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武器的擴散一直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核不擴散體制的形成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特別是冷戰結束后,隨著原有國際格局的改變,核不擴散體制取得了有效的進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通過分析核不擴散體制的發展和面臨的壓力與問題,提出了只有采取多邊合作的回應模式,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才是解決核擴散問題的唯一途徑。
關鍵詞:核不擴散體制;發展;挑戰;回應模式
中圖分類號:D81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29-02
一、核不擴散體制的形成
核不擴散體制,是指國際社會為了預防核戰爭而制定的各種各樣的公約、協定和所成立的機構的總和。其內容具體包括:第一,有關核裁軍的條約,如《美蘇關于銷毀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等;第二,關于限制核武器空間部署及有關無核區的條約,包括《外層空間條約》等;第三,限制核武器發展的條約,包括《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等;第四,有關無核國家安全保障問題的文件;第五,國際出口控制與核查機構,包括核出口委員會、核供應集團、國際原子能機構等。作為一種合作的模式,建立體制的宗旨是通過核軍控與核裁軍過程,禁止核武器的繼續發展與擴散,減少現存的核武器和運載工具,從而為最終徹底消除核武器創造條件。
二戰后,伴隨著冷戰的開始以及兩個超級大國爭奪霸權和軍事優勢的全面展開,美蘇軍備競賽一浪高過一浪。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爭奪核優勢成為兩超爭奪全面軍事優勢的重點。雖然美國也曾經試圖維持自己的核壟斷地位,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都相繼發展了各自的核武器,發生核戰爭的危險大為增加。從此時的美蘇關系來看,一方面雙方既要發展和強化自己保有的核武器,另一方面又力圖阻止核武器和核武器技術向其他國家擴散。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蘇的核軍備競賽雖然仍在進行,但是防止核擴散問題第一次被國際社會提上了議事日程。經過美蘇多輪雙邊談判以及在聯合國框架內進行的多邊談判,國際社會終于在防止核擴散方面取得了有效的進展,《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以及美蘇兩國簽定的《反導條約》及相關的限制兩國進攻性戰略核武器的協議等都屬于進展的一部分。通過這些條約,國際社會第一次建設起對所有國家都有某種約束力的核不擴散體制。客觀地說,這個體制的作用是積極的。在這個體制之下,國際社會形成了一種比較普遍的壓力,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原料的擴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核軍控與核裁軍的發展。
二、核不擴散體制的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安全形勢有了新的變化,由于兩個超級大國不再是相互對峙的敵人,以威懾為基礎的核戰爭設想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將來保持核武器的惟一理由是使對方不敢再用它們。只需保持最低限度的威懾力量就行了,這不再是烏托邦“。”因此,核不擴散體制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首先是美俄雙方對戰略武器的裁減,此外美國國會還批準向俄羅斯提供資金來銷毀撤除的核武器,以免它們被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設置這些武器的蘇維埃共和國的其他民族主義者所掌握。第二,世界范圍內核試驗的次數大大減少,特別是1992年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沒有進行核試驗,這種情況在30年來還是第一次。第三,美國和俄羅斯的一些協議在防止核擴散方面促成了一些新的國際條約,或者延長了原有的國際條約,最顯著的成果是《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簽定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無限期延長。
分析冷戰后核不擴散體制發展的原因,我們不難看出,以下幾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首先,核戰爭爆發可能性的減少使國際社會轉向對付核擴散問題。冷戰時期,由于美蘇兩個敵手不僅具有從事世界大戰的常規軍事實力而且還擁有足以毀滅對方甚至地球多次的核力量。人類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世界大戰,而是能使整個人類文明毀于一旦的核大戰。因而,防止爆發核戰爭就成了人類社會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所以,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核擴散已構成了國際安全的嚴重威脅,并將防止這種擴散視為當今世界最緊迫的任務。
第二,美俄的核裁軍推動了防止核擴散的進程。自二戰結束,美蘇就開始了不僅包括常規軍備而且還涉及核武器在內的裁軍與軍控談判。
美蘇軍事對抗的完結和美俄關系的改善為美俄核裁軍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某些障礙。核裁軍的速度明顯加快,雙方在1993年1月簽署《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承諾在2003年1月1日前將各自部署的戰略核彈頭削減至3000-3500枚。經過核裁軍后,雖然美俄仍然擁有“相互確保摧毀”的核能力,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無核國家對美俄進行核裁軍的長期不懈的要求,無疑對防止核擴散起到了推動作用。
第三,人類在解決核不擴散問題上已經取得的進展為進一步防止核擴散奠定了基礎。經過冷戰后10余年的探索,尤其是經過“9·11”恐怖襲擊事件以后,國際社會在加強反恐和核不擴散的合作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許多積極的進展。回應這種發展局勢,當前國際解決核不擴散的主流是采用多邊主義和合作的方法,構筑地區談判機制,同時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以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作用。
三、核不擴散體制面臨的挑戰
核不擴散體制所面臨的挑戰與冷戰結束后世界兩極體制的崩潰、經濟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各種影響以及高新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當前核不擴散體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是:
第一,核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核戰略和政策依然是國際社會推動不擴散發展的主要障礙。它采用雙重標準,千方百計加強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反擴散措施,特別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流入到它認為對其有敵意的國家。在美國的影響下,其他核國家也都在推行各自的核武器更新計劃。目前,在NPT認可的五個核國家中,除了中國外,其他四個仍然堅持必要時要首先使用核武器。美國的核政策更加強化了不擴散體制中的雙重標準和不公正性,從而繼續加深核國家和無核國家之間的矛盾,惡化了進行防擴散努力的國際大背景。
第二,世界格局的變動以及全球化的發展為核不擴散體制帶來了新的挑戰,最令人不安的是新的核國家的出現。在一些地區,有的由于原先固有的地區矛盾、爭端和沖突重新激發,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各自進行了六次核試驗,兩國的核計劃發展模式大致也是相同的,即從來都沒有追求純和平的用途,盡管它們在表面上都向供應者做出了承諾。印巴兩國的核試驗對國際核不擴散體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地區的穩定也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影響。印巴的核爆炸顯然還帶來了連鎖的反應,朝鮮核危機、伊朗核危機的爆發更是對核不擴散體制和地區穩定帶來了挑戰,而一旦像朝鮮和伊朗這樣的國家真正走上核武裝的道路,這些地區的其他大國也有可能跟上,使得擴散的形勢更為嚴峻和復雜。
第三,恐怖主義的惡性發展使得核武器有了新的擴散源,這可能是冷戰后核不擴散體制遭遇到的另一個全新的挑戰。國際恐怖勢力出于極端報復心理和制造大規模轟動效應的動機,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甚至是核武器的迫切追求將與日俱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制造核武器的技術已無秘密可言,任何一個政治集團只要獲取一定數量的核材料,制造出—個粗糙的核裝置便無大的困難。早在1998年12月24日,本·拉登在接受美國《時代》雜志和ABC新聞采訪時就聲稱,擁有各類武器是穆斯林的“宗教義務”,“一旦擁有,將感謝上帝,由我們自己決定將如何使用它們。
結論
雖然核武器的擴散對于世界各國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不應過分夸大它的嚴重性,過低估計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堅持不擴散的決心,那種認為核不擴散體制行將瓦解和崩潰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明智的做法是,建立一種應對冷戰后核不擴散體制發展的回應模式。
正是由于核不擴散體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將面臨以上三個方面的挑戰,因此,國際防止核擴散的主要任務實際上也表現在是否能成功地應對這些挑戰。回應這其中的發展和挑戰,目前,國際社會已經普遍認識到解決不擴散問題最有效持久的方法是通過和平和外交途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解決分歧。而企圖通過單方面施壓、制裁、甚至使用軍事手段和入侵的方式,往往事與愿違,使形勢走向反面。
防止核擴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只有依靠國際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各個領域同時采取有力措施,才能收到效果。這意味著需要采取多邊主義的途徑和綜合性的措施,要發揮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各個國際組織的作用。另外,從防止核擴散的方法上來說,疏堵并用,以疏為主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只有各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走合作的道路才是正確防止核擴散的策略。
同時,在廣大無核國家的努力下,已經建立起多個無核區,其范圍覆蓋了整個南半球,而且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這表明在這些地區已經為核不擴散從法理上提供了保障。在技術層面上,通過各國的共同努力,防止核武器擴散的防范和監測機制實際上也都有所加強,這也為防止核擴散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防止核擴散問題上,中國的態度是鮮明的,這就是:中國反對核擴散,自己也不以任何形式進行擴散。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這一立場更加鮮明,這是因為積極參與核不擴散體制已經成為中國構筑持久穩定的和平國際環境、促進世界和平與進步的總體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倡議新的安全觀,推動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和協調,通過多邊主義方式共同進行防擴散的努力,這些對于中國來說是目前最關鍵的問題也是所能選擇的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