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鶴琴于上世紀40年代初期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體系,“活教育”的理論體系包括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等。活教育理論和方法對于我們今天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詳細論述了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客及以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為導向對現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活教育;目的論;方法論;課程論;《思想道德侈養與法律基礎》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258-03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中國學前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幼教之父”、“中國的福祿貝爾”。陳鶴琴先生的“整體教育觀、生活教育觀、活教育觀”等原則是值得我們去認真研究與借鑒的。他于20世紀40年代初期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這是由我國學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統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體系。以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為指導,探索并改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活教育是“五四”以后在中國出現的一種教育改革理論。它揭示了很多的教育、教學上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創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該理論由三部分構成: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
(一)活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目的是任何教育理論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是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針對傳統教育只注重灌輸零星知識技能的弊病,活教育提出:“今后的教育不僅僅是教育無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還要教會不會做人的人會做人”。1948年,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上發表《活教育的目的論》。提出做“愛國家、愛人類、愛真理的現代世界人”。
陳鶴琴先生把教育目的劃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做人”是“活教育”最為一般意義的目的。陳鶴琴認為,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的社會性。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際關系,實現人自我生存和發展進而實現自身人生價值便是一個做人的問題。所以活教育提倡學習如何做人,如何追求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為此,他提出了做人的三個基本要求:“第一,他必須愛人,不論國界、種族、階級和宗教的關系;第二,他確是最愛真理,不為富貴所淫l第三、他有人類崇高的精神,天下一家的觀念。”然而,人畢竟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物,他始終生活在特定的階級、歷史環境之中。因而,陳鶴琴提出了“做中國人”的第二層次:“做中國人”就是要培養每—個國民,使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品質。他說:“今天我們生活在中國,是—個中國人。做—個中國人與做—個別的國家的人不同。”陳鶴琴最后把教育目的歸結到“做現代中國人”上。“活教育”的目的論從普遍而抽象的人類情感和認識理性出發,逐層賦予民族意識、國家觀念、時代精神和現實需要等涵義,使教育目的逐步具體化。
(二)活教育的課程論
針對傳統教育過分迷信課堂書本知識的缺點,陳鶴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課程論。陳鶴琴認為,傳統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節一節課地講。學生只是一節課一節課地學。這樣的讀書只能造就“書呆子”。鑒于傳統教育的嚴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尋找“活教材”。陳鶴琴所謂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的書。陳鶴琴明確地指出:“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的、死的,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我們活的書,直接的書。”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去學習。但是,應該看到,陳鶴琴并沒有否定書本在教學中的地位。他指出:“并不是因為讀書本才變成書呆子的。而是因為他們只曉得一味讀書,而不去和真正的書——大自然、大社會接觸,才變成書呆子的。”因此,“活教育”的課程論并不摒棄書本,只是強調“做”歷來為教育所忽視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會,而書本知識則應是現實世界的寫照。
(三)活教育的方法論
活教育主張采用誘導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積極鼓勵的管理方法。陳鶴琴指出,活教育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他認為“做”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論的出發點,他主張學習美國杜威“寓學于做”的經驗,把“做”作為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在他看來,學校的各種教學中。都不應該直接把各種結果告訴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實驗和思考,去求結果。所以,陳鶴琴在強調做的同時。還強調思維的作用。他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讓兒童由學習中的被動接受者變為“自己活動”、“自己思想”的主動創造者。
二、活教育思想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啟示
1.“活教育”思想之目的論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目的一致性
“做中國人”體現了教育目的民族性,而陳鶴琴進一步提出“做現代中國人”則使“活教育”目的進而體現時代精神,因此更為具體。陳鶴琴提出“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活教育的目的論的同時還強調:“這是中國教育的唯一特點,不茍同于其他各國的教育目的。”可見,他在尋求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教育之路的理想上是旗幟鮮明的。他以豐富的閱歷和對歷史的痛定思痛告誡人們: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不顧自身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現實的社會基礎,盲目模仿外國的教育制度是不會有實際效果的。陳鶴琴指出,教育根本在于服務于現代社會,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人才,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而特色則是寓于民族傳統和現代精神的統一之中。這點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目的是不謀而合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總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開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落實,直接體現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直接承擔著杜會主義文化建設、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教育任務,也是實現高職德育目標重要的必修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發揮著基礎性的“育人”作用,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以及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其它任何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首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大學生樹立理想和堅定信念提供了理論基礎。理想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前進的動力。正確的理想信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源于科學理論的武裝,來源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人生價值的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
其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大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思想源泉。牢固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做一名中國人是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地為祖國、為人民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可以在大學生中深入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倡導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大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提供精神支撐。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自覺的法律意識是—個人成才的思想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通過傳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闡述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和行為準則,啟迪大學生認識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幫助大學生提升精神境界,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和國家的法律法規。
再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全面發展需要具備科學素質,健康成長需要掌握思想方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引導大學生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既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又增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既發展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又發展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做到知行統一,德才并進。
最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有利于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職業道德教育應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育為主線,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質‘適應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職業選擇、職業理想、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原則與規范的理論教育,使學生從思想上進一步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和合作態度。確立主人翁的社會意識和敬業、樂業、勤業、創業精神,明確職業道德的一般原則與規范,為職業道德的實踐提供前提條件。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完善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建設能力、創造能力、服務精神、合作態度等方面都體現了陳鶴琴先生的“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教育目的。
陳鶴琴指出,教育就是生活。《恩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育同樣是潛移默化的。所以,我們的教育道路應該是:1)在指導思想上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堅持適合中國國情、國力。2)在教育方針上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在服務宗旨上,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局,主動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堅持面向大眾,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2.“活教育”思想之課程論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化
“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師”,突破了以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框框,對于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課堂和書本以外的知識,建立開放式的教學體系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對教師延伸課堂教學、加強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支持。他把學生從狹隘的課堂引向廣闊的生活大舞臺,引向充滿樂趣的大自然和大社會。這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教學有重要意義。
在過去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重視課堂講授的藝術性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等方面達成了共識,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在堅持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結合、課堂講授與第二課堂結合,落實教學的實踐環節等方面卻很薄弱。因此,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匭。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可能的條件下應該走出教室,走向課外。不僅體現為加強實踐環節教學,也體現為考核方式多元化。
現代社會生活的各種觀念時時刻刻沖擊著大學校園。引發著諸多的思想碰撞;同時,大學校園也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和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校園應當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實踐的主要場所,校內實踐應當作為“基礎”課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校內實踐教學活動要從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結合大學生生活實際,指導學生進行校內調查研究,使他們在實踐中感悟生活,鍛煉成長。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教學,比較切實可行的方式有:模擬法庭、專業知識競賽、專題講座、讀書心得等。針對新教材第八章各項具體的法律,如:民事法、刑事法、經濟法、行政法等可以分別展開模擬法庭、專業知識競賽等。我們還可以擬定一系列調查研究的題目,如大學生消費觀念、人際關系交往、入黨動機、對時事政治的關注程度、擇業心態、戀愛觀、課余時間安排、家庭美德、見義勇為、法制觀念等。這種實踐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生活,能夠讓學生從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中走出來,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此外,這種實踐活動的操作因為處于校園之內,所需費用也較為低廉,實施起來比較便利,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對理論問題的認知度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知行不一的問題。
最后的成績評定也可以參考包括學生的實踐報告、調研報告、觀后感、法庭旁聽心得等,根據學生的材料整理效度來進行評價。
3.活教育”思想之方法論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多元化
在活教育方法論方面,陳鶴琴提出“做中教,傲中學,做中求進步”的基本原則,“做”是活教育方法論的出發點,他明顯地由杜威“做中學”和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發展而來的。在活教育方法論體系中,注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強調“做”以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自覺的心理狀態是最佳狀態,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對技能、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熟練深刻程度。“做”是身心的積極參與。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去做、去思考、去發現,是激發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手段。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必須注意科學性、理論性、思想性、應用性和時代性相結合;注意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教學針對性和實際性相結合;注意思想教育客觀規律與思想品德發展形成規律相結合;注意課堂講授與課外生動活潑的自我教育活動相結合。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促進教學相長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教學過程起到引導作用的教師應加強教學方法多元化,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在傳統講授式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討論教學、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榜樣教學、情景教學等。針對新的教材的重點,可以進行以下內容為主題的演講、討論等,如:如何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如何規劃大學生活;提高大學生活質量:理想的重要作用;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效國之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等等內容。此外,還可以體現在案例教學:教師在進行課堂理論教學中將一些社會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和學生一起運用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新的關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方面的熱點、難點和焦點等問題。如:大學生怎樣實現自身價值;作為一個未來職業人,在職業規劃和職業道德上對自己有什么要求;等等。
“活教育”理論的許多原則和方法在不同條件和程度上符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客觀規律,從不同角度啟迪著我們今天的教育實踐。它在向傳統教育挑戰中所提倡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興趣,發展學生創造性,這無疑符合了現代素質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