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于《手稿》,從共產主義的發生學根源入手,分析此時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理論前提、經濟論據和現實基礎,明確了共產主義通過對現實狀況的積極揚棄,實現人本質的復歸,是理想與現實的具體統一,最終指向人性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手稿》;共產主義
中圖分類號:A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47-02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基于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提出共產主義思想。然而,共產主義的完滿性注定了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偉大歷史任務的艱巨性,也由此產生了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質疑。其實,所有對共產主義的懷疑都來源于對它的不正確理解。為此,本文以《手稿》,即馬克思首次論述共產主義思想的經典著作為藍本,再次窺探其中的共產主義思想。
一、共產主義的發生學根源
(一)馬克思共產主義的理論前提
當時歐洲流行著一些對共產主義的不正確理解,馬克思對這些共產主義形式進行了批判,其中重點批判了粗陋的、平均的共產主義,指出它們的錯誤在于僅僅是轉變私有財產的實現形式,將私有財產普遍化,以及無視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帶來的社會進步。馬克思指出,“粗陋的共產主義不過是這種忌妒心和這種從想像的最低限度出發的平均主義的完成。它具有一個特定的、有限制的尺度。對整個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貧窮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的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簡單狀態的倒退,恰恰證明私有財產的這種揚棄決不是真正的占有”。
此外,馬克思還批評了這樣一種共產主義,這種共產主義“還具有政治性質,是民主的或專制的;是廢除國家的。但同時是還未完成的,總還是處于私有財產即人的異化的影響下。這兩種形式的共產主義都已經認識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還原或復歸,是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但是,因為它還沒有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本質,也還不了解需要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還受私有財產的束縛和感染。它雖然已經理解私有財產這一概念,但是還不了解它的本質”。馬克思認為,這種力圖從政治角度通過廢除國家來揚棄私有財產的觀點,是基于對私有財產的膚淺理解,不懂得私有財產的真正本質,無法真正做到揚棄私有財產,更無法實現共產主義。這些批判使馬克思由平均主義的私有財產普遍化上升到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由揚棄貧困落后狀態上升到對人的本質的占有,從而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準備了理論前提。
(二)馬克思共產主義的經濟論據
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為馬克思共產主義提供了經濟論據。私有制是產生不平等和剝削現象的經濟根源,私有財產是對他人勞動的剝削和占有。人們只有通過揚棄私有制和私有財產,才能解放人及人的感覺和器官。正如馬克思所說,“因此,對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但這種揚棄之所以是這種解放,正是因為這些感覺和特性無論在主體上還是在客體上都成為人的。眼睛成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對象成為社會的、人的,由人并為了人創造出來的對象一樣。因此,感覺在自己的實踐中直接成為理論家。
同時,馬克思強調要在真正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本質的基礎上,在肯定資本主義一切先進成果的基礎上,對私有財產進行積極的揚棄,而不是簡單的全盤否定。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決不是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的消逝、舍棄和喪失,即決不是人的采取對象形式的本質力量的消逝、舍棄和喪失,決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發達的簡單狀態去的貧困。恰恰相反,它們倒是人的本質的或作為某種現實東西的人的本質的現實的生產,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
(三)馬克思共產主義的現實基礎
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和對異化的揚棄是內在統一的,勞動異化是伴隨著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的產生而產生的,也將伴隨著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的消亡而走向消亡。馬克思認為:“這種物質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財產,是異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質的、感性的表現”。馬克思將共產主義看作是對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運動,是針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異化狀態而采取的現實的革命運動,其目的是要使人真正成為人,使人向自由自覺的本質復歸,并在現實中使其自由自覺的活動本質得到展現。共產主義是使人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狀態下得到解放,使人的真正本質得以生成的現實運動。而且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的人的本質的復歸和生成過程看做是人類歷史的本質所在,所以,當共產主義成為關于人的本質的復歸和生成過程時,它就是對人類“歷史之謎的解答”。
二、共產主義的歷史定位
(一)共產主義是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
對私有財產和自我異化的揚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使人性得到解放和實現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也就是,回歸人性本真的自然狀態,即共產主義的實現。在《手稿》中馬克思論述到,“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
《手稿》中的馬克思對人的本質有著特定的界定。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曾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印。在《提綱》中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界定為“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手稿》中的馬克思則強調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他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由此我們得出,《手稿》中共產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在《手稿》中馬克思將共產主義著眼于人本質的復歸,進而又將人的本質定位在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上,所以,共產主義是現實生活中人的實踐活動。
(二)共產主義是現實的實踐運動
作為揚棄私有財產和異化的共產主義,并不是與私有財產和異化處于抽象的對立之中,而是以原有的現實狀況為基礎,對私有財產和異化等現實社會中的不合理狀況展開的一種批判與重建。而這種批判和重建并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展開的現實的實踐運動。馬克思強調指出,“而共產主義的博愛則徑直是現實的和直接追求實效的”。
人性的復歸作為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它的實現途徑是揚棄私有制和私有財產,揚棄異化。這就是說通過對私有制、私有財產和異化的揚棄,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因此,馬克思說:“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而這條道路就是現實的實踐運動。
(三)共產主義是理想與現實的具體的統一
申明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產主義是現實的實踐運動,并不是否定這種共產主義的理想性。因為,與現實相對應的只能是理想,對現實狀況的批判與重建的內在根據也是“理想”,唯有理想的存在,才能對現實進行反思、否定、批判和超越。因此,唯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存在,才能使人們通過自身的現實實踐,不斷批判和超越現實中的不合理狀況,在這種批判和超越的現實中,不斷地揚棄異化,回歸人、的本質;揚棄人與人的對抗形式,實現人類的和諧。只不過,’這種理想并不是僅僅停留在理想狀態本身的空想,而是不斷地轉化為“現實運動”的理想。正是馬克思的這種共產主義學說實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具體的統一。
(四)共產主義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指向
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產主義,通過對私有財產和異化的揚棄,實現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而人本質的全面復歸,不僅需要通過對私有財產和異化的揚棄得以實現,也取決于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實現程度,即人本質的外化和現實化的實現程度。其實,對私有財產和異化的積極揚棄、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也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就是說,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在揭示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由此也向人們預示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取向。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各種能力的充分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人的個性的高度完善,即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對自己的本質的全面占有,尤其是人的獨立個性和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而資本主義私有制則導致了人的異化勞動和片面發。展,因此,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借助人類社會最高級的存在形式——共產主義,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此外,在《手稿》中的共產主義理論還包括很多的豐富思想。比如,共產主義是人與環境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環節,共產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形式和有效原則,等等。然而《手稿》中的共產主義理論,正如《手稿》本身,雖然包含了大量的寶貴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卻存在著不成熟之處。這恰恰符合馬克思的觀點,任何理論都應著時代的需要而產生,同時也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