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實現“十一五”目標的決勝之年。我們將認真貫徹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沭陽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搶抓國內經濟企穩回升、區域經濟重組洗牌的良好機遇,圍繞“自加壓力爭第一、狠抓落實促跨越”這一主題,緊扣“工業強縣、六大投資”兩條主線,突出“項目推進、城市建設、農村發展、要素集聚、和諧構建”五大重點,在更高起點推動沭陽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確保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5%以上,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躋身蘇北振興的最前列。
一、主攻項目建設。提升招商水平,進一步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繼續堅持“工業領先才是真正領先”的理念,不斷提升工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度,力爭全年工業對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額提高5個百分點。全力猛攻大項目,深入開展“174”工程,確保全年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0個、新開5270個、新竣11140個。充分發揮全國500強招引工作指揮部和對臺招商指揮部的作用,定向攻堅“國字號”和“民字號”大企業大財團,確保在引進過10億元、數十億元乃至上百億元的重特大項目上實現大突破。加大對財源型和稅源型企業的扶持力度。確保全年新增規模企業189家,力爭新增銷售超億元企業25家,其中5億元以上5家、10億元以上3家。全力建設大園區,高起點做好開發區規劃修編,力爭實現“三大提升”,即配套功能大提升、項目集聚能力大提升和產出效益大提升。加快昆沭工業園建設。全力打造南北共建的樣板區、示范區。進一步提升軟件業發展層次,重點引進員工超百人的大型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著力放大江北最大軟件基地的品牌效應。全力優化大環境,牢固樹立“效率是新的競爭力”的服務理念,大力倡導“保姆式”、“精細化”服務。堅持推行“一掛三數”和周建設進度保證金工作制度,進一步擦亮沭陽幫辦服務品牌。
二、堅持規劃先行,強化功能配套,進一步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積極搶抓中央和省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良好機遇,大力實施城區擴張、人口集聚及內涵提升戰略,全面掀起新一輪城市建設熱潮。按照“老城改造出精品、新城建設出形象、環境建設出成效”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東城區、南城區與老城區建設步伐,確保年內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面積由2009年底的65平方公里拓展到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由50平方公里擴大到60平方公里,集中居住非農人口由46萬人增加到50萬人以上。大力度推進城區道路加密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區道路網絡,加快人氣和商氣集聚。深入實施“低房價戰略”,全面降低農民、外來人口進城門檻,積極穩妥推進普通商品房和政府安置房的供給,力爭全年新開工商品房150萬平方米,新建安置房100萬平方米。
三、突出農民增收。推進全民創業,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圍繞“農民增收、村居發展、鄉村變美”三大目標,全面做好“現代農業、村級經濟、農村建設”三大文章。堅持用“生態、科技、精品”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積極創建省級農牧科技生態園,深入開展“十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植工程,加快精品農業示范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和數字化為農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堅持以全民創業為突破口。著力提升村級經濟發展質態,確保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25000戶、私營企業3000家,“雙強”型村干部比率達95%以上,所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全面實現脫貧攻堅三年目標。扎實推進重點鄉鎮、集中居住區和鄉村環境“三大建設”,加大重點鄉鎮規劃及建設力度,加快已建集中居住區配套建設,持續深入開展“四清”工程,積極做好京滬高速沭陽段環境整治,努力打造蘇北最整潔、最現代、最生態的鄉村環境。
四、優化硬件條件,暢通投入渠道,進一步加快要素集聚步伐。堅持緊貼縣情,“借時、借勢、借力”發展,加速構建交通、人才、金融、政策“四大平臺”,讓沭陽成為各類生產要素集聚的“洼地”。著眼構筑“公、鐵、水”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加快推進205國道、245省道、326省道城區西延段、344省道、沭陽港二期碼頭、沭陽港疏港大道、客運東站等一批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抓緊做好已被納入省“十二五”規劃的4條省道前期工作,主動對接新長鐵路復線的前期論證,全力打造宿遷東向戰略的“橋頭堡”、“第一極”。堅持“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并重、剛性引進與柔性引進相濟、一流人才與一流項目互益”的原則。深入開展“155”人才集聚行動,即每年引進10名省市高層次人才,50名科技實用型、企業經營型和高精尖復合型人才,500名各行業發展后備人才。樹立“有多少事籌多少錢”的現代金融意識,統籌做好政府投融資工作,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鹵水”和“酵母”作用。健全科學考評機制,持續開展鄉鎮存貸款掛鉤工作,確保全年新增貸款50億元,其中工業貸款15億元。
五、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民意,進一步加快和諧社會構建步伐。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使經濟增長過程成為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使民生改善過程成為擴大內需、為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的過程。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新農合籌資水平、報銷上限和支付比例,使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快速推進“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縣(區)”創建工作,全面提升教育發展內涵。加快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切實做好縣外名校和教育集團來沭合作辦學工作,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推動教育事業真正實現精明增長。全力推進維穩工作由“保穩定”向“創穩定”轉變,高度重視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堅持推行“一把手”上網“曬太陽”,實名跟帖回復網民的意見與建議,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真正把尊重民意、關注民生的宗旨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戈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