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過去的體育“差生”被人們改稱為體育“潛能生”。“潛能生”是指在生理和心理上相對落后的學生,不包括那些具有先天性生理疾病或運動不當而造成運動損傷的同學。此文分別通過常規教學評價與合作學習及其成績評定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對比分析兩種方法運用后“潛能生”體育成績的變化,進一步探究合作學習及其成績評定對“潛能生”學習態度的影響。
關鍵詞:合作學習;成績評定;“潛能生”;學習態度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201-02
過去的“差生”被人們改稱為“潛能生”。本文所討論的體育“潛能生”是指在生理和心理上相對落后的學生,不包括那些具有先天性生理疾病或運動不當而造成運動損傷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些“潛能生”中的部分同學對體育課內容不感興趣、行為懶散、時常借故請假,即使出勤,也總喜歡做觀眾,或三三兩兩湊在一起拉呱,好像自己是課堂的局外人—樣,最終導致考試成績不及格或勉強及格。此現象幾乎每個班都有,而且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體育課任務的完成。針對上述現象,實驗組進行了為期二年的合作學習教學實踐,并在合作學習及其成績評定對“潛能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選取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育系小學教育專業2005級1~8班和2006級1~8班入學初成績在后1/5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120人。
2.研究方法。1)實驗法:05級2、4、6、8班和06級1、3、5、7班為實驗組,05級l、3、5、7班和06級2、4、6、8班為對照組。2)問卷調查法:依據日本教育家高田俊也的《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表》制定本問卷。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20份,分實驗前后兩次發放,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100%。3)數理統計法:有關數據利用spss進行統計處理。
二、研究步驟
對照組的教學與評價按常規進行,有關的教學內容和考試標準,除特別交待外均與實驗組相同。實驗組的研究步驟如下:
(一)準備工作
1.分組。分組的總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力爭使各小組的實力相當,以便教學過程中競爭的進行。
第一步,給學生排名次。教師根據班里學生入學初的成績,從高到低排序。
第二步,按照學生的成績分組。優等生、中等生和“潛能生”盡量合理搭配。
2.第一次發放調查問卷。實驗開始前,以班級為單位請成績在后1/5的同學實事求是作答。問卷全部是肯定命題,有三個程度項可供選擇,用①②③來代表三種程度,分別是①贊成;②不確定;③反對。對應的分值是3、2、1,從選擇項的內容上可以看出,①是屬于肯定項,③是屬于否定項,②是中性選項。
(二)實驗過程
1.宣布計劃與要求。教師在開學后第一周即向學生宣布本學期的學習方式與考試內容,并將評價方法詳細介紹給學生,使他們了解評價標準以及著重考察的目的(見表1)。并對學生提出要求:只有加強與同伴間的交流與合作,彼此默契,才能取得好成績。
2.學習過程。教師每節課都要根據情況對練習的內容及任務提出要求,然后進行巡回指導。當涉及有關內容時同學們便按照已經分好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同—個項目的組員是固定的,但為了避免班內形成小集團,不同項目間的組員盡量不重復。合作小組成員要互幫互助,團結協作。
3.測試。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學習之后,對有關的內容分別進行測試。
(三)結束工作
1.計算學生的成績得分。
2.第二次發放調查問卷。考試成績公布后,仍然請上次答卷的同學做調查問卷。
三、結果
(一)成績評定的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對照組“潛能生”的平均成績為66.31分,實驗組的平均成績為76.24分,平均差值9.92分,t值是13.564,雙尾檢驗的顯著性為0.00。兩組學生的成績差異顯著。
(二)學習態度調查的結果 表3顯示的是實驗組60名學生20個選題和的平均得分。實驗前是44.13分,實驗后47.80分,平均分差為3.67分,p=0.00<0.05,差異顯著,說明實驗組“潛能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正由消極向積極的方向轉化。另經統計,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態度得分的p值大于0.05,差異不顯著,說明學習態度的變化不明顯。
四、分析
1.實驗組學生的體育課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說明合作學習及其成績評定能提高“潛能生”的學習成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合作學習過程提高“潛能生”的學業成績。合作學習以小組競爭取代了個人競爭,使得“潛能生”能夠平等地參與小組活動,為他們和其他同學提供同等成功的機會,滿足了這部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尊心,從事體育活動的自覺性有所加強,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有人曾試驗得出,在63項關于現代合作學習對學業成績影響的研究中,有36項(57%)己發現合作組較控制組能夠取得更高的學業成績。
(2)合作學習的成績評定方法有利于對“潛能生”的學習評價。本實驗采取的成績評定方法有小組獎勵分的個別化測試、成果共享法以及合作測試法。其中小組獎勵分的個別化測試選中的項目是50米跑,具體做法是:學期初摸底測驗得到基礎平均分。當每次做這個練習時,本組的所有同學都要按照老師的要求,群策群力,互助合作。一段時間之后,每^單獨參加測試,依此得到現測試分。其計算方法相對比較復雜(見表4)。首先,計算提高分,提高分等于現測試得分與學期初得到的基礎分之差。其次,根據提高分來判定各小組的進步名次,從而各小組分別得到一個獎勵分。名次好者得到的獎勵分高,否則得到的分低。根據激勵的原則,即使學生的測驗分比基礎分退步很多,各組也會得到—個獎勵分,而不倒扣。依此,每個學生的本項分數就由個人分數和獎勵分數兩部分組成。比如,學生張慧在現測試中得了7.2分,他是四組學生,他們組得到的獎勵分數是0.7分,那么張慧的成績得分就計為7.9分。可見,每個學生本項分數的最后得分比他的實際得分相對要高。
小組成果共享法是本實驗應用的第二種評估方法。這種方法通常是以共同的合作學習成果給全組同學評分。以1分鐘定距離投籃為例,教師在講授完有關的內容后,將學生每3人分為一組進行合作學習,1人投。2人傳球或遞球。投籃的個數即為他們三個人的共同分數。此方法能把不同身體素質、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使他們產生互補的效應,揚長避短。假如個別學生由于受身體條件所限,定距離投籃對他來說難度很大,那么他就可以選擇傳球或者是遞球。這樣,同學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終大家都會得到—個理想的分數。
本實驗所采用的第三種評估方法是合作測試法。它要求組內成員必須相互合作才能進行。在跳長繩中,搖繩和跳繩是積極互賴,缺一不可的。小組中的同學相互搖繩,輪流跳繩。以跳繩的總個數來計算得分,其計算公式見表l。本項目中,跳繩個數相同的學生實際得分不一定相同。如表5所示,張慧和王沖所跳個數相同,得分也一樣,都是3.1分。但是因為兩個人不在一個小組,張慧所在的四組平均得分是5.5分,而王沖所在的二組平均得分只有4.8分。依據合作測試法分數的計算方法,張慧的實際得分是8.6分,王沖只有7.9分。可見小組的成績對學生個人是多么重要。從上述三種測試與計算方法可以看出,如果不出意外,“潛能生”應該會得到一個比原來高的成績。 2.合作學習及其成績評定使得“潛能生”的學習態度由消極向積極的方向轉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驗后學生的參與意識得到增強。從表6可看出,贊成“在體育課中開展的每一項活動,我都積極參加”的學生由實驗前的33.3%增加到實驗后的41.7%。可見“潛能生”在同伴的影響下,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有所提高。更為可喜的是,部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且課余時間走向了操場。問卷中贊成“為了進一步增進健康,我在自由時間安排了體育鍛煉”的同學由9人增至27人。其次,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觀念得到加強。從調查中得知,不論實驗前后。都沒有人對“與別人一起運動時,我愿意支援和幫助對方”持反對態度,并且實驗前就有58%的人認為“在體育課中,集體練習比單人練習更有趣。”這足以說明,學生從心底里有與別人合作的愿望。合作學習正迎合了同學們的這種心理,以至于實驗后不贊成“開展小組學習有利于游戲和比賽”的同學由過去的7人降低到3人。再次,在課堂紀律方面有較大地改善。實驗后有70%的學生能提前到達上課地點,比實驗前增加7,5%。上課時大多數學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有56人表示遵守課堂常規,這使得教師上課時的組織教學比實驗前容易得多。經過合作學習后有77.5%的同學認為“在開展游戲與比賽時,我都能遵守規則。”顯然,這部分同學已經意識到如果不遵守規則,有些游戲與比賽的內容就進行不下去。
總之,通過實驗可以看出,無論在體育課出勤、活動參與方面,還是在與同伴合作、課堂紀律方面,“潛能生”的學習態度都有很大改變。
小結
1.合作學習過程,能使課堂中的“潛能生”不再受到冷落,并在老師與同學的支持和幫助下平等地參與小組活動。成績的評定是在原來基礎上對學生學習進步的一種肯定,它會使絕大多數“潛能生”的成績得到提高。
2.合作學習及其成績評價定能促進‘‘潛能生”學習態度由消極向積極的方向轉變,是值得推廣的體育教學與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