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該從思維方式的維度出發來理解和闡釋內容與形式的相互作用、共同發展,而不能將外在的、相對孤立的“結構”引入統一的“內客一形式”中。而對思維方式概念三維度兩層面的理解,是把握以上問題的關鍵:尤其應注重于強調其哲學思維方式層面的理解,從實踐出發,建立起實踐思維方式的思維框架;從而立足于實踐思維方式來建立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構形。
關鍵詞:內容;形式;實踐思維方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B8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62-02
在古希臘本質主義思維方式下形成的哲學思維,具有其主客二分的內容與形式相互割裂的形而上學性。而對于實踐中的具體“此在”而言,只有在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才能得到和諧生存,才能進行合理的思想與反思。那么,身處“生活世界”之中的我們應該如何恰當的思考內容與形式辯證統一的發展呢?在高揚哲學教科書改革的現今又應該如何與時俱進的教授內容與形式的哲學內容呢?這即是本文所欲思考的問題。
一、反對“內容一結構一形式”
內容與形式這對范疇之間的作用與發展是如何得以進行的呢?有觀點認為,是以結構作為中介來實現的。這種觀點認為“應當把結構從形式中獨立出來”,使其“成為獨立的中介環節”,使“內容一結構一形式”構成“鼎立統一”。從而,“內容決定形式是內容通過結構來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內容是形式通過結構去反作用內容”
這種觀點雖有其獨到的見解,但卻是建立在對結構、結構主義的不恰當理解上的。在《結構主義》中,皮亞杰曾強調指出結構是一個構造過程,再三否定了結構是一個自然實體的假設,否定了“涌現論的整體性圖式”。他強調的是“運算結構主義的立場”,把結構是作為“一個若干‘轉換’的體系,而不是某個靜止的‘形式”’來看待的。這樣理解的結構是主體能動的建構起來的,而不是先驗存在的一具骨架。皮亞杰強調的是結構的發生性以及主體的活動生成性。所以內容——形式的轉化生成顯然不可能是某種外在僵化的結構可以實現的。
二、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
究竟內容與形式的作用發展是如何得以實現的呢?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是主體能動性的功能體現,具體而言也即主體思維方式的能動作用結果,“內容——形式”中的“思維方式”體現的就是主體的能動創生性,也即現實個人實踐的具體性。
對“思維方式”這一概念可以從三個維度加以理解。首先,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理解,思維方式就是某種思維的定型化的操作樣式;其次,可以從認識論角度來思考,把思維方式作為一種精神性的認識工具來理解,它屬于概念、范疇在思維中運行的程序和聯系結合方式;最后,將其作為哲學思維方式來理解,它是哲學家思考、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根本觀點和最高方法原則。
以上蘭個維度對思維方式的理解又可以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在常規的認識層面的理解,將思維方式理解一種主體反映客體的邏輯框架,一種觀察解決總的定式和方法。而更深入的思考表明,應該從人之存在所獨具的實踐性層面來理解這一概念,即是上升到哲學思維方式來理解它:在馬克思實踐哲學看來,“哲學思維方式是以理論形式表達的人的生存狀態與生存方式。對這一層面理解下思維方式的實踐品質挖掘,得出的就是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以實踐活動為理論根本出發點,把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納入到實踐活動的意義中加以理解分析,從而更加合理的解答了人、世界和人與世界關系等問題。在實踐思維方式中,終極性和永恒性被實踐的具體性和歷史性所取消,人們更加注重于實踐活動以及在其中達到對世界和人自身的理解和把握。
實踐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馬克思哲學理論創新觀點,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高清海等學者建立起來的。同“實踐唯物主義”一樣,實踐思維方式也是以實踐-為核心范疇來創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理論蘊涵。但與前者所具有的本體論思維模式不同,實踐思維方式理解下的“‘實踐’既不是一種‘實體’范疇,也不是客體意義上的‘關系’范疇,而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解釋原則。這種解釋原則,就是從人的內在矛盾以及由此構成的人與世界之間的內在矛盾出發,去理解和解釋全部哲學問題”。
簡言之,實踐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就是以人之為人的實踐本性及其活動模式為理論框架,據此建立、思考、認識和解決人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的根本觀點和最高方法原則。考察馬克思哲學之前的實踐范疇,可以發現它是沿著兩條路線前進的:即是突出經驗與突出理性的兩種演化發展:前者突出實踐的科學性,后者強調理性人的主體創造性。而這兩種不同的實踐理解,反映在思想承繼上就相應于哲學史中的經驗論與唯理論。馬克思對這兩種緊密聯系的實踐概念及其理論生發作了繼承和揚棄,他對實踐活動的理解,就不僅僅局限于其感性、現實的物質活動層面,也十分注重于就實踐理性的、觀念的、思維能動性質的意義層面進行讀解詮釋。也即是說,“馬克思進一步把人的活動(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提煉、概括、升華為人的哲學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的實踐”,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依此得以建立。
三、“內容——形式”與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與內容、形式的關系,作用應該在內容與形式的運動發展中來觀察與思考,并且這種運動是以內容與形式緊密結合為—個統的原則來進行的。具體地說,思維方式在“內容——形式”轉化發展的三個階段產生作用:發展的始、中、終。在這三個階段里,三個維度上的思維方式都具有影響地位,但在各個具體階段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在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第三個維度上的作用。首先,對內容的裁剪與調整、對形式的籌劃與組織以及最后使“內容——形式”初步達到協調配合是思維方式應對的主要任務。其次,在“內容——形式”的中間發展階段,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第一、二個維度發揮作用。這時如何使“內容——形式”的統一更加合理有效就成了主要問題,而思維方式的第三維度也需要積極地探尋如何使“內容——形式”更加匹配的發展方向。最后,在“內容一形式”的結構統一體已基本成熟的相對平靜階段,思維方式又主要在第三個維度上活動,為更高層次的“內容一形式”統一開拓出新的空間局面。這就是思維方式在“內容一形式”轉化過程中的積極的能動性力量,也即是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力量的表達。
以上對“內容——形式”與思維方式關系的分析是從思維方式三維度理解出發來進行的,這一分析更多側重于技術上的把握。如果可以把它稱為微觀分析的話,則可以把從思維方式兩層面理解所進行的把握稱為宏觀分析:簡單地說,從思維方式的認知框架意義上來理解思維方式對于“內容——形式”的影響作用僅僅是一般操作上的理解;而從思維方式的存在論意義出發來強調其對“內容——形式”的實踐推力才是更為本質與關鍵的,即是說,應該從實踐思維方式出發來建立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構形。
由于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發展不是孤立外在的,其出發點、立足點及以上的都是屬人的,并且兩者的結合是基于人的現實活動才能進行,所以從實踐出發來理解這兩者的關系才是唯一合理的。由以上有關論述出發,我們可以認為,在現實活動中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構成也需要重視理性實踐的巨大功能。從實踐思維方式出發認識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發展,就是要強調這兩者與人的存在結合在一起共同進步的,要從總體性的實踐高度出發來思考這三者的和諧發展,不能片面強調其中某一方面的力量而忽視其他方面。教學范例在對具體事物內容與形式的分析思考中,引入“思維方式”概念會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發。在教學活動中,我曾運用這一思路分析過一些事例,其中一個例子是對計算機科學中c++語言對c語言變革的分析。
計算機程序設計中的c++語言是c語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故兩者在語法形式上有著許多共同點。但兩者之間又有著兩方面巨大的差異:第一是c++語言中存在類,故其在數據結構與運算方法等方面具有封裝性、繼承性、多義性三大特點,這是兩者在形式上的不同;第二是在程序設計中思維方式上的本質區別,即c語言采用的是結構化程序設計,是以過程為中心的,而c++語言采用的是面向對象程序設計(OOP)方式,是以對象性思維方式進行程序設計的。進一步說,實際上c++語言在這兩方面的差異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類的形式只有在00P設計方式下才有其用武之地,而00P的設計思維方式要求運用類的形式來實現。故而雖然c語言也可以運用00P方式進行程序設計,但由于其缺少相應的形式支持而無法有效的運用。
結論
內容——形式的統一發展只有在思維方式的動力因素調控下才能和諧有序地進行。但更深層、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馬克思前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由于忽視了“實踐”在歷史進程中的關鍵地位。從而僅僅關注于外在的人類生活的抽象思維,沒有從“人的感性活動”、從“實踐去理解”人及其屬人世界的活動關系。馬克思哲學對舊哲學的超越就在于從“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出發來看待一切。從此,思考的馬克思哲學,我們認為它的思維方式就是從實踐出發建立起來的,即是所謂的實踐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