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5月份,我當選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從事社團組織和行業方面的工作,與原來的工作領域、工作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2009年的峰會又是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新形勢下,在各行各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舉全力化危為機、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刻召開的,很有意義。在這種背景下,我作為一個行業組織的代表,按照會議安排,想就行業文化建設談一談自己的初步思考,與大家交流。
我國機械工業在國際
金融危機沖擊下逆勢而上
我國的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保證,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主要任務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
我國機械行業主要以其產品類別劃分形成,包括了以這些產品的生產活動鏈接的各類組織及其所從事的科研、生產、經營等活動。以此劃分,大致分為電工、汽車、農機、機床、重機、工程機械、通用機械以及儀器儀表、鑄造鍛造等13個行業,還可細分為四十幾個具體的專業。我國的機械工業在國家裝備制造業中占有2/3以上的份額,主要經濟指標在全部工業中占比18%左右,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工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機械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從基礎十分薄弱發展成為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完整體系。2008年,擁有規模以上企業7.88萬戶,資產總額6.68萬億元,從業人員1 466萬人,實現利潤4 605億元,稅金2 491億元。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3萬億元、工業總產值9.07萬億元,對同期全國工業相關指標發展的貢獻率,均屬全國各行業首位,是推動工業和GDP增長的重要行業之一。
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機械行業多年快速增長的勢頭嚴重受阻,產銷增速在近7年來第一次降至個位數,降幅達15%以上,實現利潤下降21個百分點,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1.43%,新增訂單大幅減少,增幅明顯下降,2009年1~9月出口同比下降23.89%。整個行業面臨嚴峻挑戰和考驗。如何應對危機、提振信心、共克時艱,實現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成為包括中機聯在內的全行業的首要任務。
2009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保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擴內需”的方針,明確提出“保機械就是保工業、保大局”的理念,把保持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中心任務,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思路,細化目標任務,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引導全行業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契機,逆勢而上,共渡時艱。中機聯先后召開了三屆一次會員大會、二屆一次黨代會、領導班子專題會、總部職工大會和全國機械工業行業協會工作會議,全面分析機械行業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明確提出了以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裝備制造業和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為總體要求,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重大技術裝備和高檔數控機床為標志性突破口,以關鍵基礎件和基礎工藝創新為基礎,以自主創新和產業集聚為加速器,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的行業工作思路,確定了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和調整振興的工作目標,并制定下發了《關于推進貫徹落實裝備制造業、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意見》和重點任務的目標分解,為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強化責任、創新發展發揮了引導和推動作用,為應對危機、保持機械行業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保證。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全國機械行業經濟運行出現穩步回升之勢,多數經濟指標增幅逐月提高,2009年1至9月累計,機械工業完成總產值76 119億元,同比增長10.99%;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增幅高出全國工業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2009年1~8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6.83%,增幅高出全國工業17個百分點;稅金同比增長19.23%,高出11個百分點,為國家實現保增長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應對危機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主要靠黨中央的正確決策和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的實施,也要靠多年建立起來的行業發展基礎和逐步培育形成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實踐也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各種困難挑戰面前,在同等條件下能否審時度勢、化危為機、逆勢而上,不僅要靠硬實力,而且必須要有足夠的軟實力,堅定的信念、正確的決策、必勝的信心和統一的意志顯得格外重要。
今天會議的主題,主要不是討論戰勝金融危機的具體對策與措施,也不是研究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的硬件條件,而是探討文化力的培育及其作用。下面,我想就行業文化建設問題談點個人的初步思考。
加強行業文化建設
打造行業競爭軟實力
是推動行業振興發展的戰略需要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出現新特點,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仍占優勢,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我們不僅僅要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更要有充分的準備和強大的實力去迎接更多、更大、更長期的考驗,實現全行業的振興發展,使中國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高科技的創新、傳播和應用作為發展主要動力的經濟,一個顯著特征是經濟、文化一體化。也就是說,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深入,文化的產業化與產業的文化化同樣不可避免。知識經濟的到來,引發了世界政治、經濟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變革,也使人們對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更深的認知。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生產能力和財富的集合,其主要是精神生產力,但也可以轉化為物質生產力,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特點尤為突出。由此,世人斷言:21世紀的經濟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更高的競爭在文化已成不爭之勢。
文化力被稱之為軟實力,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綜合國力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依然深刻復雜,國家軟實力競爭更趨激烈。”為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搶占制高點,各國紛紛將提高文化力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日本、德國等通過文化影響力重塑國家形象,各經濟實體紛紛將文化力作為核心競爭力予以重視。一位經濟學家講,入世以后,一個經濟組織要關注三個問題:一是制度入世,即制度要按照國際慣例不斷提升;二是戰略入世,即戰略選擇必須科學化;三是文化入世,即支撐自己長遠發展的靈魂。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也說過:“關于發展,三流企業靠生產,二流企業靠經營,一流企業靠文化。”這是基于在大量成功實例積淀的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所作出的精確判斷,足以說明,21世紀是文化力決定競爭力的時代,文化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已成為事關每一個組織生死存亡和融入全球化競爭必須予以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我國機械工業經歷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與改革開放30年的跨越發展,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建國60年來,機械工業以年均17.8%的速度增長,2008年共完成總產值9.07萬億元,為1949年的1.6萬倍,為1978年的80多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一直位居前列;國際地位持續提升,重要產品位次穩步提高,在國際機械工業中的位次,按產品銷售額比較,已由建國初期的20位以后,提升至當今的前幾位。
機械工業60年歷程,向世人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展示了機械工業戰線千萬職工奮力拼搏所取得的驕人業績;同時,也彰顯了機械行業實業報國、敢為人先的文化底蘊。在放眼世界、趕超先進的時候,我們清醒地看到,機械工業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相當的差距,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發展方式粗放,產品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大而不強的矛盾依然突出。這其中縱然主要是科技與管理及產業政策、發展等層面的原因,但文化建設方面的差異,也絕不能忽視。中國機械工業要真正實現由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加強行業文化建設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通過大力推進行業文化建設,以其特有的行業價值觀、行業精神、行業愿景和行業道德觀念,來凝聚行業群體,為行業的振興發展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礎,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撐。
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機械工業物質文明的迅猛發展,產業的文化建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從建國初期的馬恒昌及他所帶領的小組,到新世紀的時代青年李斌、王洪軍與袁政海班組等一批先進人物和集體的涌現;從一汽、一重等眾多共和國長子的引領帶動,到陜鼓、東電、徐工等一批國有老企的煥發新春,到正泰、時風等一批新興企業的迅速崛起,千萬產業大軍和近8萬企業,對行業發展和社會建設所作的貢獻和產生的影響,無不是對爭當工人階級先鋒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的馬恒昌精神的詮釋,無不是對奮力加速發展的“熱愛機電、獻身機電”的行業精神的詮釋,無不是對勇于趕超創新的“讓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機械行業文化的詮釋。
有人說,企業文化發端于歐美,集大成于日本,深化于美國,這之中與其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緊密相關,也與其對文化建設的認識有關聯。縱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不重視文化,沒有一個不重視文化的企業可以長遠。
作為行業組織,在引領行業努力查找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查找文化建設方面的不足,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并腳踏實地地付諸行動,以使自己在新一輪的市場角逐中,培育起與強國地位相適應的軟實力,努力趕超先進,走在國際同行業的前列。
推動機械行業
文化建設的幾點設想
推進機械工業振興、實現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行業文化做支撐。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作為機械行業唯一的綜合性行業協會,承擔著行業管理的支撐職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位與優勢,在引領行業加強文化建設中可以大有作為。
堅持把行業文化建設擺在實現行業振興發展的戰略高度來推動。
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推進行業文化建設,首先要從提高思想認識入手。要大力宣傳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宣傳我國機械工業的重要地位、作用及所處的內外環境和面臨的挑戰,宣傳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行業不斷深化思想認識、把行業文化建設擺在發展戰略的地位上來認識。要讓大家認識到,要實現機械行業和各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戰勝金融危機乃至今后各種各樣的沖擊和影響,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不僅需要良好的硬件條件,更需要有優秀的文化。要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行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和形成要素,是凝聚行業和員工隊伍、激發企業、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更高層次管理,是保持企業、行業充滿活力、長盛不衰的動力之源,是與企業的硬實力相得益彰、作用久遠的軟實力。
機械工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優秀文化傳承了半個多世紀。在當前新的形勢面前,要實現行業的振興發展,非常需要系統總結和進一步發揚行業的優良傳統,并注入與時代發展和行業振興相適應的新的內涵和科學理念。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行業文化建設之中,努力培育、提煉、形成體現時代精神、行業責任、且獨具特色的行業價值觀念體系和行業精神,并使之轉化為全行業和廣大員工的自覺追求。要努力使行業的價值觀念更好地體現在行業、企業的發展戰略、生產經營過程和員工的行為之中,成為全行業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我們要按照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要求,準確把握機械行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本定位、職責任務、歷史使命,確立行業發展的愿景目標。要使全行業認識到,在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機械行業承載著調整與振興的歷史重任,擔負著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支撐保證各行業發展需求的光榮職責。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實現行業振興的宏偉目標,讓中國裝備裝備中國,并以此為最高意志和崇高的社會責任,使之成為凝聚全行業的強大動力,不斷增強我們的時代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
我們還要關注行業道德建設,加強行業自律。要培育建立規范行為秩序、凈化發展環境、履行社會責任、構筑行業、企業公信力的道德觀念和以誠信為核心的自律性體制機制。要堅持行業發展正確方向,貫徹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的要求,堅持實現綠色制造、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后產能、推行節能減排、不斷轉變發展方式;還要建立行業準入制度,杜絕假冒偽劣產品、防止惡性競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參與公平競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要大力推進品牌建設工作,使更多的優質產品、民族品牌成為中國制造的象征,為提升行業競爭能力增加有機因素。
積極引導企業切實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使之成為行業振興發展的堅實基礎。
實現機械行業的調整和振興,各機械企業是主體。搞好行業文化建設,各企業的文化建設是重要的基礎。抓行業文化建設,必須把著力點放在抓好行業內各企業的文化建設工作上。
要在目前各企業已經形成較好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引導和推進的力度,使企業文化建設成體系、上水平、出效果,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發揮作用。要引導各企業自覺從發展戰略的高度謀劃企業文化建設,切實加強領導,建立組織保障機制、工作指導和載體支撐機制、考核評價機制。要形成黨委統一領導、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各職能部門分工協作、黨政工團齊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搞好規劃,細分責任,加強督促檢查和考核評價,推動企業文化建設不斷深化和提高。
要進一步引導企業抓好企業文化的體系建設和落地生根工作。要根據形勢變化和企業發展需要,不斷完善企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逐步形成能體現中國先進文化方向、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符合企業發展戰略、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體現員工根本利益、又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體系,使企業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體系、形象識別體系相輔相成,成為有機整體。要特別注重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緊密結合,使先進的文化理念成為各項管理制度和經營管理行為的靈魂,成為廣大員工認知、認同、認可的行為自覺。要把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道德、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使企業文化建設成為發揮政治優勢、服務中心工作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努力做到相融共進,優勢互補,共同轉化為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的軟實力。
努力探索行業協會社團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更好服務于行業的振興發展。
行業協會是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的行業自律性社會組織,是政府加強和改善行業管理方面的重要支撐,是建立和完善行業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聯系政府、服務企業、促進行業自律,是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在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行業協會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二政府”,不能再靠行政權利行使職責,只能依靠優良的服務和自身的影響力取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通過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服務履行其社會職能。因此,加強社團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行業協會的服務能力、服務水平,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尤其是作為聯合會,它既是協會的一種組織形式,要按照一般協會的功能定位和性質特點開展工作,同時又承擔著政府委托的綜合管理和服務功能,代行政府管理職責,其文化建設又具有與一般協會不同的特點和要求。
搞好行業協會,特別是中機聯的文化建設,要遵循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體現時代特征、行業發展要求,又要突出協會的組織特色,堅持“自立、自養、自主、自強”的辦會要求。我們將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機械行業振興發展為目標,以人本管理為核心,以學習創新為動力,著眼于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立足于科學辦公、民主辦會,逐步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體現協會特色的社團文化,努力打造政府信得過、行業離不開、企業靠得住的行業組織,建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行業協會。
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全會同志的思想認識,組織和引導全會職工,從科學把握協會的功能定位和基本職責入手,進一步理清中機聯的工作思路和辦公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社團發展愿景和職業道德規范,并使之與各項管理制度、基礎工作有機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符合行業協會的性質和客觀規律。
2009年5月新一屆理事會上任以來,正值應對金融危機、貫徹落實調整振興規劃的關鍵時機,我們結合行業和社團發展的新形勢,強調要堅持“以振興為己任,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公方針,研究提出了樹立科學辦會理念和增強全局意識、服務意識、精品意識和效益意識的新要求,規劃了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愿景目標,并明確了搞好自身建設、做好協會各項服務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工作措施。目前,我們還在積極申報民政部開展的5A級社團的評估認證工作,以此來推動中機聯的基礎工作,不斷提升全會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競爭能力。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外企業文化2009南昌峰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