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疹,又稱藥物性皮炎,是指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后,引起的以皮膚黏膜損害為主的反應,嚴重者還會引起內臟損害。可引起藥物性皮炎的藥物有多種,但較為常見的有抗生素類、解熱鎮痛類、鎮靜安眠類和磺胺類藥物等。
藥疹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其臨床表現根據引起藥疹的藥物種類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蕁麻疹型藥疹 風團色澤鮮紅或暗紅,單個風團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瘙癢、刺痛、胸悶、心慌、憋氣甚至出現休克。多因青霉素、水楊酸鈉、痢特靈、血清制品等引起。
▲猩紅熱型及麻疹型藥疹猩紅熱型藥疹,為大量密集的針頭大小的猩紅熱斑點,瘙癢明顯。麻疹型藥疹以大量暗紅色粟粒大斑丘疹為主,對稱分布,軀干部位尤其密集。這兩型藥疹常因磺胺類藥物、青霉素、解熱鎮痛藥等引起。
▲固定性紅斑藥疹特點為同一部位反復出現的紅斑或水皰。常因磺胺類藥物、解熱鎮痛藥和苯巴比妥等引起。
▲多形紅斑型藥疹黃豆大小至蠶豆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紅斑,對稱分布于軀干及四肢。常因磺胺藥、解熱鎮痛藥、苯巴比妥等引起。
▲濕疹型藥疹此型藥疹多因磺胺藥、青霉素、鏈霉素、奎寧等藥物引起。
▲紫癜型藥疹皮損以紫紅色豆粒大小出血性斑疹為主,多發生于雙下肢。常因非那西丁、磺胺藥及奎寧等引起。
▲痤瘡型藥疹大小一致的粟粒狀紅色毛囊形丘疹,外觀與尋常痤瘡相似,但無明顯的黑頭粉刺。主要由皮質激素、溴劑、碘劑、口服避孕藥等引起。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突然發生的大片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紅斑,迅速布滿全身。紅斑融合成大片或彌漫性的潮紅,有明顯的腫脹。然后開始出現廣泛的表皮剝脫。常因磺胺類藥物、水楊酸鈉、苯巴比妥及砷劑等引起。
▲大瘡性表皮松解型藥疹皮膚初為暗紅色或紫紅色斑片,面積急劇擴大,數日內遍及全身。一兩天后廣泛的紅斑上出現松弛性大皰,有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伴有高熱、內臟受損表現。常因磺胺類藥物、解熱鎮痛藥、青霉素等引起。
▲藥疹的處理疑似為藥疹后,應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藥物,讓患者多喝水,以加速致敏藥物的排泄。非重癥藥疹患者停用致敏藥物后,皮疹多迅速消退。一般給予抗組胺制劑、維生素C等進行治療,必要時可口服糖皮質激素藥物。重癥藥疹患者應及時治療,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防止并發癥以及交叉過敏的發生。
▲藥疹的預防預防藥疹的發生,首先,患者不要濫用藥。不要過分追求所謂的新藥、特效藥;不要認為劑量愈大療效愈好。其次,醫生開藥前應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根據適應證盡可能減少用藥品種,選用致敏性較低的藥物。三是患者應了解自己有無藥物過敏史,如果有則應避免服用該藥物,并在每次就診時告訴醫生;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如出現皮膚瘙癢、發熱等,應及時咨詢醫生;如懷疑已出現不良反應而暫時弄不清是什么藥物引起的,應仔細記錄用藥情況,就診時供醫生分析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