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事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計工作是黨委、政府對經濟工作實施監督的重要手段。在新的歷史時期,審計監督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審計機關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大。使審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好地擔當重任,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是當前各級審計機關需要認真研究和思考的課題。
一、審計監督是經濟社會的“免疫系統”,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審計監督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審計工作對于維護經濟秩序,強化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干部管理和廉政建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前期,對黨委、政府的一些重大決策和宏觀管理舉措,審計部門可以提前介入,強化監督,做好服務,增強資金運作的透明度和規范性,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在中期,可以通過審計監督把好關口,保障經濟安全運行。在后期,可以通過審計總結經驗,規范財經秩序有效管理。針對審計發現的一些違反財經紀律問題,積極研究,提出審計建議,督促各地各部門完善財經管理制度,助推經濟發展。
審計監督是規范權力運行的重要手段。國家審計是政府權力制約機制和監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綜合經濟監督的高層形式,必須而且能夠在權力制約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財政審計中,通過開展同級部門預算審計等,查處違法亂紀行為,維護財經秩序,對財力征收權和分配權進行制約與監督,促進公共財政框架體系的構建。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對被審計者的權力使用情況進行直接監督,促進領導干部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全面推進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在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對重大的財政專項資金和重要的政府投資項目進行審計,抓住資金流程這條主線,從立項、撥付、管理和使用等環節著手檢查決策權、籌資權、審批權、監管權等,實現對建設領域的資金支配權的制約與監督。
審計監督是打擊腐敗行為的重要制度。領導干部能否正確運用好手中的權力,依法、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財政資金與國有資產,直接關系到黨風廉政建設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目前,我國還處在經濟轉型時期,由于現行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漏洞,各類經濟犯罪案件依然處于高發態勢。比如,有的領導干部違反民主和科學決策程序,在決策上出現重大失誤,產生重大經濟損失;有的疏于管理,失職瀆職,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等等。這些問題,客觀上監督不夠或缺乏監督是一個重要原因。實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正是為了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干部健康成長。
審計監督是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的“免疫系統”,理當順應黨心民心,承擔起服務民生的重任,關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務民生。在服務民生方面,審計部門重點是通過加大對改善民生專項資金的審計監督,揭露擠占挪用、損失浪費等影響資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突出問題,進一步促進各項資金合理有效使用,確保財政資金投向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促進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二、促進審計事業的科學發展,需要用創新的理念和方式來增加生機和活力
一是樹立科學發展的審計理念。當前,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已成為全國上下一項重要任務。審計作為政府綜合經濟監督部門,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在擴內需、保增長政策實施中,要充分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財政資金運用到哪里,審計就跟進到哪里”,這對做好當前審計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樹立科學發展的審計理念,依法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不斷提升科學審計水平。
二是樹立服務大局的審計理念。審計工作的監督和服務是一體的,監督是服務的重點,服務是監督的升華。在審計過程中,反映情況、揭示問題、做出評價、提出建議、促進整改,這既是審計監督的過程,同時又實現了服務的目的。近兩年是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投入之年,也是我市躋身國家發展戰略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目前,全市已有60多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項目進入國家千億和省百億元建設盤子,加上自身推進的一大批產業項目和民生工程,項目之多,投入之大,都創歷史新高。只有嚴格把好審計服務關,把好資金監督關,才能確保這些事關發展和民生的大事要事真正做好做實、辦出成效,才能真正為港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好服務。
三是樹立績效評價的審計理念。2009年是省審計廳“績效審計推進年”,2010年是全省的“績效審計普及年”,同時也是我們普及績效審計的重要契機。我們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圍繞中心,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審計監督在保增長、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不僅要促進財政資金充分發揮使用效益,還要客觀評價經濟政策實施情況的效果、公共資源配置情況的效果。在效益審計過程中,要注重從政策執行、資金使用、資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諸多方面,綜合考慮被審計項目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要注重在評價經濟效益的同時。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擺上重要位置。統籌考慮,統籌評價。
四是樹立爭先創新的審計理念。首先,審計理念要創新。各級審計機關應拋棄那些不適宜、過時、陳舊的審計理念,樹立起符合科學發展觀、符合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新理念。其次,審計機制要創新。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是審計法制建設的具體要求和工作目標。在機制體制創新方面,應緊緊圍繞“三化”要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科學的規章制度,使審計工作有章可循,形成制度。第三,審計管理要創新。像審計項目計劃、進度、過程、項目報告等方面的管理,應積極探索研究,創新創優辦法。
三、緊密結合黨委、政府工作重點,努力放大審計工作效應、擴大審計工作影響
一是將審計監督與干部隊伍建設結合起來。通過對領導干部進行任前審計,避免和減少用人上的失察失誤。組織部門在擬提拔干部前,可以結合擬提拔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或責成審計部門形成專門的審計報告,參照審計結果對每位擬任干部做出客觀評價,并結合干部考核提出使用意見。通過任中審計,及時發現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讓有問題的干部及時醒悟,促使領導干部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事業心。通過離任審計,讓離任者走得明白,繼任者和新的領導班子接得清楚,并從中找到履行經濟責任、遵守廉潔規定方面的薄弱環節乃至重大失誤,搞好整改。
二是將審計監督與黨風廉政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經濟責任審計查找不足,從源頭上遏制腐敗。可根據審計反映的問題及建議,對一些反映集中、焦點突出的,定期進行通報,防患于未然。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部門和單位,通過適時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對領導干部的經濟決策、財務管理等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定,讓群眾了解真相,消除不穩定因素。各級紀委可根據審計結果對領導干部有無貪污、挪用公款、高消費等違法違紀問題進行整理分析,連同審計結果形成干部廉政檔案,作為考查干部是否廉潔的重要依據。對審計中發現的違紀違法案件線索,及時移送紀檢、監察部門或司法部門查處。
三是將審計監督與政府行政問責結合起來。責任追究制度是提高決策科學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堅強后盾。據統計,各地審計部門每年進行的例行審計多達幾十項甚至上百項,每項審計都向政府、黨委或組織部門提交專門的審計報告,并提出審計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可以根據審計工作的特殊性,進一步完善由紀委、監察、財政、人事、審計部門組成的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牽頭召開碰頭會,對個別問題突出、反響較大的單位和部門,及時研究討論啟動行政問政責,嚴格追蹤問效,真正樹立有責必負、失職必究的工作導向,真正樹立審計的公信力,樹立政府的公信力。
責任編輯: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