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0年我國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其中一條就是“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亦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2010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也是決定江蘇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此背景下,淮安如何進一步做大經濟總量、提高發展速度、優化經濟結構,進一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筆者認為,應突出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要素集聚,做大經濟總量
土地方面:通過盤活存量、土地復墾、撤組轉戶、退二進三提高投資強度、清理閑置土地、爭取大項目“點供”、集中居住、土地整理等9條措施,不斷增加土地供應量。特別是要積極開展“萬頃良田”工程建設,把置換閑置土地與中心鎮建設結合起來,與轉移農民結合起來,把“空巢”、“半空巢”散居農戶向城鎮集中。
資金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引大集團、大財團等來淮投資,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融資;推進國有企業戰略重組,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股,通過存量引進增量;加大向上爭取力度,爭取更多的政府資金。創新金融體系,鼓勵民間融資搞活融通。
人才方面:加快建設和精心打造高素質企業家隊伍,大力培養急需高科技人才,積極引進高端人才,深化東西部“1+1”、“1+2”聯合辦學模式,引進更多產業工人。
技術方面: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實施技術創新的企業,在資金、稅收等方面加大支持、獎勵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以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為重點,開展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吸收。
二、突出優勢培育,努力提高經濟質量
狠抓優勢產業。農業上:一是提高產量。加快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栽培。二是提高品質。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著力培育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工業上: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提升化工、機械、紡織、冶金、煙草、機械、食品、建材八大傳統支柱產業,重點加快發展“五新三高”(高技術、高成長、高稅收、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新服務、新經濟)產業,做大做強鹽化工新材料、IT和特鋼三大千億元產業,加快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工業體系。服務業上: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按照蘇北中心城市定位,推進商貿、物流、旅游、房地產等四大重點服務業,打造淮海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等七個重點集聚區,抓好大文化、大交通、大旅游、大流通規劃及項目布局。
狠抓重點企業。對全市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重點扶持,各類引導資金(基金)、貼息補助和政府獎勵向骨干企業傾斜,引導各類科技人才向骨干企業集聚。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力爭新培育一批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免檢產品。
狠抓重大項目。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加大項目挖掘和包裝力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項目優勢,盡快形成成熟的項目庫。做好重大項目招商,主攻世界500強、知名跨國公司、國字號大企業和上市公司,做好小分隊招商和駐點招商;加強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集聚度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型大項目:加大對臺招商,通過富士康、臺玻等知名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臺資企業落戶淮安,全力打造蘇北臺資集聚新高地。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對在手項目要抓落地,落地項目要抓進度,動工項目要抓投產,投產項目要抓產出。
三、狠抓機制體制創新,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制度創新是經濟跨越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政府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開展制度創新。當前,迫切需要政府在兩個方面作出創新的制度安排:
創新發展的載體。重點是加快兩個平臺整合。一是開發區平臺。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運作、收益共享的原則、調整和完善各類園區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實施聯動管理,通過優勢互補,實現錯位發展。以市經濟開發區為主體,深入實施“五區聯動”戰略,整合清河工業園區、淮陰工業園區、楚州工業園區,打造一個集中高效的國家級開發區;整合鹽化工園區、特鋼產業園區,組建獨立的淮安工業園;以高教園區為基礎,通過區劃調整,組建生態商務文化產業園區;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快建設鄉鎮工業集中區,增強對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留學生創業園、出口加工區、軟件園等電子元件產業基地均作為市開發區的園中園統一運作。二是投融資平臺。整合城市、水利、紡織資產經營公司和土地儲備中心,建立統一的投融資平臺,提高城市資本運營效率,引導各類資金向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傾斜。
激活發展的主體。第一,激活民間資本。擴大創業主體,鼓勵村干部與社區干部帶頭創業、科技人才兼職創業、在外能人回鄉創業、下崗人員自主創業、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激活本地民間資本。全面落實全民創業的各項政策,為全民創業創造寬松的創業環境、高效的服務環境。弘揚自力更生精神,倡導自主創業、艱苦創業、和諧創業,形成鼓勵創業、支持創業、幫助創業的社會導向,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萬眾一心創大業的生動局面。第二,激活干部隊伍。打破“論資排輩”觀念,大膽破格選用年輕干部,建立從生產一線、基層和經濟部門選拔干部的機制,確立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靠德才坐位置的陽光導向。
四、狠抓環境創建,不斷優化發展的外部條件
“環境是生產力”,要實現淮安經濟突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有一個良好的載體和優越的發展環境,切實加快知名淮安、文明淮安、親民淮安建設。
加快城市特色化步伐。一個好的城市,是規劃出來的、建設出來的,也是拆遷出來的。首先,要加強城市規劃。立足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抓緊修編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形成以一個特大城市為核心、四個中等城市為副中心、一批中心鎮和特色鎮為節點的城鎮群。其次,大力推進中心城市建設。重視城市形象設計,注重功能協調與風格和諧,打造城市建筑綠色外觀,特別要搞好淮海廣場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和里運河文化長廊、淮海路、翔宇大道等重點地段景觀設計。規劃引導新開發項目向高層發展。優化城市立體形象。第三,積極推進城市改造。按照市里抓規劃統籌、區里抓運作實施,對建成區內清河、清浦環境較差的居民區和城中村并行實施開發改造,同步推進淮陰、楚州舊城改造。
著力打造城市品牌。打造“城市品牌”是提高城市競爭力最有效的手段。對現有城市閃光點進行有機整合,創立富有時代氣息、最能體現淮安特色、富有感染力、競爭力的新的“城市品牌”迫在眉睫。首先。要明確城市定位。城市形象定位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的研究、周密地部署。要在堅持高起點性與可操作性結合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我市發展的脈搏,確立淮安市獨特的宣傳語、代表建筑、城市標識、標準色、吉祥物。其次,要多方位加強城市形象的宣傳、推廣。要在國家、省級媒體加強我市形象推廣、宣傳,特別要盡快恢復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宣傳,統一出租車宣傳廣告。第三,積極開展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市、全國健康衛生城市、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創建活動,以“創建”活動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美譽度,提升市民素質。
深入推進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優化政務環境,完善“一站式”審批、“零距離、全天候、保姆式”服務,繼續實施領導干部掛鉤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服務月、投訴受理督辦和軟環境建設評議、投資決策咨詢服務、項目建設全程幫辦、企業服務月等制度,努力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效率政府。加強市場環境整治。大力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做到有諾必踐;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塑造淮安企業的良好信譽形象;加強誠信社會建設,努力打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戈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