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 務規劃的目的是為了節稅?如何正確認識審計在大陸財務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查稅風暴來襲,如何降低關聯交易比例?兩岸金融合作正當時,臺商應如何正確設置資本市場路線圖?2010年裡,臺商應該重新厘清在這些問題的迷思,做好財稅經營規劃。
審計是財務管理關鍵
「稅務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稅?」有不少臺商對財務管理存有一些狹隘的認識,其實不然。應強調的是,稅務規劃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繳對稅」,而非「少繳稅」。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建議,臺商在進行稅務規劃時,「不要從臺灣母公司的角度來考慮大陸公司的稅務問題,而應要先解決大陸本地的稅務問題。」進行稅務規劃的順序最好能有先后主次,比如先從子公司往母公司規劃,再按照利潤分配的方向規劃,然后是做與報表合併方向相同的規劃。
在財務管理中,「錢」并不是最主要的,時間成本或看不見的管理成本才應是最「可怕」的部分;同時財務管理不僅可以作用于成本,亦可對企業的業務增長產生影響,「沒有足夠的財務管理,企業做不大:企業越大,財務越重要。」
而對臺商在大陸的財務管理中,最關鍵的莫過於審計。
在年度審計中,企業亦容易產生不少錯誤。比如在收入項上常見錯誤為與納稅申報收入一致:已發貨未開票,且不確認收入。這種應計未計對成本、存貨等均有影響。應注意,財簽與稅簽之允許并不相同,財務記帳時應按照會計制度確認收入,與稅法的差異部分則做納稅調整。
在固定資產項上,企業容易產生分類不清的情況,如將建筑物計入房產價值,或將電子或其他設備計入機器設備裡。前者將會增加繳納房產基數,多交房產稅;應是將建筑物單獨核算,不計入房產價值。后者的影響則是需要進行納稅調整,正確的做法是應將不屬於機器設備的分類放入電子或其他設備中核算。年度審計中其他常見問題還有在代墊往來款、直接人工—勞務費、增值稅—進出稅額轉出、資產減值準備、資產損失稅前列支、保留盈餘、大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域限制、利潤總額、營業稅等方面的誤區,這些均應多加留意。
降低關聯交易比例
關聯交易是臺商在稅務迷思方面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有誤解認為,只有對方有股東身份才有可能構成關聯方認定。在實務中,不管是股權控制、高管委派、高管兼任、資金融通、特許權使用、購銷控制、勞務控制等或是在法律層面上,就算沒有所有權關係的交易雙方也有可能被認定為關聯方企業。
不少企業簡單的認為:關聯金額小於2億元人民幣(幣種下同)就不用準備同期資料(即臺灣的TP報告)。
事實上,根據規定,承擔有限功能和風險的企業出現虧損,均應準備同期資料。其中,企業只有符合「關聯交易屬於預約定價安排范圍」、「外資股份小於50%,同時無境外關聯交易」、「關聯交易金額小於2億,同時其他關聯交易小於4000萬」這叁大條件中的一個,即可免於準備同期資料。須注意的是:關聯交易金額是公允條件下的交易金額,并不是指帳面金額。
但準備同期資料也不等於就可以降低關聯交易的查稅風險。建議臺商未來需要做好關聯交易規劃,比如減少關聯交易之比例、提高整體毛利率等以降低查稅風險。
由於工廠出口產品有自產與非自產之分,而一樣的產品出口會有不同出口退稅金額,因此在出口退稅上,最直接的疑問則是製造企業是以「工廠增加貿易經營范圍」還是以「貿易公司」出口產品?
臺商須了解的是,貿易公司執行「免、退」,工廠則執行「免、抵、退」政策。其中,工廠出口非自產產品,須滿足「視同自產產品」才能退稅,即生產企業出口外購的產品,凡符合與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名稱、性能相同、使用本企業注冊商標或外商提供給本企業使用的商標、出口給進口本企業自產產品的外商等條件,可視同自產貨物辦理退稅。
正確認清香港公司作用
大陸外管局只開放香港作為企業赴境外投資的地區,如果在香港設立公司,與大陸公司形成母子公司,將會大為降低臺商關聯交易的風險。
目前在香港設立公司的成本并不高昂。產生的費用一般為設立費5800元(外加公認證6200元,與其他境外公司都相同),年費3200元(包含換發商業登記證),而周年申報、利得稅申報、年度審計費用共計6500元。對於註冊資本的要求只需至少1萬元港幣,且不必到位。
臺商如果將境外母公司換成香港公司后,要想把利潤匯出所得稅率由10%降為5%,節省5%的稅費,必須符合大陸相關稅法規定。其中,規定要求企業必須是在該年度結束前境外母公司改為香港公司,有香港稅務機關簽發稅收居民身份證明,且必須是在完成工商手續12個月后才能分配利潤,亦要取得稅務局「存有合理商業」的判斷。
此外,如果是在香港設立子公司亦有不少助益。如大陸公司成立境外香港子公司,籍由母子公司交易屬於稅務局可接受的關聯交易范圍,達到降低關聯交易比例之目的。另外,在香港設立子公司也更容易為企業創造境外融資的條件,而對臺灣居民個人所得,尤其是海外所得的稅務規劃也將更有幫助。
臺商可嘗試改變資本市場路線圖
在對資本市場的操作方面,傳統上臺商企業一般是先在臺灣上市(上柜),然后通過BVI、薩摩亞等境外公司投資大陸。或者是以境外公司為上市主體在臺灣第一上市(上柜),再通過BVI在香港設立公司,并由該香港公司投資大陸的方式謀求融資。
但隨著大陸資本市場的壯大,考慮到未來拓展業務的需求,臺商可嘗試著改變資本市場路線圖——先在臺灣第一上市,然后在大陸再上市(創業板)。
如何搭出既可臺灣上市又能大陸上市的架構?實務中可將上市主體區別開,其中在開曼的主體公司回臺灣上市,透過該境外母公司逐層控制BVI、香港公司、大陸公司,然后在大陸的公司則直接在大陸就地上市。
具體操作則是準備回臺上市的母公司先在臺灣掛牌,之后通過兼併收購等途徑引進策略伙伴,壯大企業規模,再準備將大陸公司在大陸上市,掛牌之后鋪開大陸內銷市場策略(如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