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發生了兩次意義深遠的爭論:其一是有關“國退民進”的爭論,其二是有關“國進民退”的爭論。這兩次爭論,對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或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共同進步、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這兩次爭論之所以意義深遠,在于它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與西方的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比,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個本質特征。“國退民進”與“國進民退”的爭論,表面上看是國有企業數量少一些或多一些、范圍寬一些或窄一些、民營企業數量多一些或少一些、范圍寬一些或窄一些的問題,而其實質是要不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如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問題。
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使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年均9.7%的增長速度,并在席卷全球的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中率先復蘇,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奇跡。盡管期間也有這樣那樣的失誤、挫折、矛盾或種種不足,但其成就仍然舉世無雙。由此,才彰顯出“中國發展模式”的強大生命力。而“中國發展模式”,從經濟上來說,其獨特之處在于:與計劃經濟體制相比,它是開放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與西方市場經濟相比,它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與前蘇聯的完全“私有化”或“民營化”導致國力大幅度衰退相比,它在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同時,堅持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動搖。事實勝于雄辯,用西方市場經濟的所謂“經典理論”來衡量或剪裁“中國發展模式”,或者用計劃經濟體制的舊船票搭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航船,都是錯誤的、有害無益的。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要發揮“中國發展模式”的強大生命力和競爭力,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堅持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戰略方針不動搖。“國退民進”不能損害和削弱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要通過改革而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通過做強做大國有企業增強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帶動力、控制力,進而優化整個國民經濟的結構,增強整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國進民退”不能重“國”輕“民”、厚“國”薄“民”、損害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不能損害和削弱民營經濟的健康成長和競爭活力。因此,片面強調“國退民進”或“國進民退”都是錯誤的。
經濟政策的摩菲定理認為:凡經濟學家觀點一致的理論往往對經濟政策的影響最小,對經濟政策影響最大的理論往往是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的理論。“國退民進”與“國進民退”的爭論也許就是這樣的理論。為了避免因這種爭論動搖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正確戰略方針,這就要求,“國”“民”之退,都要做到有序、有度;“國”“民”之進,都要做到有為、有效。這樣,所有制結構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結構才能達到系統最優和整體最優的均衡狀態,“中國發展模式”才能煥發出持久的旺盛生命力和強大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