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下賢集》(四部叢刊本)是沈亞之的一部游記體文集。此文集多記述作者所到之處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足可補充、訂正相關唐代史書的不足以及訛誤。
關鍵詞:沈亞之;《沈下賢集》;年譜
中圖分類號:121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04-02
沈亞之,字下賢,約為唐德宗至文宗時人,善撰傳奇,李賀稱之“吳興才人”。對其傳奇小說,近人研究頗多。如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全唐五代小說》腳;程毅中《唐代小說史》;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魯迅《唐宋傳奇集》等。對其生平亦有研究,如張全恭《唐文人沈亞之生平,張清華《沈亞之行年考》,二位先生的觀點多有商榷之處,詳見下文。
貞元十七年:
娶妾盧金蘭,二年后即貞元十九年攜金蘭回吳興。
卷十一《盧金蘭墓志》載:“年自十五歸于沈,居二年從沈東南浮水行吳越之間,…--從七年乃還都”,而卷七《與李給事薦士書》又載:“往者五年,亞之以進士人貢至京師”,文中載“往者五年”之日即是盧氏“從其七年乃還都”之時,即元和五年。由此推之,即貞元十七年娶盧氏。
元和二年:
李劍國先生云:“元和二年曾到隴西夏州,寫《夏平》。”
卷三《夏平》一文的確記載了元和元年朝廷平楊惠琳叛一事,但文中并沒有確切表明亞之在何年到過此地。若亞之在元和二年到夏州,則是貞元十九年從隴州家中攜金蘭回吳興的途中路過夏州,但此段距離走了四年,似乎不合情理。根據文中的記載,只能說此文作于元和元年以后。
元和三年:
張清華先生以卷四《李紳傳》記載元和二年李錡反叛之事,斷定亞之在元和三年曾游金陵。
雖然文中記敘為元和二年之事,但由此推出亞之在元和三年游金陵并寫此文,未免過于牽強。此文非廳壁記體裁,因此本文只能是作于元和二年十一月李鑄被斬之后,而不能推斷亞之在元和三年到過此地并寫此文。 元和四年: 春,在杭州,作《移佛記》(卷六)。 原文日:“元和四年三月五日,杭州報恩寺長老與其鄉閭父子,將徙故佛像歸復于其寺。佛至乃饔,長老使白其由于亞之而求詳錄焉。” 元和五年: 回長安,途中路過揚州。 卷九《送杜憓序》云:“初亞之提筆西人關,留舍鮑溶于揚州。”本卷《別權武序》(七年冬作)云:“往者五年,余自東來京師”,而卷七《與李給事薦士書》(十年春作)亦云:“往者五年,亞之以進士入貢至京師。”從這兩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亞之在元和五年到長安。
元和六年: 春,在長安,撰有《為人祭媵者文》(卷十二),題目下有小注云:“六年春作。”
夏,往鄜州求職,并過朔方。卷八《與潞鄜州書》題目下有小注云:“六年夏作。”
元和七年:
春,落第,遂東歸省親。
臨別,李賀、賈島為之送行。李賀《送沈亞之歌》(并序)云:“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于吳江。吾悲其行,無錢酒以勞。又感沈之勤請,乃歌一解以勞之。”賈島亦有《送沈秀才下第東歸》詩一首。
冬,入貢至京師。卷八《與京兆試官書》題目下有小注云:“七年冬作。”
本年,曾去過岐山縣,蓋在冬季入貢至京師之后到過此地。
卷九《別前岐山令鄒君序》(十年秋作)云:“昔者亞之西游過岐山,而令秩始謝,余將就給食,…一至今三年。與令遇,未嘗再會食客。”因此文作于元和十年,文中記載所發生的事情已三年,故知亞之在元和七年曾到岐山。
元和八年:
夏,作《與潞州盧留后書》(卷八),該文勸戒盧留后莫學信州剌史李位,要遠離方士。
本年,至臨涇城,撰《臨涇城碑》(卷十一)。
元和九年:
春,落第。
卷七《上壽州李大夫書》(十一年秋作)云:“如是凡三黜禮部,得黜輒歸。”從元和六年春至九年春,整三年,故此年春亞之又落第。
落第后,東游邯鄲,過朝邑,撰《復戒業寺記》(卷六)。
夏六月,到滑州,受節度使薛平的款待,宴會上表演柘枝舞,亞之當場作《柘枝舞賦》(卷一),冬季回長安,又撰《魏滑分河錄》(卷三),詳記此年黃河改道之事。
冬,回長安,作《魏滑分河錄》及《盧金蘭墓志》,二文標題下皆有小注日:“九年冬作。”
元和十年:
春,崔群下進士及第。
卷九《送同年任畹歸寧序》云:“十年,新及第進士將去都,乃大宴朝賢卿士。……生揖語亞之日:‘吾家世居蜀,嘗以進士得第,吾少能嗣其業,幸子之文得稱甚光,愿為我序還家之榮。’亞之辭謝不敏。”
三月,送杜憾出游江南,作《送杜憓序》。(卷九)
五月十九日,撰《異夢錄》。(卷四)
七月十二日,李匯薨,為之撰墓志。(卷十一)
李匯卒后。罷涇原記室,回長安,好友殷堯藩有詩贈之,已佚,僅有亞之回贈詩。
冬,客長安房叔豹家。(卷十一)
元和十一年:
春。至會稽。
卷九《送洪遜師序》有“十一年春,予東上會稽,還造江,有緇衣洪遜”云云。
夏,至嘉興。
卷十一《靈光寺僧靈祐塔銘》(十一年夏作)云“元和中,余游吳,弟子明辯來求銘焉。”
秋,攜全家到壽春。
卷七《上壽州李大夫書》(十一年秋作)云:“自二月至十一月,晨馳暮走,使仆馬不以恙。”
元和十二年:
夏六月,又西行岐隴之間。
卷十《西邊患對》云:“元和十有二年夏六月,亞之西出咸陽,行岐隴之間,采其風,得西土亡降故老,謂余言邊之所以為患可痛之狀。”
元和十三年:
撰傳奇《湘中怨》。
卷二《湘中怨解》云:“元和十三年,余聞之于朋中,因悉補其詞,題之日湘中怨,蓋欲使南昭嗣煙中之志,為偶倡也。”
夏,至淮南。
卷五《淮南都梁山倉記》云:“十三年夏,泗水大災,……時余過泗上”。
秋,至大梁,為韓弘出征討伐李師道作序。(卷九)
元和十四年:
正月,為其從嬸即沈稱師之妻、李匯之女作墓志。
卷十一《沈參軍故室李氏墓志》云:“元和十四年正月六日,具葬城南,次于沈氏之隴,作銘。”
本年曾到濟北,路過滑州,作《旌故平盧軍節士》。
過濟北之后,或去過沂州。
卷二有《雜記》一篇,詳述沂州的地理、風土及淫祀等。
七月十七日,為柳潭之子柳晟作行狀。
長慶元年:
七月之前,蓋在長安,有序送田弘正二子回鎮州探親。
四月,至華州。
卷五《華州新葺設廳記》云:“長慶元年四月甲子,吳興沈亞之{印公之跡,因請張文其下,紀其功焉。”
八月,至櫟陽。
卷六《櫟陽縣丞小廳記》云:“其就在長慶元年八月甲子也。”
十月,蓋在長安,目證唐與吐蕃會盟。
十一月二十六日,與諸友共祭同年胡氏。
卷十二《祭胡同年文》云:“維長慶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同年韓復、張正謨、龐嚴、沈亞之,饌庶羞清酌之奠,祭于故安定胡君之靈。”
十二月,或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
本集卷十有亞之《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二道。
本年,為太平令李寰作墓志。至周至,其從祖時任周至縣丞。
卷十一《故太平令李寰墓志》云:“長慶元年,…-·命其族亞之為銘,以志其壙。”卷五《周至縣丞廳記》云:“今丞也,余從祖居之。……長慶初,余思相如進諫之風,南歷長揚,至于射熊五柞,訪其遺跡。”
長慶二年:
本年,再至隴州,作《隴州刺史廳記》。至解縣,縣令亦其從祖。過解縣,到河中府。
卷六《解縣令廳記》云:“今令者,余之從祖也。……長慶二年,余客其地,因受命而著記云。”卷五《河中府參軍廳記》云:“長慶二年,余客蒲河中城。”
長慶三年:
正月,應京兆尹之請,作祈雨文。(卷十二)
七月,韓弘葬之前,應韓愈之請為韓弘作祭文。
卷十二有《為韓尹祭韓令公文》,詳述韓弘一生之豐功偉績。
冬,送韓愈侄孫韓湘赴江西幕府任職。(卷九)
本年底,為郭铦作墓志,郭铦為子儀之孫,郭暖之子。
本年,蓋至東渭橋,并作一廳壁記。
卷六《東渭橋給納使新廳記》云:“長慶中得儒臣杜生。以行御史主之,……居再歲,加為外郎。”長慶共四年,長慶中蓋為長慶二年,“居再歲”當為長慶三年,故暫定本年亞之作此文。
長慶四年:
本年,做福建都團練副使,并在五月十七日為河南府李少尹作祭文。
卷十二《祭河南府李少尹文》云:“維長慶四年五月十七日,福建等州都團練副使沈亞之,謹遣郡吏李權奉酒肴之奠,敬祀于故河南少尹李公之尊靈。”
寶歷元年:
仍任福建團練副使。
大和元年:
作《秦夢記》(卷二),乃傳奇名篇,以民間弄玉和蕭史的故事附會于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云:“劉克莊《后村詩話》詆其名檢掃地”。
大和三年:
四月,為柏耆宣慰判官。五月,因同柏耆宣慰德州而被貶為南康尉,張祜、殷堯藩有詩相送。
大和五年:
蓋任郢州掾,上任之前,徐凝有詩送之。
《送沈亞之赴郢掾》云:“千萬乘驄沈司戶,不須惆悵郢中游。幾年白雪無人唱,今日唯君上雪樓。”
五月十九日,蓋已赴任。
卷六《謫椽江齋記》云:“謫椽沈亞之,廨居負江,方葦為墻,止于堤防之下。……時大和五年五月十九日也。”
秋,得病,按當地風俗習慣,撰文祈求槓木神的保佑。
卷二《祝槓木神文》云:“謫掾秋病,偃于漢之陽,恍而夢鬼,……及寤怪嘆,以告筆吏扃,…··亞之日:‘何以去斯患也?’吏日:‘扃聞之,碽木之神,其司郢之陰,可以酬而訴也。”
十月十五日,郢州明真齋修成,應齋主之請,亞之為之作詞。 本年,有書信一封,寫給九江郡守鄭氏,詳述柏耆殺李同捷一事,為自己兩年前的被貶作辯護。 大和五年之后,不見亞之的活動記載,故疑亞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