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輔導員是一種歷史以及現實的存在。新時期建設高校輔導員l隊伍,要注重運用歷史的延續和科學的繼承去面對機遇和挑戰。高校輔導員制度是一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制度創新;高校輔導員制度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徑。輔導員隊伍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意識形態,必須解決好“待遇、出口”問題。我國目前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健奎的考評與激勵機制尚未建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機制與模式還不夠完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需要面向未來。
關鍵詞:制度創新;培養模式;服從+服務i待遇+出口;高校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45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96-02
一、制度創新:高校輔導員制度是一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
輔導員制度創立于1953年,正值國家完成國民經濟恢復開始進行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并推進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新的歷史時期。為適應國家建設的迫切需要,在校大學生人數成倍的增加,如清華大學就從原來的2000人擴大到6000多人。針對這種情況,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創造性地提出了培養一批學生政治輔導員的做法,學校選擇一些政治上、業務上優秀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學生政治輔導員。這些輔導員和學生的年齡、經歷接近,他們和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對學生思想特點非常了解,對學生的思想動態能夠及時掌握,而且還能夠在課余、飯后、夜晚等時間靈活機動地開展工作,工作容易得到學生的接受。這種輔導員制度順應了當時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符合學生的思想接受規律,一經實行就發揮出很好的效果。清華大學首創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之后,在全國高校產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許多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都建立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次創新。高校輔導員制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的接班人,而且也培養了一大批政治干部,提高了高校輔導員的整體水平,使他們成為領導骨干Ⅱ。
二、良性循環:高校輔導員制度是培養高水平干部人才的重要途徑
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是因材施教、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要途徑,它的建立和發展,符合高校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的要求。在建立清華大學政治輔導員制度的時候,校長蔣南翔曾經說過,—個人年輕時擔任一些政治工作,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對今后一生的工作都會有好處。這就像唱京戲要從小訓練、科班出身一樣,思想工作也一樣,有個“童子功”的問題。吳邦國同志回憶起自己在1964-1965年擔任政治輔導員的經歷時說:“如何處理好學習與社會工作的關系,這也是我在清華期間經受的一種鍛煉。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又紅又專。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這也是一種鍛煉和培養。第一,有利于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形成,也就是學習正確分析和處理矛盾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第二,可以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這些不僅是一個好的干部必須具備的素質,而且也是一個稱職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不可缺少的。~從我自己的經歷,無論是做技術員、工程師,還是擔任科長、廠長、經理、書記,工作中都深感在學校時社會工作鍛煉對我的幫助。”輔導員是學習和也工作雙肩挑的優秀典范,高校輔導員制度使輔導員自身得到鍛煉成為高水平的干部人才,同時也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一支優秀的榜樣隊伍。正如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陳希所說:如何保證一支隊伍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抓住隊伍的“排頭兵”,通過他們帶動整個隊伍按步伐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政治輔導員制度就是這樣—項把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落到實處、落實到具體人身上的好制度。這個制度回答了三個基本問題:一是辦學方向體現在培養目標上的內涵是什么?或者說“優秀”學生的標準是什么?二是誰是這樣的學生,或者說“優秀”是否有現實可行性,這批人在哪里?三是這批優秀骨干如何代表和帶動學生整體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雙肩挑制度通過在高年級中挑選一部分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骨干,將培養目標和優秀學生的內涵具體化、人格化,請他們來輔導低年級的師弟師妹們,同時從低年級開始再培養一批這樣的骨干,這樣一種制度使得學生整體具有向正確方向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服從+服務: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時代政治特征
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發展變化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形成至今,其演進歷程無時不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建國初期國家鞏固新生政權,特別強調政治;“文革”期間停課鬧革命,出現“泛政治化”傾向;80年代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出現弱化政治的傾向;90年代之后經濟生活中的多樣化導致了思想意識形態的多元化;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央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強調和諧發展。與之相對應,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也出現了初創、挫折、恢復、加強、蓬勃發展等不同的發展階段。
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始終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學校的中心工作進行,服從服務于政治大局,這是輔導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石。輔導員隊伍在創建時期,黨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為政治服務,為當時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這個大的政治背景服務。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有效地加強和改進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確保了高校的改革和穩定,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繁榮昌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反觀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歷程,不難看出輔導員隊伍從創建到成熟的每個過程,都服從并服務于當時的政治大氣候。可以說,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強烈的時代烙印,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服從+服務是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時代政治特征。
四、待遇+出口: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發展基礎
1.提高輔導員地位、改善輔導員待遇是進行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前提。縱觀歷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50~60年代高校輔導員沒有明確的身份,也沒有明確的福利和待遇;80年代初期開始明確輔導員的身份,“既是黨的政治工作隊伍的一部分,又是師資隊伍的一部分”,“擔任教學的輔導員可以評聘教師職務,享受同等級別教師和干部的工資福利待遇”,并首次規定“每月發放一定數量的崗位津貼”;80年代后期再次明確“輔導員是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直接列入教師編制,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制”;90年代又有新的發展,“在評定專業技術職務、計算工作量和發放獎酬金等方面給予充分考慮”;21世紀有關輔導員的規定更加科學和合理,如輔導員職務評聘強調要占到適當比例,對崗位津貼要確保輔導員的實際收入與本校專任教師的平均收入相當[習。
隨著近年來黨和政府對高校輔導員利好政策的出臺,全國各地高校也紛紛落實了有關規定,采取了切實有力的措施推進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遼寧省在遼寧大學設立了高校輔導員培養基地,面向在職輔導員培養硬士和博士研究生;上海市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7所高校建立了7個輔導員崗位培訓基地;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開始選派輔導員赴國外高校進行學習交流和業務培訓;北京工業大學將輔導員隊伍納入學校人才隊伍整體規劃之中統籌考慮,與學校專業教師和管理干部同步建設;西南交通大學為輔導員配備政治導師和業務導師,實行輔導員培養的“雙導師制”;天津大學申請設立了學生事務管理碩士點,支持輔導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鼓勵輔導員向職業化、專業化與專家型方向發展。地位的提高,待遇的改善,促進了輔導員隊伍的建設。
2.解決輔導員出口問題、穩定輔導員隊伍是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礎。穩定是—支隊伍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隊伍良性流動的試金石,沒有穩定就不能保證這支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我們有著慘痛的經歷和教訓。“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遭到破壞,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重的危害。在北京學生輔導員制度被作為清華大學黨委的“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罪行受到批判,廣大輔導員也被認為是“推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基本力量”而倍受摧殘。政治輔導員制度實際上被取消了,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進程遭受嚴重挫折。1989年的政治風波也同時使人們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決不能放松,而作為其中關鍵一環的輔導員工作更是不能代替。實踐證明,輔導員隊伍在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促進高校改革發展,維護高校穩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須下大力氣切實抓緊抓好。
現階段,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正按照專業化、職業化的要求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專業化、職業化,沒有專業的發展標準,轉崗就是必然,這是目前我國輔導員隊伍缺乏穩定性的根本原因。因此,輔導員隊伍建設要想取得長遠發展,必須解決好高校輔導員出口問題,穩定輔導員隊伍。
五、面向未來: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任重道遠
我國目前輔導員仍是雜牌軍,人事處、學生處、團委、系黨團總支等都是輔導員的領導部門,使輔導員處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狀態,在組織上無歸屬感,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歸屬不夠穩定。在輔導員的考評方面,由于高校針對輔導員沒有獨立的專業考評標準,因此,輔導員的職稱評定只能依附專業教師系列。而專業教師系列的考評標準是根據專業教師而非輔導員的職業特點來制定的,考評標準和輔導員的工作內容不是同一范疇,這樣就加速輔導員從認識上、專業上脫離崗位。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健全的考評與激勵機制尚未建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機制與模式還不夠完善。
只有將提高認識與健全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一種長效發展機制,讓廣大輔導員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待遇有保障、事業有成就,才能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長期潛心從事輔導員工作,才能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湛、相對穩定的輔導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