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代中國捐會習慣法與關系

2010-01-01 00:00:00高其才
現代法學 2010年1期

摘要:作為農村經濟互助的重要形式,捐會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仍然廣泛存在。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鎮廟西村蔣家丁自然村的捐會為考察對象,探討了捐會的成立、內容、形式、履行、變更規范與關系的內在聯系,分析了當代中國債權習慣法發揮功能的信任基礎和社會背景、文化因素。

關鍵詞:捐會;習慣法;關系

中圖分類號:DF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1.03

引言

在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鎮廟西村蔣家丁自然村,“合會”稱為“捐會”。捐會是社區內部成員的一種共同儲蓄活動,也是成員之間的一種輪番提供信貸的活動,其目的是為成員之間提供資金互助。

作為一種在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鎮廟西村蔣家丁自然村一直普遍存在的民事活動,捐會由已成為社會共識的習慣法進行調整和規范。捐會遵循一定的習慣法規范:一個自然人(家庭)作為會首,出于某種目的和需要(如孩子結婚、建房等)邀集、組織起有限數量的人員,每人每期(每3個月、每半年等)拿出約定數額的會錢,每期有一個人能得到集中在一起的全部當期會錢(包括其他成員支付的利息),并分期支付相應的利息。誰在哪一期收到會錢,由協商等方式來確定。捐會不是一個永久性組織,在所有成員以輪轉方式各獲得一次集中在一起的會錢之后即告終結。

捐會在蔣家丁村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為農村經濟互助的重要形式,捐會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仍然廣泛存在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2008年11月20日——11月23日、2008年12月25日——12月28日,我們到蔣家丁自然村(簡稱“蔣家丁村”,下同)就捐會現象和捐會習慣法進行了專門調查。我們訪問了捐會的會首和會眾,詢問了一些村人,實地觀察了捐會活動,搜集了一些會單。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捐會和捐會習慣法與血緣關系、姻緣關系、地緣關系等有著內在的聯系?!瓣P”意為“牽連”,“系”意為“聯結”?!瓣P系”,《現代漢語詞典》釋為“人和人之間的某種性質的聯系”。在田野調查材料的基礎上,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鎮廟西村蔣家丁自然村的捐會為考察對象,揭示捐會的成立、內容、形式、履行、變更規范與關系的內在關聯,分析捐會習慣法與關系之間的內在聯系,對當代中國債權習慣法的效力基礎進行探討,以引起理論界對當代中國民事習慣法的進一步了解、關注和研究。

一、捐會成立規范與關系

觀察蔣家丁村捐會的成立,明顯可以發現捐會建立在親情、鄉情等血緣、地緣關系基礎上。捐會的會首、會眾一般存在較為親近的關系,會首在親朋好友關系中組織捐會,會眾基于與會首和會眾的親友關系而參加捐會,捐會習慣法以此為基礎進行規范。

對此,可從下面這一份會單中得到證明:

會單

因生活所需,承蒙眾親友幫助特設(邀)經濟互助會一個,總金額伍萬元整,壹年兩期;上半年為農歷六月初一,下半年為十二月初一。從二零零肆年六月初一起到二零零八年六月初一止。望各位必守信用,違者自負責任。收會款后多交500元作利息。

首會:應水惠二00四年六月初一(農歷)

1、應寶兒6250.00二00四年十二月初一(領5萬元整)伍萬元

2、章艮華6250.00二00五年六月初一(50500元)伍萬零伍佰元

3、潘軍根6250.00二00五年十二月初一(51000元)伍萬壹仟元

4、施靜年6250.00二00六年六月初一(51500元)伍萬壹仟伍佰元

5、潘志權6250.00二00六年十二月初一(52000元)伍萬貳仟元

6、周利波6250.00二00七年六月初一(52500元)伍萬貳仟伍佰元

7、章天華6250.00二00七年十二月初一(53000元)伍萬叁仟元

8、容利明6250.00二00八年六月初一(53500元)伍萬叁仟伍佰元

二00四年六月初一

在這一捐會中,“首會”即會首為應水惠,會眾中應寶兒這腳原為容利明,容利明為會首應水惠的鄰居和親戚(容利明妻與應水惠妻為表姐妹),應寶兒為容利明的鄰居,一直受到容利明的關照、照顧,應寶兒參會是由于容利明的因素;其他會眾中,章艮華為會首應水惠的堂妹夫,潘軍根為會首應水惠的鄰居,施靜年為會首應水惠的內弟(妻舅),潘志權為會首應水惠兒子的好友,周利波為會首應水惠的好友,章天華為會首應水惠堂妹夫之兄。可見,捐會是親朋之間的行為,一般沒有陌生人的參加。從其他會單中也能夠發現這一特點。

在調查中,蔣家丁村的村民一致強調了捐會及其習慣法規范的這一特點。如46歲的孫海龍認為:

捐會由無錢的人發起,向親戚朋友發出捐會要求:“會給我來一腳”、“會給我來一腳”。向自己的親戚朋友、熟人提出,不要好的不會參加。(捐會)不是親戚朋友的一般不搭攏來的,外人不敢來的。所以,一般無外人、不熟的人。參加會多擔心思,不是親戚朋友的不想多事。不是親戚朋友的一般不搭攏來的,外人不敢來的。所以,(捐會)一般無外人、不熟的人。

事實上,捐會需要通過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動關系獲得經濟利益。捐會即使有些利息,利息也極低。相比借款,捐會在經濟上對會首是非常有利的。就會首而言,捐會能否組織成功,關鍵是其是否遵守習慣法在親友、熟人中尋找參加人和會眾。親朋來會、參加捐會是基于雙方的感情,為此需要在經濟利益方面作出一定犧牲。在調查時,一位54歲的村民周阿樹就明確告訴我們:

(捐會)不是親戚,別人不肯來,怕倒掉、塌會。(捐會)都是看關系面孔,要好的(才參加),勿至交的就不去的。捐會是面孔生活的,只怕倒掉。捐不攏、會腳拉不齊,(因為)至親少、接觸面少。差一腳沒人來就捐不攏了,(由于)自己實力少、人緣少。(捐會)總的來講是人情方面,不熟的即使來借也不肯的,更不用說捐(會)了。

就參加人而言,關系同樣是捐會成立的核心因素。如一位40來歲的女村民陳映娟介紹她家先后參加兩次捐會的情況。一次是參加丈夫妹妹的捐會,一次是參加丈夫弟弟的捐會:

我參加過捐會的。參加了兩次:一次是阿姑,阿珍,他兒子結婚,2萬元錢,2003年,共9腳,我們在第3腳,想兒子要結婚,排得早一點;還有一次是二弟,90年,起屋,5000塊,9腳,第5腳,我自己要起屋,要二年,排得晚點。

可見,這兩次會都與關系、感情因素有關。而有的參加人更坦言參會主要是考慮社會影響、名聲、面子,蔣家丁村比較富裕的毛小強就這樣認為:

村坊上(我的)外名聲還好,就基本上都參加了,別人來喊就基本上參加(捐會),沒有拒絕。人家看得起你,另外自己經濟上還可以,就參加參加,幫幫村里人,做個好事。大家都是同一個村的,人家相信你,來找你,你不答應面子上不好。大家關系都還可以,就參加,我是這樣想的。

在蔣家丁村,不參加會的家庭很少,沒有捐會或者來會者一般是不合群的人,不太與人往來,社會關系不廣,且自己又有點錢,經濟上比較可以。經濟條件好的人和家庭,如辦廠的老板,參加捐會是出于幫助親戚和鄰居,發揚互助精神;經濟條件差的人和家庭,參加捐會是由于需要親友的幫助。

從發展趨勢看,捐會現在有所減少,而這也與關系、人情因素有密切關系。村民高美芬是這樣解釋的:

現在銀行、郵政儲蓄也可以貸一些了。這與捐會少了關系也有一些。捐會要挨近10人的面孔(需要涉及到10方面的社會關系)。向銀行借點小貸款簡單一些,不要太欠人情。現在經濟也好一些了,鈔票比以前多一些了,做事體(孩子結婚等)稍微借一點,向親戚借一點就可以了。不想太欠人情了。

畢竟關系、面子、人情也是有負擔的,這種負擔包括日常關心、心理牽掛、地位弱低、事務往來等,這種負擔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感情上的負擔,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擔負甚至重于經濟負擔。事實上,在捐會中,會首、會眾的關系值多少錢、面子值多少錢往往有個影子價格存在。

因此,根據習慣法,捐會必須在親戚朋友等熟人之間進行。這種關系提高了捐會者之間的信任度,違反這一規范,捐會就無法成立。捐會的成立是建立在熟人社會的熟悉、信任基礎上的,捐會的互助包含有人情因素,因而捐會成立的范圍是有限的、近距離的。習慣法關于會首與會眾、參加人的規范明確而具體。彼得·布勞認為,不管是在微觀領域還是在宏觀領域,交換都需要有一種“共同價值觀”作為媒介。這種價值觀在社會活動過程中逐步產生,在組織中逐漸形成;并通過社會化過程在社會各成員中逐漸地內在化。由此觀之,親緣關系、地緣關系以及對親緣和地緣關系的認同就有可能成為布勞所謂“共同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并為農村社會成員的交換和組織提供一種習慣法上的基本規范。

二、捐會內容規范與關系

習慣法關于捐會內容的規范主要包括捐會成員、捐會位次、起會日期、捐會金額、會金交付時間、利息等,這些方面的具體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關系因素的影響,尤其在捐會位次等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

在捐會的位次上,一般是按照習慣法根據關系因素而定。關系親近的人排在后面,關系稍遠的人排在前面,關系以及關系的遠近直接影響捐會會金領取的先后。捐會內容規范與關系的具體情況,可從下面這份會貼的捐會位次中得到印證。

會貼

各位會員協助集會五千元,定于2008年農歷十二月初一日起,每位付現金625元,收款后,每次多付30元,共付655元。每次定于二個月,首位姚忠華。

1 沈建萬 2 勵孟英 3 張國文 4 張國武

5 孫建新 6 張國雙 7 伍靜利 8 朱麗珍

這一捐會中,第一腳沈建萬為姚忠華的遠房親戚,在堂姐夫家廠里做工;第二腳勵孟英與姚忠華母親關系較好,經常一起打麻將;第三腳張國文為姚忠華妹夫之大哥;第四腳張國武為姚忠華妹夫之二哥;第五腳孫建新為姚忠華的堂姐夫;第六腳張國雙為姚忠華的妹夫;第七腳伍靜利為姚忠華的妹妹;第八腳朱麗珍為姚忠華的母親。顯然,母親、妹妹等關系越近的人就越在后面。在蔣家丁村,村民都知悉這一習慣法規范。在70多歲的王康建看來,蔣家丁村的捐會一直是這樣的規矩,即“熟面熟知,親人排在最后面”:

熟面熟知,親人排在最后面,親人就排到最后。一直下來,老的一直傳下來就是這樣的。總是(會錢)拿進放心,不拿進總是有些擔心。親人嘛,自己人,晚點拿,多擔點心思,好說得過去。勿要好的就要求排前面些,一般最后的是要好的人、自己人,要好的排在后面。

在捐會位次中,關系親近的人排在后面體現了關系的某種擔保功能,強化了會眾對會首的信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因素既能夠給村民帶來方便,從而節省交易成本,也能夠給村民帶來較高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在蔣家丁村這樣的農村社區,人們更重視已經存在的各種關系,傾向于與自己有某種特殊關系的人們進行經濟交往、社會交往,而這種交往又會使他們原有的關系得到加強。王曉毅、朱成堡對浙江溫州蒼南項東村的調查,在問及村民建立企業時會與什么樣的人合伙時也表明了這一點,19人中10人(占50%以上)以上回答要與兄弟姐妹合作,6人回答要與朋友合作,3人回答要與親戚合作。在回答“誰是你最信任的人”這一問題時,15人中有8人(占50%以上)認為是兄弟姐妹,有3人認為是家族成員,有4人認為是朋友和親戚。在問及“如需要錢會向什么人去借”這一問題時,26人中,有5人回答會向兄弟姐妹借,有13人回答會向親戚借,有8人回答會向朋友借。這種習慣法確認的關系體現了中國特殊的信任文化傳統,并作為信用保證了捐會的順利進行。正如陳立旭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影響浙江區域經濟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特殊主義的信任文化傳統模式,即建立在親緣或親緣式的個人關系上的、憑借血緣共同體的家族優勢和宗族紐帶而形成和維續的社會關系網絡和特殊信任模式。

三、捐會形式規范與關系

在調查中,就捐會形式方面而言,我們感覺到捐會形式規范受關系的影響而保持某種特定范式,但其內在性有某種弱化的趨勢。

我們在蔣家丁村調查時發現,捐會采用書面形式,一般不采用口頭形式;多用打印件,即使數額較小的捐會也是如此;沒有發現口頭形式的捐會;在我們收集到的21份會單、會帖中,只有1份手寫體的捐會契約。捐會習慣法要求捐會的會首與參加的會眾按照約定的形式進行捐會;會單每腳一份,各自保管,按時履行。

而按照通常的認識,在熟人社會中所從事的民事活動,基于熟悉和信任,大多采用口頭形式,并不強調要求采用可作為證據的紙質書面合約。關系是最好的形式、最有力的證據。費孝通先生就認為:“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養出這種親密的群體,其中各個人有著高度的了解。”“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這并不是說這種社會不發生交易,而是說他們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

不過,在蔣家丁村,習慣法要求的捐會形式歷來為書面的文字形式,但這與關系因素強弱沒有直接聯系,而是與捐會本身的特點有關。由于捐會涉及的金額比較大,多為5萬、10萬甚至20萬,這樣的數額對普通農民而言非為小數目,用書面形式比較不易記錯。特別是捐會的時間跨度大,大多前后需要3年、4年甚至5年才能完成輪轉,若采用口頭形式不免打了幾會以后時間一久就可能逐漸忘記。如果一個家庭同時有幾個會的話,每個會開始的時間不同,結束的時間不同,且3個月、4個月或者6個月一期的會期又不一,僅僅采用口頭形式就有可能記錯。而如果沒有按時準備好會金,沒有按期付會,造成拖欠,就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對個人和家庭的聲譽造成消極影響。從歷史上看,蔣家丁村的捐會就一直采用書面形式。蔣家丁村地處浙東地區,深受寧波文化、浙東文化影響。史小華認為,寧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以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萬斯同、全祖望等學術大師為代表的明清浙東學術文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東學術文化及其所具有的原創性思維、經世致用、博納兼容、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之一。寧波文化具有了張揚個性的開拓精神、鍥而不舍的務實精神、信譽至上的誠信精神和兼容并蓄的開放精神。徐定寶認為,浙東學術精神中包容著強烈的人文色彩,浙東學術精神中充溢著濃重的實踐意識,浙東學術精神中還擁有超越時代的對后世仍產生作用的文化影響力。在浙東,自古學風鼎盛,人文薈萃,農村中讀書的人比較多,識字率比較高。因此,捐會采用書面形式沒有什么大的障礙。

但是,捐會采用書面形式并不能否定捐會形式規范與關系之間的聯系。在蔣家丁村,捐會開始時吃會飯是習慣法規定的捐會成立形式,是捐會的重要程序。捐會的會首召集來會的會眾吃會飯,按照習慣法,其規范含義如下:一為捐會的各位成員相互見面和認識;二為會首將會單發給大家;三為大家將會錢拿來給首會以示捐會正式開始;四為會首對大家的支持、幫助表示感謝。關于吃會飯,高美芬這樣向我們介紹:

第一次領會時,大家都拿錢來時吃飯,首會承擔飯。后來一般貼飯錢,2、3百元,貼給領進的人。一般10萬的,500、800元,實際上是貼息。500元的為4厘。后面的人要說的:利息太少。所以就貼點。還有的是給東西(物品),不吃飯,什么鋼精鍋啦、碗啦,給些東西。捐會結束后吃飯勿(不)吃的。

確實,根據我的觀察,吃會飯為捐會的重要形式和程序。2008年12月27日為農歷12月初一,我參加了羅水根作為會首的會飯。為了買農民公寓為兒子結婚作準備,羅水根捐了這一會,捐會的金額為20萬元,除了會首外還有8腳,一年兩期。當天晚上6點,羅水根夫婦在蔣家丁村鄰鎮的一酒店訂了一個包房請各位會眾吃會飯。之所以在鄰鎮請會飯,據說是為了避免讓其他村人知道,以免引起他人的議論而對其人和家庭帶來負面影響。主要為聲譽、關系方面的考慮。如果因捐會而致使村人對捐會人的經濟能力發生懷疑,產生“他們沒錢了”的疑問和聯想,就可能影響其在社區中的關系形象和關系能力。8腳中每腳都有1位或2位出席。參會者中,除了1位為羅水根的舅舅不是蔣家丁村人外,其他的都是本村人,非親戚即好友,非常熟悉。在飯桌上,大家喝酒、吃飯中,通過與羅水根的舅舅聊天,加深了對他經濟實力、信譽和為人方面的了解。在吃飯時,會首羅水根將會貼發給每腳,大家簡單的看了一下,明白自己排在第幾位后就收了起來。有幾位要當場將25000元會金給羅水根,羅水根夫婦表示不急,明天給也一樣。

按照習慣法,每次交會費、給會金時都應該吃會飯,即“桌上清”,會眾吃飯時帶錢去,吃完飯給會錢;但是現在有些變化,一般不每次辦會飯了,不碰一起,就由會首自己去每位會眾家取會錢并交給應領之人。這樣簡單一些,減少了時間和精力上的支出,也替會首省錢。有些捐會甚至開始時也不吃會飯。對此,孫愛法這樣認為:“早時,每次都要辦會飯或者吃一點點心?,F在的人思想好,某人困難一點,就不要辦了。有的貼幾百元錢也不要?!碑斎?,這是建立在會眾對捐會其他參加人的認識和信任的基礎上的,否則吃會飯這一形式不可缺少。

在吃會飯時,有可能由于關系因素而缺乏信任因而不參加捐會的情況。周阿樹在調查時就向我們提到:

(捐會)大家要協議過,既然來了就不要倒,舒舒服服捐下去。有的吃會飯時,大家看一看、認識一下。有的因為見過人了,就改變主意了,不干了,捐不攏。勿相信這個人了,有擔心了,就不來了??匆娔橙藚⒓恿耍袝r就不去(參加)了。這樣的也有,不過少,不多的。

他所謂的“因為見過人了,就改變主意”,實為準備參加捐會的人認為參加者中某人不可靠而產生不信任,以至退出捐會。這雖然為捐會的少數情況,但也說明了吃會飯以認識人、了解人這一捐會形式規范的意義。

其實,按照習慣法,捐會進行期間的形式、手續是極為不規范的。孫愛法就這樣講到了捐會時大家對具體簽字之類手續、形式的態度:

首會每次去每人處拿錢、收來,交給領會的人。一般每次無手續,不用簽字的,也不用打條的,反正會單上寫著。到每一個具體的時間去拿,大家都承認的,沒有人會說我還沒有領進。這方面沒有問題的,大家放心的。

可見,只要參加了捐會,大家就有了基本的信任,在具體形式方面并不非常在乎,也不非常關注。會首和會眾主要根據習慣法行為,重在實質方面。由此可知,捐會形式規范與關系仍然非常密切。四、捐會履行規范與關系

在蔣家丁村,習慣法確認的捐會履行規范與關系息息相關,捐會通過關系、以關系為保證而得以順利履行。捐會時,會首大多根據習慣法在會單、會貼中載明了履行要求和履行規則。如在下面這份“會貼”中,明確寫著“具會人必須遵守立會原則”:

會貼

承蒙各位好友與會一個,金額人民幣叁拾萬元,本會不計息,于2008年12月1日各位好友一次性付費叁萬,元/人,以后具會人每月1日付費叁萬元給到期的領會人,領會順序經抽簽確定,具會人必須遵守立會原則。

此會中的“立會原則”較為抽象,而在其他會單、會貼中類似的表述就比較具體、明確,如:“會款當面點清,按期付會,不能拖欠,望共同遵守”;“希各位按時交納會費”;“希諸親友按定日期各付,領取當面交清,不得拖欠”;“請各位恪守信用,不得拖欠,按時交納會金”;“望各位親友準時守約”;“望各位到期準時交付,拜托”;“請各守信用,不得拖欠”等??梢?,習慣法的捐會履行規范主要為按時交付會金,不得拖欠。而這一習慣法規范是以信用、信任、關系為前提的。捐會時村人均強調“恪守信用”,要求親自履行、完全履行、及時履行。

在調查中,我們感覺到捐會的順利履行與否,一方面與會首的信用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會眾的信用有關。會首對整個捐會負責,如果發生會眾由于經濟困難無法付會金情況時,會首就要按照習慣法先行填付,保證不倒會,以免影響自己的信用、能力和社會評價。而會眾從自己的信用角度考慮,即使借債也要及時準備好會金按時交付。調查時,村人孫海龍告訴我們:

別人來不來會(參加捐會)是看捐會的人有沒有實力、有沒有信用、有沒有交情。會內有人拿不出時,就由捐會者、首會填(付),這方面倒沒有聽說過。倒掉的有聽說過。會錢付不出是很倒霉(沒有面子)的事情,付不出會錢一個人就算數了(完蛋了,在社會上無法立足)。一點不靠硬的,就走不出去了(在社會上無法來往,無人與之交往),勿信任了。所以,大家會錢是一定要準備好的。會倒掉后,以后一般沒有可能再捐的,沒有人會再來的,因為沒信用了,沒人相信了。會倒掉,你這人算數(完蛋)了,影響太壞了。所以,會一般是不會例的。

開了工廠、經濟收入較高并經常被邀捐會的毛小強的看法也與此類似:

倒會呢,捐的人困難,導致某一個人打勿出(付不出),有些領進的人(排在前面已經拿到會錢者)打勿出(付不出),有的(人)還沒領進打勿出。(這樣)本來由首會付;首會(如果)也付不出,就要倒掉了。按照規矩是由首會負責還掉。

按照習慣法,一旦有會眾違約(無論出于何種原因)未按時繳納會錢,會首必須及時墊付這筆會錢,這樣會首與違約成員之間發生債權債務關系,而不是在當期應收會錢會員與違約會員之間發生債務關系。會首對墊付會錢承擔無限責任。捐會既然因關系、人情因素而成立,其履行顯然也離不開關系、人情因素。由于在初級社區中人口流動的有限性,良好的社會形象對于村民的生活、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國家力量相對有限的狀態下,獲得社會資源的能力對村民的生存和發展更為重要。因此,蔣家丁村的村民重視在捐會等活動中積累和拓展社會關系、提升社會形象。事實確也如此,這幾十年蔣家丁村很少發生捐會履行不能的情況,沒有因之而引起的糾紛。僅僅有個別倒會的事例出現,如下面這一例:

案例1:蔣家丁村岑國慶的捐會倒過。2004年,他為建房捐會,會捐好了房屋也建好了,但會錢領進后就會倒掉。3萬元的會。岑國慶沒有錢打不出了,捐會所得的錢已用在蓋房上了。2006年他賣掉房屋還了部分會錢。后來每年有錢了就還捐會排在后面的人。

在案例1中,即使倒會也顯示出會首岑國慶對信用的重視,對來會者的債一直是承認的,并且努力償還;當然,如果真正沒有錢,排在后面的會眾的會錢就沒有辦法還了。但是,不論還款能力如何,會首或會眾的態度必須是鮮明的,必須明確表現出負責的意思并有相應的行為。若做不到這一點,他和他的家庭就會承受極大的社會壓力,被孤立、隔離而無法在村中繼續居住,最終導致社會關系終結。如果被認為存在投機、詐騙等違反習慣法的行為,會首岑國慶及其全家庭就更面臨習慣法的處罰。畢竟,普通的農村村民的經濟狀況和流動能力有限,日常生活有賴于親友、鄰人的互助和支持,按照習慣法而形成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社會支持功能。

五、捐會變更規范與關系

捐會的持續時間一般需要2、3年甚至更長,因此由于客觀情況的變化,會首和會眾可能發生一定變故。由于倒會的社會后果極為嚴重,因而一般竭力避免倒會并進行一定的變更,如采用各種方式延續捐會。習慣法承認這種變更,而這種變更規范也與關系有關。下面這一案例2就說明了這一點:

案例2:2000年前后,馬文明捐了2萬元錢(會),(會)捐好領進,實際上倒掉了。會眾方其軍不知道,每次他來收錢都拿出去;等到方其軍去領時,說會倒掉了。(這時方其軍已經)打出1萬多元。后來,馬文明父母還(方其軍)的,有錢就還一點。馬文明與妻子離婚,自己又跑到外頭,錢都花掉了。

案例2與案例1有一定的類似之處,但是主體進行了變更,捐會主體由馬文明變更為馬文明父母,馬文明父母繼受了馬文明的會首資格,承擔了馬文明的付款義務。其他會眾按照習慣法接受這一變更。這實際上是馬文明父母對馬文明不良行為、無信行為的一種無奈補救,以盡量降低惡劣影響,減少對全家名節的損害。主體變更為關系親近的人,這符合習慣法的要求,社會支持這樣的捐會變更。

這種捐會變更使關系受到一定影響,使來會者、參加會者對待捐會的信任問題時更加謹慎。在方其軍妻子的敘述中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他(馬文明)家媳婦(妻子)一回一回來拿,我們不知道,實際上早已經倒掉。后來到我們拿了,沒見會錢拿來,就第二天去問他們。他們媽說會已經倒掉了,他媳婦自己拿去用掉了。他媽就說:我慢慢會還你們的。一年多快二年,她絲瓜賣掉才還給我。這樣的也有,沒碰著過,嚇也嚇煞哉。以后要當·心點了。

在蔣家丁村,如果因為出現生病等意外事件、突發事件,會捐好打不出去了,一般就自己叫人、請人頂上去、抵上去。自己的會腳叫其他人頂上去,免得會倒掉,影響捐會的順利進行。按照習慣法,這種頂會者須為原來參加會的非常親近的人,關系必須相當好。如案例3中由弟弟頂哥哥的會。

案例3:朱齊飛2000年左右生病,得了腦中風,其妻子就不想擔心思了,不想繼續捐會了。后來由朱齊飛的弟弟抵朱齊飛的會。捐會是朱齊飛外甥的會,第二、第三腳都是朱齊飛。10萬的會,很有壓力的。會由朱齊飛的弟弟頂,轉給朱齊飛的弟弟了。朱齊飛有一腳已經領進,一腳沒領進。

由于朱齊飛生大病,家庭經濟狀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朱齊飛的弟弟就承擔了朱齊飛在捐會中的權利和義務,案例3中的這種捐會變更符合習慣法的規定。習慣法中捐會變更規范強調變更主體的關系、變更主體的資格,旨在保障捐會的效力和正常完成。事實上,非為關系親近的人也不會承擔這一責任。其他捐會參加者也信任、接受和認可這種基于關系的變更和轉讓。

同捐會習慣法的其他方面相一致,這一習慣法規范的特點也有歷史基礎和社會基礎。歷史地看,我國文化中重視關系的取向不僅體現在觀念上,而且體現在社會結構之中,并為社會結構所強化。民眾普遍信賴關系、依靠關系滿足自身需要。根據黃光國先生的論述,關系可以分為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和混合性關系。情感性的關系通常都是一種長久而穩定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滿足個人在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當然,除了滿足情感方面的需要之外,個人也可以用這種關系作為工具,來獲取他所需要的物質資源。捐會履行規范確認的關系顯然具有這樣的特性,為浙東農村社會所普遍認可和接受。

結語

從對蔣家丁村的調查、考察可以發現,作為民間金融互助活動的捐會由習慣法進行調整和規范。習慣法較為全面地對當今農村地區捐會的成立、內容和形式、效力、履行、變更和解除等方面予以具體調整。

捐會習慣法與關系有著內在的聯系。捐會依靠人情而成立,捐會的內容和形式由信任而決定,捐會通過互信得以履行,捐會習慣法依靠關系而發揮作用、具有效力。廣泛的社會關系是捐會順利進行和捐會習慣法生效的前提和基礎。

在農村社會,捐會習慣法的內容、權威有賴于關系、人情、信任因素,極富民族特色。即使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當今浙東地區,捐會習慣法也基本承襲了固有規范和保障機制,社會治理方式帶有傳統的色彩。捐會習慣法維持經濟秩序、社會秩序的過程體現了鮮明的中華文化特點。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法治建設的推進對農村地區某些社會關系領域的影響比較大,而對捐會之類的民事債權債務領域的影響比較小,還不存在根本改變這些領域習慣法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

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正視這一現實。在總結這一事實的基礎上,在國家立法和執法、司法實踐中予以某種程度的尊重。

align=\"cente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四虎永久在线| 精品国产99久久|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精品视频999| 亚洲精品777|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91九色国产在线|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va视频|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久久女人网|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www网站| a毛片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色婷婷狠狠干|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h网址在线观看|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在线国产你懂的|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在线专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午夜三级在线|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欧类av怡春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亚洲大尺度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