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連云港市在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中,注重發揮城鎮單位的建設優勢,以建設文化先進村為載體,努力探索共建形式,大膽創新城鄉共建機制,將城市文明輻射到農村地區,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城鄉共建精神文明新路子。
制定標準、注重聯動,形成城鄉文明共建新機制
我們堅持行政推動、正確引導、主動參與、自愿結合的原則,在全市文明單位和結對村之間形成了“黨政積極支持。文明辦組織協調,城鄉結對共建”的工作機制。
制定標準。為了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在向各縣區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會同政府相關部門對活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進行認真研究。每年初印發《關于在全市深入開展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活動的意見》,明確年度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制定共建工作的基本形式和創建標準。同時貼近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制定“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評選標準。每年的活動意見和評選標準都針對形勢發展在過去基礎上有所提高,在實際工作中更具操作性。
聯動共建。在活動中,牽頭部門負責全市共建工作的組織實施和日常管理,各參創文明行業、單位與結對村及所在鄉鎮黨委主要領導共同組成創建領導小組,形成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創建組織網絡。各級文化、廣電、體育、網絡等主管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統籌安排資金、物資、人才、項目時,與城鄉共建活動緊密結合,有重點地向基層傾斜、向文化先進村傾斜,使文化先進村創建成為實施文化發展計劃、落實文化工作任務和展示文化建設成就的有效平臺。
建章立制。牽頭單位在共建活動啟動之初,就注重探索良性長效機制,確定共建活動開展得起、運轉得好,先后制定建立了信息反饋制度、新聞宣傳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和檢查考核制度,使共建工作組織到位、宣傳到位、責任到位。為保證各項制度的有效實施。多次召開匯報會、現場辦公會,并派聯絡員經常深入基層。對在共建活動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文明行業、單位、村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評選等級,并給予通報表彰。
整合資源、創新形式,搭建城鄉文明共建新載體
文化先進村建設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組織群眾學習科學知識、開展各類文體活動的有效手段。在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的過程中,始終把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創新載體、搭建平臺作為基礎性工作。
共建設施平臺。共建單位根據共建村的實際需求,幫助村民安裝有線電視,共建村圖書室、閱覽室,新建綠地和體育活動場。組織大量新技術、新知識的書籍送到共建村,充實完善村圖書室。在贈送書籍的基礎上,共建單位為共建村送小型攝像機、DVD機、電視機、運動器材等設備為構建和諧鄉村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提高農民朋友的生活質量,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奉獻了一份愛心。
共建活動平臺。結對單位間有計劃地開展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樹新風和創評“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定期送文化、衛生、科技下鄉,適時舉辦科技講座和田間指導活動,努力提高農民的現代文明素質,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充分發揮文明單位在企業和行業管理方面的優勢,積極幫助共建村制訂村規民約、建立各類群眾性道德教育和自律組織,引導和規范村民的日常行為。健全完善村務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村委會的村民選舉制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
共建環境平臺。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各共建單位創新思路籌集資金,上下齊心協力推進村居環境建設。通過召開各種會議,講清改善環境的重要意義,布置環境改造的工作任務,提出完成任務的時間要求,動員廣大村民積極投身“雙清”工作。同時,各共建單位按照共建協議的內容之一,通過單位自籌、向上爭取、社會捐助等多種辦法幫助解決農村道路建設資金短缺的難題,用于改善共建村的村內道路交通狀況,用于投入基礎實施建設、清理河塘等,提升村容村貌。
城鄉互動、縱深拓展,取得城鄉文明共建新成效
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和各參與文明行業、文明單位、鎮村以及廣大群眾的積極努力下,城鄉之間形成了“思想道德共建、文明新風共倡、文體活動共抓、社會事業共興、經濟發展共促”的嶄新局面,文化先進村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村民素質得到提升。共建雙方大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不斷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使農村的發展和進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健全和完善,為農民群眾在業余時間讀書學習、休閑娛樂、強身健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各參創村每年有組織地開展有地方特色的花船戲、淮海戲、快板書、花挑表演、電影晚會、納涼晚會等活動達1000余場。具有農村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項目的發掘、創編和演出,使愈來愈多的農民群眾能更好地享受到豐富多彩、高尚健康、振奮精神、陶冶情操的文化生活,村民市場意識、開放意識、信用意識和法制意識得到增強。
村級經濟得到發展。共建單位充分發揮人才多、知識新、信息靈等優勢,幫助共建村開展技術指導、勞務輸出、招商引資,發展致富項目,推動共建村產業發展。有的共建單位還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幫助邀請農業技術專家指導生產實踐,組織農民學習先進的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術,全市先后舉辦農業實用技術、農業科技等講座和培訓班500多期,受益群眾達200余萬人。
生活環境得到美化。著力解決村民最關心、最直接問題。為結對村“梳洗打扮”,全力改善村居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共建單位為結對村修建道路達500多公里,安裝路燈3500盞,清理排水溝280公里,修建垃圾箱1980個,清理道路兩側糞坑、豬圈、牛棚800多個,清理草堆、土堆、磚堆1500多處,改造戶廁2000多座,新建公廁300多座,村民生活環境大大改善。
共建單位得到發展。在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過程中,共建單位與共建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參與共建機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通過開展共建活動,一方面接受了艱苦奮斗、勤儉辦事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使廣大干部職工進一步了解農村實情,充分感受到城鄉共建文明所發生的變化,更充分體現了部門、企業的社會榮譽、社會資源和社會責任的高度統一,對所在單位的作風建設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成為進一步深化文明單位、文明行業和文明機關創建的推動力。
實踐證明,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共建文化先進村,有效地整合了社會資源。積聚了社會力量,調動了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展示了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的精神風貌,實現了優勢互補、和諧共進,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增添了新的內涵。
責任編輯:劉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