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不能不對其中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思考并作出合乎情理的回答。
一問:企業文化是什么?
水有源、樹有根,追尋一下企業文化是什么這一根源,很有必要。
說起文化,人世間的文化種類繁多,從大到民族文化、政黨文化、軍營文化,小到家庭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等,追根尋源,這紛繁的文化,無一不是與人維系在一起的,無一不是由人創造的、由人繼承的、由人發展的;沒有人,任何一種文化既不可能誕生與演進,也不可能傳承與發展,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名”,人是“實”,人就是文化。
說到企業,人世間的企業各種各樣,但歸根結底,這眾多的企業,大到跨國集團,小到家族企業,無一不是與人聯系在一起的,無一不是由人組成的、由人創建的、由人管理的;沒有人,任何企業既不可能出現,也不可能壯大,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是“殼”,人是“核”,企業就是人。
企業就是人,人就是文化,或者調過來說,文化就是人。
明晰企業文化是什么這一根源,我們對企業文化建設為什么要以人為本這一根本原則也就更好理解了。“欲木其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須知,根深才能葉茂啊。
二問:企業文化抓什么?
既然企業文化是人,當然就要抓人。事實上,導入CIS三大體系,都是圍繞人做的文章。我常用“心”、“手”、“臉”來形象地說明這三大體系。理念識別系統就是企業之“心”,行為識別系統就是企業之“手”,視覺識別系統就是企業之“臉”。這些內容分明抓的不都是人嗎?
企業文化要抓人,而企業的人所屬民族不同、生活地域不同、所處行業不同、承擔任務不同、從事職業不同、接受教育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因此身上所攜帶的文化基因自然也就有所不同。比如:美國人養成了超前消費、提前享受現代生活的習慣與文化,不怕借錢、欠債,結果次貸危機引起全球經濟危機。中國人習慣摸著口袋過日子,攢錢為今后,過于節儉,結果銀行居民存款率極高,居民存款余額高達20余萬億元,這也成為內需不很旺盛的文化滯漲。這足以說明人們身上因為攜帶的文化元素大不一樣,其結果也不一樣。
抓人,就要抓心、抓魂,抓他們身上攜帶的不同文化元素、不同文化基因。而這些文化元素、文化基因,有良性與劣性、集中與分散、有序與無序、自覺與自然之別。企業領導團隊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把分散于企業成員身上的文化元素、文化基因集中起來,提煉出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達眾念歸一、眾心合一,形成獨具特色的本土企業文化。很多企業的可貴可敬之處就在于,他們從自然、自發狀態覺悟過來,進行自覺深度挖掘和系統總結提煉,從而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企業文化。
三問:企業文化圖什么?
圖企業長壽。企業為什么需要企業文化、為什么要建設企業文化?就此我曾經訪問過湘財證券董事長陳學榮,他的回答耐人尋味:為了活著,為了健康漂亮瀟灑而長久地活著,一句話:為了超越生死。
企業就是人,因此它與自然人一樣,一旦來到世上,也要活著,健康地活著,不光要活出質量,還要活出數量,即長壽。
企業這個人,既有筋骨皮,也有精氣神。如果僅有筋骨皮,缺乏精氣神,或者已喪失了精氣神,輕則是死氣沉沉,沒有任何生機與活力,重則是半死不活的植物人,瀕臨破產倒閉。精氣神何來?企業文化。
有專家解讀中外長壽企業秘籍,得出的結論就是憑借企業文化這一軟實力,不僅為企業強筋壯骨,而且為企業凝煉精氣神。有人說,企業短期興盛靠機遇,長期發展靠文化。這是規律。
企業不可能家家都長命百歲,但長命百歲的企業卻家家都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創建于1669年、歷經八代皇帝的北京同仁堂,現今仍以平均每年5家海外公司的規模在擴展。同仁堂憑什么能夠長盛不衰?企業文化。你看人家的理念:“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古語說得好:“商而無文,行而不遠。”對于企業來說,消費者、客戶從來就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用手表決”,親近你、擁護你,購買你的產品、購買你的股票;一種是“用腳表決”,遠離你、拋棄你,甚至用腳踢你。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尊貴企業,一定會長久地贏得客戶“用手表決”,從而使基業長青。
四問:企業文化靠什么?
靠員工大家。有人很是信奉“老板”文化一說。實事求是地講,這一說法,在西方企業以至于我國的民營企業,確有一定道理。也許,這一說法本身就是一種“舶來品”。這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絕大多數都是私有企業,老板說了算。其實,即便在國有企業,“一把手”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私有企業,老板的文化主張、文化訴求,盡可以有他的絕對權利,甚至可以依靠行政權力強力灌輸;在國有企業,也可以用紅頭文件進行推廣。然而,這些如果得不到企業員工的認知、認同、認行,或者口服心不服,他的這種文化主張又有什么意義?
因此,我們說,企業文化是人,企業文化要抓人,企業文化要靠人,靠企業全員。企業領導團隊的文化主張,只有被廣大員工所認同、所接受、所踐行,心同一愿,志同一向,才能產生無盡的力量。恰如古語所說:力聚則壯,心聚則強!
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企業,一定要形成大家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大家的企業文化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這樣,企業文化建設才可能沿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作者系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特邀專家、國網公司高培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市委講師團特邀報告人)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