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大眾文化一詞并不新。但學界似乎更熟稔這一文化形態(tài)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卻“選擇性遺忘”了大眾文化的正面社會價值。其實不然,大眾文化不但有令學者醉心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同樣有著不凡的借鑒意義,將從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社會價值、創(chuàng)新需要和創(chuàng)新條件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大眾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226-02
眾文化是在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產生的、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和主體的、通過現(xiàn)代傳媒傳播的、按照市場規(guī)律批量生產的、集中滿足民眾感性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tài)。國內不少學者對大眾文化都持消極態(tài)度,就連法蘭克福學派著名哲學家馬爾庫塞也認為:在技術理性占主體的社會中,完全商業(yè)化的文化產品滿足的是人們虛假的需要,并使社會逐漸失去了批判向度,成為單面人。在大眾文化高度發(fā)達的當前社會中,這并非危言聳聽,但作為高等教育者又該應該如何冷靜地審視大眾文化的社會價值,審視這種文化形態(tài)與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關系?
一、大眾文化——需要重新審視的文化力量
(--)大眾文化升華了大學生對自我現(xiàn)代性的體察與文化建構 作為一種時尚文化,大眾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代性與文化建構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其影響可視的、持久的、積極的。建立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上的大眾文化在理念上倡導民主、平等、自由的價值觀念,,以其對權威的審視、個性的張揚。對物質、情感、快樂的肯定和滿足釋放了大學生的鮮活思想,并匯入了時代氣息和個性元素,使他們對自身的現(xiàn)代性有了深刻的認知,也開始主動建構自我的文化價值體系,這是在精英文化時代難以全范圍、深入實現(xiàn)的進步,也是大眾文化的發(fā)力之功。
(二)大眾文化促動高校思政教育的民主化和多元化
大眾文化全員性、多元性兼收并蓄的思想宗旨影響著高校思政教育從教師、學生到校園文化的所有參與因素,逐步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民主化和多元化趨勢。大眾文化的全員性使大學生成為享有文化權利、自主進行文化選擇、自由參與文化活動和實施文化消費的文化主體,是自由、民主、平等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實現(xiàn),調動了大學生和教師互動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個體感受到應有的平等地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空前高漲。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文化實際上正在改變著中國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開辟了思政教育寬松和諧的文化空間,使大學生真正成為自主性的文化主體
(三)大眾文化展示出高校思政教育的親民品質
一般認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形而上、難見其形骸的抽象工作,更有甚者簡單理解為管理和被管理的工作本質,這都不能展現(xiàn)高校思政工作應有的親民品質,而大眾文化則對其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大眾文化具有龐大的規(guī)模和廣博的傳播途徑,廣泛地傳播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對他們以及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大學生從神圣的社會理想中解放出來,使每個個體得以回歸到真實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所以,大眾文化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載體之一,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和可接受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廣泛實現(xiàn)。大眾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以及形象、生動、直觀等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大眾文化當中,會使思想想政治教育更生動活潑,易為人們所接受,實現(xiàn)思政教育潛移默化的熏染作用,大大拉近了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距離,彰顯出高校思政教育的親民品質。
二、大眾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需要
(一)從大學生自身心理需求分析
1.大學生文化歸屬感的滿足需要大眾文化的肥沃土壤。文化歸屬感就是希望與社會、群體、他人保持文化取向的一致性,以便獲得群體性支持的愿望。通過消費大眾文化產品參與大眾文化活動,大學生自發(fā)地形成以“文化指向”為紐帶的文化伙伴群體和精神互助群體,感受到自己與時代同步,與群體和諧,并由此獲得安全感、歸宿感和幸福感。
2.大學生保持獨立個性需要大眾文化。新時代的大學生一方面希望被一個群體接納支持,另一方面又希望通過鮮明的個性把自己與他人區(qū)別開,他們對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流派十分關注,但在性格、思維和心理承受能力上不夠成熟,而大眾文化的求新求異、解構規(guī)范等特點正切合了大學生保持獨立個性的心理與情感需求。
3.大學生文化選擇權利的實現(xiàn)需要大眾文化。文化選擇不僅是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他們權利的真實訴求。事實上,流行的文化不一定都是高尚的文化,大眾文化之所以受到大學生的廣泛青睞,是因為它既包括高雅的文化內容,又有通俗的文化內容,實現(xiàn)了雅俗共賞的目標,其受歡迎范圍早已超越了單一的大學生群體。誠然,在文化選擇的過程中。大學生可能因為置身于市場經(jīng)濟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環(huán)境中,缺乏過硬的文化選擇標準和分辨能力而出現(xiàn)世俗化、功利化的傾向,但這也不能成為否決大學生文化選擇權利的充分理由。要改觀大學生文化選擇的偏差,恰恰需要高校思政工作的介入,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文化選擇標準,加強文化審美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鑒賞能力,在文化選擇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覺意識,而不是因噎廢食,否決大學生文化選擇的權利訴求。
(二)從高校思政教育自身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為工作對象,是引導大學生在思想意識上建立基本的秩序,形成個體精神與國家核心價值觀念的內外統(tǒng)一,它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轉變他們的思想、統(tǒng)一他們的思想為工作目標,其根本特征是其意識形態(tài)性,就是要通過思政教育實現(xiàn)大學生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組織利益要求,并最終實現(xiàn)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在這個頗具時代性,動態(tài)、多元化的過程中,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施的主體,不可能獨身于社會現(xiàn)實之外,無視大眾文化的蓬勃興盛,甚至視其為洪水猛獸,恰恰相反,應該是巧妙的把握大眾文化的潮流。服務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構。然而,就我國高校思政教育體系自身而言,確實存在長期忽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內涵,過多強調政治意識的現(xiàn)象。削弱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應有的人文關懷價值,使得大學生思政教育無法對大學生動態(tài)的思想實際做出快速地、準確地反映,也無法對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疑點、難點問題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無法為大學生豐富的、多樣化的文化發(fā)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事實說明,當前大眾文化的興起,并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障礙,而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高思政教育成效的實際需要。
三、大眾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的文化沃土
大眾文化以其新的文化內容,新穎的文化生產傳播形式,與時俱進的文化理念震撼了當前社會,盡管也受到質疑、批評、排斥,但其浩浩發(fā)展之勢終究不可逆轉。這種趨勢給我們帶來的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新借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必不可少的理念源泉和文化沃土,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著潛研究和深入發(fā)掘。
(一)大眾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主體意識。大眾文化所追尋是大眾最真實、最質樸的情感訴求,得到公眾的支持和認同。大學生不但是大眾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大眾文化制作參與者,大學生主體意識空前高漲,于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現(xiàn)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種主體。適應了現(xiàn)代高校思政教育與時俱進需要,有利于發(fā)揮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開拓精神,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范圍,為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提供了文化土壤。
(二)大眾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本主義意識。從高校思政教育領域來說,大眾文化為大學生交流提供了平等、快捷、高效的渠道,也為人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條有益的途徑,大學生通過對大眾文化的參與和解讀,表達了個人的見解和觀點,展示個人的存在和意義,使高校思政教育從理念、體制、文化等諸多層面都洋溢著人本主義的濃郁氣息,也開啟了思政教育的人本主義時代。
(三)大眾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現(xiàn)代意識。作為一種流行文化一大眾文化以大眾傳播媒介(機械媒介和電子、網(wǎng)絡媒介)為手段,為大眾提供了一種親近文化的新路徑,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xiàn)代化手段,大學生可以隨意隨時獲取暢銷書、流行音樂、娛樂影視、時尚報刊雜志、廣告、電腦游戲和網(wǎng)絡文化等,并從中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藝術形態(tài)。然而通過這些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傳播的大眾文化,也把大量的現(xiàn)代信息傳遞給了大學生,進一步地拓展了他們獲取信息的通道。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嶄新網(wǎng)絡世界,在虛擬空間里,大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無限擴大,構造能力不斷增強,也為大學生和思政教育中的教師雙向主體提供了自由平臺,他們可以自由思想、自由交流,可以隨時變更自己的網(wǎng)絡身份。對信息進行反饋、評判、選擇、編輯,徹底改變了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大學生接觸網(wǎng)絡等大眾文化的過程中,由于這些現(xiàn)代技術手段本身就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產物,因而其傳播的大眾文化無可置疑地滲透進了現(xiàn)代理念,這就大大推動了大學生和高校思政教育教師雙主體的現(xiàn)代意識的培育和樹立,促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