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湖泊眾多,水網密集,河蟹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陽澄湖大閘蟹”、“太湖清水大閘蟹”、“固城湖螃蟹”、“洪澤湖螃蟹”等品牌馳名中外。江蘇現有螃蟹養殖規模達到400萬畝,養殖戶超過20萬戶,養殖產量高達25萬噸。產值近150億元,是江蘇第一個產值過百億的水產養殖產業。為了保證出口大閘蟹的質量安全,江蘇檢驗檢疫局認真開展供港澳大閘蟹的檢驗檢疫工作,以“質量和安全年”活動為重要抓手,以開展推動農產品出口的春風行動為契機,將把關與服務有效統一起來,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探索和創新檢驗檢疫監管新模式。
深入開展“質量和安全年”活動,開創齊抓共管新局面。一是高度重視,明確方向。近年來,總局領導和動植司領導對出口大閘蟹檢驗檢疫工作十分重視,每年深入現場檢查工作并做出重要指示,邀請新聞媒體、香港和臺灣相關部門實地探訪了解情況,提升了出口大閘蟹的品牌和聲譽。二是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委省政府十分關心大閘蟹的安全質量,省領導多次對江蘇出口螃蟹的檢驗檢疫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從省長基金中專門劃撥100萬元扶持出口大閘蟹相關課題的研究,對出口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實施政策性補助;全省各級地方政府對出口大閘蟹的安全質量意識不斷加強,檢地聯手積極探索共建出口基地建設,已形成17個出口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到20萬畝。蘇州市政府還特別劃撥300萬元投入實驗室更新檢測設備,加強出口大閘蟹的檢測能力,確保蘇州地區供港澳大閘蟹的安全質量。三是真抓實干,措施到位。江蘇局黨組歷年來一直將出口大閘蟹尤其是供港澳大閘蟹的質量安全作為江蘇檢驗檢疫重點工作之一,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堅持科技創新、健全監管體系、提升產品質量。2009年,江蘇局深入貫徹質量安全年活動,開展深化十項服務舉措的“春風行動”,全力推動農產品出口。江蘇局局長、黨組書記王偉親自掛帥,多次對螃蟹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主持開發二維碼標識安全質量溯源管理體系,主持“開放性水域螃蟹健康養殖模式的研究”課題;分管局領導李旭輝經常深入一線,現場督察養殖基地和中轉包裝場,加大監管力度,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出口大閘蟹檢驗檢疫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堅持科技創新,促進高效農業產業化。一是監管創新,提升檢驗檢疫有效性。在總局指導和關心下,我們積極開展健康養殖示范區建設,探索建立以“注冊登記、自檢自控、官方監控、監督管理、產品追溯”為主要內容的“以企業自檢自控為基礎、以官方監控為主、出口前有針對性的抽查為輔”的檢驗檢疫管理模式。二是科研創新,提升檢驗檢疫科學性。開展安全養殖模式研究,在省長基金100萬的基礎上,江蘇局又投入200萬元建立了大閘蟹檢驗檢疫研究和培訓基地,開展開放性水域大閘養殖模式的研究,并以研究成果為科學依據,根據進口國家和地區的安全衛生要求,通過風險分析,結合HACCP原理,努力探索出口大閘蟹安全衛生控制體系。研發地理信息系統(GIS),對注冊的養殖場地分布、養殖環境、養殖模式、水域分布及歷年檢驗檢疫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不同地理空間、環境影響及養殖模式下的出境水生動物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不僅為檢驗檢疫監管人員提供及時的信息幫助,更為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有力依據。推進制標工作,先后制訂結晶紫、甲基蘭等5個項目的檢測標準,編制《出境螃蟹檢驗檢疫規程》,促進出口大閘蟹檢驗檢疫的標準化。三是服務創新,發揮檢驗檢疫技術優勢。編寫科學養殖資料,撰寫《出口大閘蟹健康養殖與國際貿易》,詳細介紹了螃蟹的健康養殖技術和出口要求,幫助出口螃蟹養殖企業掌握正確的養殖技術和方法。加大培訓力度,采取講座、注冊企業業務例會、宣傳欄公示、深入養殖場實地講解等多種方式,宣傳質量安全知識和科學養殖模式,企業和養殖戶的質量意識都得到極大提高,質量安全管理知識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提升檢測水平,先后投入近千萬更新檢測儀器,加強檢測項目的科研和攻關,實現檢得出、檢得準、檢得快。積極探索健康示范區建設,率先開展出口大閘蟹健康示范區建設并在農業部立項,對蟹苗、投入品、養殖管理和出口等實行統一管理,通過建立示范區組織機構體系、投入品控制體系、技術服務體系、質量安全管理控制體系、宣傳培訓體系、糾偏及評估控制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控制體系,推進出口大閘蟹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
建立健全監管體系,保障產品安全質量。一是抓協調,建立聯合保障機制。自從2002年以來,我們就聯合省海洋與漁業局簽署了《江蘇水生動物安全衛生質量保障合作備忘錄》,并于2008年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建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明確了工作職責,制訂了實施方案,將檢驗檢疫的具體要求與漁業部門的日常質量管理體系有機融合,真正起到了齊抓共管、無縫銜接的作用。各分支檢驗檢疫局也紛紛與當地政府、湖管會等部門建立聯絡機制,充分發揮各自的信息和技術優勢、檢測手段保障優勢以及漁業生產管理的監管優勢,開展聯合執法行動,通過對養殖的全過程監控,保證螃蟹的安全衛生質量。與深圳、上海口岸局建立協調機制,每年定期開展聯絡會議,通報內地出口大閘蟹的監管措施和口岸查驗手段,更新二維碼標識的查驗設備,加大查驗監管力度,建立無縫銜接,共同防范違規出口。二是抓管理,制訂規章制度。先后制訂下發了三個規范性文件:制訂了出口大閘蟹的注冊管理要求。提高準入門檻,明確了注冊水面、打包點的各項規定要求并嚴格實施;制訂《出境活螃蟹監督管理和檢驗檢疫程序》,從監督管理、檢測和監控方案、檢驗檢疫程序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統一標準和做法:制訂江蘇局“出境食用水生動物有毒有害物質監控計劃”和“出境水生動物疫病監控計劃”,加大監控力度,規范監控管理。三是抓誠信,提升企業自律意識。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誠信評估體系,對企業誠信進行分類管理。推進行業協會建設,引導協會全面發揮行業自律、服務、監督等作用,實現養殖過程中和出口前的全程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實現質量控制關口前移。深入宣傳質量安全知識,強化企業是質量第一責任人意識,與出口企業簽訂《出口水生動物安全衛生質量承諾書》。加大扶優扶強力度,對誠信水平好、自控體系好、產品質量好的企業采取降低監管頻次、減少抽樣數量、加快查驗速度等優惠措施。對于弄虛作假、管理水平差的企業堅決加大處罰力度,已先后吊銷或注銷3家注冊養殖企業和3家中轉包裝場的出口資質。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增強應急處置能力。自2001年以來,每到出口季節就會出現螃蟹的負面傳言和不實報道,引起了境內外消費者對大閘蟹質量安全的擔憂。對此,我們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制定了應對突發事件預案,快速反應,有效應對,及時澄清事實,消除負面影響,推動螃蟹的順利出口。一是快速反應,主動出擊,第一時間跟進,及時分析排查,掌握應對的主動權。二是加大監控和抽樣檢測,用數據來說話。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和地方政府及時發布信息,引導輿論宣傳。四是邀請香港官方和港澳臺媒體進行實地探訪活動,通過第三方的客觀評價和媒體的直接參與,有效地平息不良影響。自2004年以來,我局已經先后接待了香港食環署的5次考核并得到其高度評價,我們的工作也多次得到省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的表揚。
責任編輯: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