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與營養的關系是一個爭論多年的話題,也是許多腫瘤患者及其家屬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那么,患腫瘤后,到底應不應該給患者補充營養呢?
40多歲的汪先生幾個月前感覺食欲不振,易疲勞,上腹部輕度脹滿、隱痛。后來發展為肝區持續性鈍痛。經檢查,汪先生被確診為肝部腫瘤。入院后,汪先生積極配合治療,身體逐漸康復,醫生批準其出院。回家后,汪先生輕信民間傳言。誤以為癌細胞可以“餓死”,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無節制地忌口,希望通過少吸收點營養,讓腫瘤自然萎縮。很快,汪先生變得面黃肌瘦,同時出現厭食、惡心、嘔吐等癥狀。去醫院復診時,由于他身體虛弱,嚴重營養不良,醫生只得為其施行全身營養支持療法,等他好轉后再繼續治療。醫生嚴肅地告誡汪先生,他的病況如此糟糕,正是缺乏營養惹的禍。
營養跟不上,治療難繼續
目前一些癌癥患者和家屬認為增加營養會助長癌細胞的增殖,于是不少家屬不敢給腫瘤患者補充營養,飲食方面忌這個、忌那個,有的人甚至連豆制品也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惡性腫瘤患者通常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大多數患者均無法承受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在這種情況下,給予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抗癌綜合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期。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如能在術前1~2周給予有效的營養支持,可改善患者身體狀況,減少并發癥,降低手術死亡率;術后繼續給予營養支持,可加速患者的康復。
放、化療后,需及時補充營養
人體內的營養代謝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即使不給腫瘤患者補充營養,癌細胞仍然會以旺盛的糖酵解形式消耗機體的能量,損傷機體的免疫功能。就是說,哪怕腫瘤患者不吃不喝,腫瘤也會瘋長。因此,不存在癌細胞被“餓死”的可能。事實上,腫瘤患者經過放療或化療后,體內能量消耗過度,會出現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常迫使治療中斷,必須給予營養支持治療來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使治療順利完成。雖然給予營養支持治療會促使腫瘤細胞迅速增殖,由靜止期進入到分裂期,但是處于分裂期的腫瘤細胞對放療或化療的敏感性增加,可提高治療效果。放療或化療后,患者在調整營養素平衡的同時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可減少白細胞減少、脫發、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腫瘤患者營養補給原則
癌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體內大量的營養,以滿足其病理性生長的需要。癌組織可釋放出一種有毒的物質,使機體日漸消瘦,最后出現“惡病質”,這是加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數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無論是化療、放療還是手術治療都要求患者有較好的體質,反之會給治療增加許多困難。給予的營養應根據腫瘤發生的部位、患者的飲食習慣及患者能否接受等情況靈活掌握,但原則上應給予腫瘤患者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禁食刺激性食物,并全面補充多種營養素。腫瘤患者應以優質蛋白質、低脂肪的食物為宜,如兔肉、牛肉、雞肉、魚、蝦、豆制品等物,同時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微量元素;蔬菜中以胡蘿卜、番茄、洋蔥、花菜、小白菜、卷心菜、菠菜等較好。如患者進食困難,可采用營養豐富的流質、半流質等。
相關鏈接:
七類病和癌癥關系近
1 慢性潰瘍性疾病 慢性潰瘍長期存在可能發生癌變。比如同一處口腔潰瘍數周甚至1個月還不見好,可能和口腔癌關系密切。
2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癌癥發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這與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癥發病率高有關,也與高血糖有關。
3 胃腸道息肉 許多胃腸道癌癥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尤其是腺瘤性結腸息肉。
4 宮頸糜爛 有宮頸糜爛的女性,宮頸高度病變發病率顯著高于無宮頸糜爛者。
5 乳腺囊性增生 腺瘤樣增生長期不愈的患者約20%會惡變,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健康人的4倍。
6 甲狀腺結節 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單個甲狀腺結節更偏向為惡性。
7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之一,因此高危人群必須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