要資金購買服務,特別是對村、組新農保服務人員給予一定工作補助。
六是盡快規范信息系統建設,進一步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根據人社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建設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09]146號)的精神,在“金保工程”總體框架下,以人社部新農保統一應用軟件為基礎,按照“統一、規范、集中、簡便”的原則,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新農保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支持對新農保參保登記、費用收繳、待遇支付、轉移接續、個人賬戶管理、基金管理、稽核內控和查詢統計等各項經辦工作的全過程管理,向廣大參保人員提供及時便捷的公共服務。各地要以信息系統建設為契機,規范業務流程、整理基礎數據、延伸網絡平臺、加強人員培訓,全面提升新農保經辦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我省城鄉社會保障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