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經濟」的商機表現在多方面。首先是太陽能、PV面板、LED等為節能、低碳產業的興起;其次,一些諸如熱電、水泥、鋼鐵等碳排放量大的企業,可以通過專門的碳資產管理公司向聯合國申請認證補貼,以進行設備更新;第叁,對於僅僅需要更新一些小的零部件就能達到節能減排效果的電子產業,可以將申請到的減排指標進行轉讓,或用於行銷及研發。
幾經周折、幾經博弈,對中國來說,哥本哈根氣侯大會的決議最后落實到實際層面,是一句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中國財政部部長助理朱光耀日前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期間表示,2010年及「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加大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節能減排領域的支持力度,環保投資將達3.1萬億人民幣,確保環保產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年均15%~20%的增長率;同時也表示財政部著手準備開徵環境稅,目前尚未確定稅率和范圍。
在危機剛剛過去的華爾街,金融家和交易員們似乎嗅到了碳經濟的黃金味道,咸魚翻身般的又活躍起來,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碳排放交易、清潔能源產業和新能源戰略諮詢和稅收籌畫業務上來。
這一切都宣佈著,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低碳減排時間緊任務重
減碳對於發達國家,主要是改變過於奢侈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欠發達國家,減碳則要面臨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和選擇,必須直面現有產業淘汰升級、就業流失、技術瓶頸、科技教育、資金投入等一系列現實困難。綜觀中國近10年間的減碳經歷,其復雜程度和所遭遇的「社會陣痛」為發達國家所難以想象。
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氣候大會上所說,「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難。但是,我們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1990~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怪袊嗣翊髮W能源與氣候經濟學專案組核心成員、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家學者之一王克也表示,「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大多數研究都表明,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將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短期內可能推遲中國的發展進程,影響國家所確定的提高人民收入的目標、產生大量的失業,進一步加重弱勢群體的負擔等?!?/p>
但是低碳卻是中國乃至國際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全球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中國面臨著哪些機遇呢?
Ecos carbon藍海碳資產管理公司行銷總監洪瑜嬪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在當下,要兌現減排45%的承諾需要付出GDP損失的巨大代價。但是從長遠來看,把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聯繫起來,可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會督促國內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企業自身來說,存在很大的減排減碳空間。而且今后在國家形象上以及中國在國際氣候角色的扮演上都會增加影響力?!?/p>
瞄準商機 企業儘早出征
政府提出的減排45%的承諾,有一大部分量化指標都要落實在企業身上。對工業製造業等企業來說,它們似乎站在了一個岔路口上,原本前行的道路看似平穩卻可能看不見未來,新增的路綠蔭環繞卻需要企業為之投入大量資金。企業該如何選擇,對企業來說,減碳又意味著哪些商機呢?
「碳經濟對企業的商機表現在多方面。首先最直接表現在因為節能、低碳而新興起的產業上,比如太陽能、PV面板、LED節電產品等。隨著低碳經濟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他們有需求,這必然會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於一些原本有很大污染的企業,比如水泥廠、鋼鐵廠、廢水化工廠等,它們則可以通過專門的碳資產管理公司向聯合國申請認證補貼,用這一補助資金進行設備更新,加入綠色能源的良性循環。而對於另外一些電子產業,更新設備的費用不像製造業那麼大,很多時候,電子產業僅僅需要更新一些小的零部件就能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那麼這些企業就可以將申請到的減排補助作為成本的一部分進行市場行銷或者新產品研發等?!购殍逭f,「聯合國給予的認證補貼并不是只有一年期限,它最長已達到21年,實際上也是對企業『綠色革命』的一個鼓勵和支持。」
也許初期為減排而需投入的額外資金會混淆了企業的思路,但是事實上,加入低碳經濟的運營行列已經成為企業求生戰的必備之路。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電腦大廠華碩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詳細盤查了公司上下各個部門,記錄了筆記型電腦從各零件生產、零件運輸到華碩工廠、完成組裝、消費者使用期間、到最后送進回收站每個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華碩甚至還登記員工的國外出差行程,以計算因搭飛機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
答案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所有的一切,最后幻化成貼在電腦上的畫了個腳印的貼紙。這個貼紙實際上代表華碩電腦成為第一家取得「碳足跡」商品認證的公司。這個「碳足跡」腳印有什麼意義呢?據悉,包括沃爾瑪、美國百思買(Best Buy)、加拿大未來城(Future Shop)等超級商場都考慮號召供應商五年內全部完成碳足跡驗證計畫,并會視供應商的執行貫徹程度將商品分等級。如果不做這項工作,華碩未來可能進不了這些通路!
情形嚴峻 政府企業提前因應
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中國的減碳步伐已經落后了很多。由於中國經濟發展處於城市化和工業化下相對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業主導階段,能源資源以煤為主,因此中國的碳排放總量極有可能呈現上升趨勢。
在由前中國氣候談判代表鄒驥率領的團隊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顯示,中國如果在2020年時達到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5%的目標,則今后10年每年需要為此新增300億美元的投資,相當於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多負擔64美元。
而從歷史上看,為達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十一五」期間,中國需要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頭叁年已經關停了3000多萬千瓦,這已經造成數十萬人的失業。
由此可見,45%的減排承諾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這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更讓人沮喪的是,在能源、交通、電力等6大部門的最關鍵60多種通用氣候友好技術中,有40多種為中國所不掌握。而發達國家也一直拒絕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正如鄒驥所說,「發達國家不會有技術或資金給中國,美國國會有一種普遍的觀點,美國一分錢也不會給中國的。發達國家已經把中國研究透,企圖一步一步把中國逼入棋局」。
對政府來說,加快政策落地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洪瑜嬪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表示,「政策只是提供一個方向,必須把政策落實成方法和行動。比如英國在發佈節能減排政策時,就與企業簽訂了減排協定,承諾如果企業完成指標將減免稅收。目前財政部著手準備徵收環境稅也不失為一種落實政策的方法?!?/p>
而對觀望的企業來說,是時候行動起來了。提早制定碳規劃,把握住碳優勢,甚至有可能改變行業的競爭格局,讓二、叁流對手從此消失?!妒澜缡瞧降摹纷髡叻鹧e曼(Thomas L. Friedman)就直指,碳優勢,將是全球化趨勢下最持久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