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簡稱中建總公司或中國建筑),無論是其前身以各自大致相近的狀態走過的30年,還是組建后以集團軍陣勢改天換地的28年,總之,一路走來,都在不斷展示著巨大的變化和輝煌的發展。如今,中建總公司已躋身世界500強前300強,成為中國建筑航母,而推動這些變化和發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一代又一代齊心協力的中建人。
因此,中建總公司總經理孫文杰在接受《南風窗》記者訪談,被問及公司靠什么實施“走出去”戰略時如數家珍、從容應答:全球化的戰略意圖,需要一支富有戰斗力和凝聚力的全球人才團隊,中建總公司現在已擁有的三支跨國經營的精銳之師為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其一是注冊地在香港的中國海外集團,這支隊伍的特點是,在20年前誕生之初就參與了國際大競爭,其思維方式和運作模式都深深打上國際化的烙印;其二是中建國際建設公司,這是整合總公司國內外優勢資源組建的,在擁有20多年海外經營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全新的機制參與國際競爭;其三是國內各工程局和設計院,其特點是擁有較強的施工及設計能力,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貯備——這三支隊伍在“中國建筑”的統一品牌下,按照區域化經營的要求,參與不同國家的國際大競爭,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建筑現已擁有2萬多名海外經營人員,其中管理人員達3 000多人,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打造中建總公司海外業務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元素。
企業人才層出不窮
28年來,中建總公司在為國家創造了許多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國內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人才。現在,中建總公司最本質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管理、技術與企業文化上,這三大競爭優勢歸根結底是通過中建的人才隊伍得以發揮和實現。
最初的中國建筑施工企業,員工主要來自學校、農村、部隊,以及私營企業,取材之廣,成才之眾,都為別的行業不可比擬,所以各類人才輩出,成為共和國當時工業基礎建設中一個諾大的人才庫。在設計、管理、施工等專業方面造詣頗深,成績優異,乃至著書立說、奪標獲獎的出類拔萃者,更不乏其人,諸如著名設計大師張錦秋等,都是中國建筑史冊中的一筆亮色。
作為中建總公司這樣一個老牌國企,即使同樣要經歷人才的生態革命,卻也難以完全革掉沉積了幾十年的根性和底色。所以,變的只是:以少勝多挑戰常規的隊伍結構——精簡、更好更強挑戰原有的隊伍素質——優化、破格使用挑戰臺階式育人模式——創新。而不變的是:依然故我地繼承了老隊伍選才重德的家傳,堅定不移地沿襲了育用結合的招法。
在物競天擇的自然梳理下,培養重心轉移、使用向性轉移、待遇傾斜轉移。承建“高、大、新、特、重”工程等高端市場戰略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給學院派人才提供無限廣闊的舞臺,以供其增長實戰經驗;而實戰派人才又接受著社會給出的更多機會。所有這些,都加速了中建人才結構新格局的形成,促其培養新型人才,建設更加強悍的管理、技術隊伍。
人才開發措施得力
隨著市場占有率的持續增長,中建總公司對人才的需求越發迫切,實施人才戰略勢在必行,因此,更加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資本是最大的資本”為興企之要訣,旨在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來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對做強中建所應有的資本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中建總公司在人才資源開發管理方面的運作內容及措施主要表現為:
從制定企業發展目標入手、集聚、凝聚各類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服務。為此,把握了四點:以促進企業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動力;以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作為人才工作的思想基礎;以建設優秀的經營管理者團隊作為吸引和凝聚人才的價值取向;以企業文化優勢作為打造人才的精神寶典。
通過創新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機制及必要手段,來引進、培養和使用人才。如競爭擇優、合理流動、薪酬分配“市場化”等,并且注意建立健全勞動關系的契約機制、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機制和特殊專業人才的管理及分配機制。同時,加快屬地化人才經營區域的建設,加大區域人才資源社會化。
以企業的長遠發展為著眼點推進人才強企戰略,積極引進、輸出和提供舞臺,重點練兵,多出、快出人才精品,改善人才資源結構。做到,努力增加人才總量、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質量。為此,尤其在系統各基層,重點抓好6支隊伍建設(營銷、總工、項目經理、財會、工長和技師、復合型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重點培訓和培養各層面的領導骨干及經營管理、專業技術等人才,也通過技術比武方式培養和激勵工程項目崗位上的職業技能人才及勞務聯營組織的技能人才,從而全面滿足企業生產經營日益增長的需要。
各類人才應運而生
中建總公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人才建設創新,收到良好的效果,確保了人才分布的基本合理,以及組織運作的流利順暢,帥、將、校、尉、兵各盡其才,才盡其用,并有利于1.0的執行型干部轉變為1.5的開創型干部。擎天扛鼎型、中流砥柱型、扶危即傾型、沖鋒陷陣型、埋頭苦耕型、勞而任怨型——從總部到基層,上述各類人才在中建應運而生。
更有理論扎實、專業精深、功底厚重,又因多年摔打歷練,儲備了豐富實戰經驗的戰略型、學者型、技術型人才,孫文杰、張青林、張錦秋、洪可柱……等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這些有著雄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又嫁接了新觀念、新知識的人才,尤其是戰略型人才,大大充實了中建人才資源,提升了中建總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中建總公司還擁有無數個孫明生式的奉獻型人才,他們長期堅守生產一線,身兼多職,忘我工作,勤政敬業,不計得失,并善于現場指揮,尤其危難之時為企業勇往直前、化險為夷。他們同樣是推促中國建筑發展壯大的功臣。
在中建總公司的歷史上,曾經成長起許許多多扶危解困的帶頭人,許許多多攻克難關的技術闖關者,許許多多在生產一線敢打敢拼的戰地指揮員,許許多多經營財務預算方面的“業務通”。甚至還為地方政府及國家重要部門培養輸送了許多能夠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才,光耀了中國建筑門楣。
近年來,中建總公司員工由當初的25萬人縮減至12萬人,而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卻從當初的不足1萬人增至9萬余人,其中,擁有高級職稱的人員近1萬人。這不僅優化了資源要素配置,為中國建筑的后續發展建造了珍貴的人才寶庫,更令中建總公司為走向世界建立起來的工程項目管理人才隊伍“大盤行情”一路看好。依托這樣的人才隊伍,中建總公司不斷占領市場新高地,不斷攀登科技新高峰,先后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建了5 000多項工程,其中有不少成品已成為當地標志性建筑。如:“中國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被譽為2007年世界建筑奇跡的中央電視臺新址、以“水立方”為標志性項目的20個奧運場館及配套設施、被譽為歐洲第一高樓的俄羅斯聯邦大廈、被評為20世紀十大建筑的香港新機場、建國以來東北地區投資最大的鐵路項目哈大高鐵、亞洲最大的交通綜合樞紐——京滬高鐵南京南站、榮獲中國房地產界最高榮譽“詹天佑大獎優秀住宅小區金獎”的“香蜜湖1號”、結構設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體現現代技術和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黃帝陵等。
中建總公司以一流的人才隊伍不斷引領企業站到中國建筑業生產力發展潮流的最前沿。中建總公司經營業績多年來在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成為我國建筑類僅有的一家連續四年被國務院國資委評為中央企業年度經營業績考核A級的企業,也是唯一一家首批進入國資委確定主業的中央企業名單中的建筑房地產企業;成為中國最大的建筑房地產綜合企業集團,中國最大的房屋建筑承包商,并長期位居中國國際工程承包業務首位,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最大的跨國建筑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住宅工程建造商。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建總公司總資產近2 042億元,2008年中建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2 021億元。2009年上半年中建總公司國內外新簽合同額4 531億元,同比增長41.5%;完成營業收入2 557億元,同比增長23.4%。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09年全球500強排行榜中,中建總公司上升到292位,躍升了93位,提前實現了“一最兩跨”的新目標,即在2010年建設成最具競爭力的建筑地產集團,跨入世界500強的前300強,跨入國際建筑地產集團前三強。
中建總公司目前擁有的“中國建筑”和“中海地產”兩個品牌分別是中國的建筑、房地產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品牌。截至2008年底,中建總公司所施工程獲得中國建筑業最高獎——魯班獎125項,同時還獲得115項魯班工程參建獎,在全國同行業中居于首位。“中海地產”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連續多年名列中國房地產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一名,2008年“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對“中海地產”的品牌價值評估為99億元,并將中建總公司旗下的中國海外集團評為內地在香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綜合實力第一名,中海地產亦是入選香港恒生指數的42支成份股中唯一一支內地地產股。
回望中建總公司歷史,可以看到中建總公司不愧是個大熔爐,每個中建人在這里汲取營養而茁壯成長,在這里體現著人生的價值,鑄造著事業的輝煌。2009年7月29日,中國建筑成功登陸A股市場。這無疑又為中建人才隊伍施展才華抱負、實現發展目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和更加優良的資源。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建總公司將高舉科學發展大旗,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著力打造資源更優化、配置更合理的人才隊伍,進一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國家“保增長”中實現中國建筑“保發展”目標,努力為國家社會、企業員工及全體股東創造更多的財富,共享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