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冒裹與董小宛的真摯、凄婉的愛情,歷來為大家所稱道和向往。但是,他們的結合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經歷\"了眾多的考驗和磨難。冒辟疆正是眼看著佳人在自己面前的逝去,自己無法挽救而愧疚自責,回憶曾經的點點滴滴,才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悼念作品《影梅庵憶語》。
關鍵詞:冒襄;董小宛:結合;不易:結局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65-02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與董小宛的真摯、凄婉的愛情,為后世的創作留下的寶貴的財富,無論在民間故事還是在文人的詩文中都可以見到。因為他們的結合見證了明亡清興那段慘痛的歷史,見證了人事的變遷。而后來“紅學”索隱派的大力發掘也讓這段佳話名噪一時。
明代嘉靖以后,個體工商業的發展和貿易的頻繁帶來了經濟的繁榮,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奢侈享樂之風日益盛行,士人們更是傾向于任性率意的人生態度。士人們出入青樓風月場所的風流韻事,日益被追捧為佳話而倍受傳揚。冒辟疆與董小宛的愛情故事歷來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并且與錢謙益柳如是、侯方域李香君、龔鼎孳顧媚等人的愛情故事一起被稱為文壇佳話,廣泛流傳于民間故事當中,以及文人的口耳相傳之中,深深地烙印在晚明文史之中。
當時社會狎妓交游風氣如此,冒辟疆當然也不可能例外。冒辟疆出身名門,世代官宦清貴,又喜愛結交出手闊綽,相貌又特別出眾,風度翩翩,方孝標評為“我初遇君揚子橋,君顏少好云霞標”。葉里秦淮,本來就是風流之地。余懷《板橋雜記)記載:“舊院與貢院遙對,僅隔一河,原為才子佳人而設。逢秋風桂子之年,四方應試者畢集,結駟連騎,選色征歌……此平康之盛事,乃文戰之外篇。”冒辟疆于1639年初夏赴南京鄉試,“應試白門,晤密之云:‘秦淮佳麗。近有雙成,年甚綺才色為一時之冠。’余訪之,則以厭薄紛華,挈家去金閶矣,嗣下第浪游吳門屢訪之半塘,時逗留洞庭不返,”下第之后游歷蘇州,多次去半塘訪小宛,卻不料小宛去了洞庭湖游玩。要回如皋的時候,才得以與醉美人小宛見得一面,從此就與佳^董小宛結下了不解之緣。
董小宛天生麗質,多才多藝,性格剛毅,是“秦淮八艷”之一。古吳顏光祚《董如君詩》“南國有佳人,耿介懷好逑。冶容妙無方,流韻清且柔。置身偶失所,流涕倡家樓。……我愁抑何極,寢興徒反側。千里遠相知,離居限南北。……結言在終朝,矢愿同比翼。”與冒辟疆兩人堪為知音,在琴棋書畫方面尤其是昆曲上有共同語言,為此,冒辟疆還多次去登門請教,卻因小宛喜愛郊游而不得遂心愿。在冒襄、董小宛的愛情之中,董小宛一直處于主動追求狀態,向往自由、真情,并矢志相從于冒襄。這當然也有對現實因素的壓力考慮,首先,他父親欠下大量債務,債主天天上門催討,煩不勝煩,需要找一個有錢,自己又看得上的有理想、多情有責任感文人作為理想歸宿。其次,晚明當時社會采秀女風氣盛行,太監曹化淳、當朝國丈周奎、田弘遇多次到蘇州物色佳麗,陳圓圓、董小宛等都在名單之內,董小宛受驚嚇而病倒,想盡快擺脫樂籍嫁人,回歸安定自由、無羈無束的生活。再次,身邊的好友個個都有了好的歸宿,柳如是嫁錢謙益、李香君嫁侯方域、顧媚嫁龔鼎孳等等,不甘居人下的董小宛自然也要找一個旗鼓相當的文化精英作為理想的對象。董小宛曾為《后漢書》中陳蕃、范滂、郭泰、李膺等清流黨人的正義行動叫好連篇,為之鳴不平。聯系到當時東林、復社等清議士人的悲慘遭遇,其實是在給予同情,對明末腐敗黑暗政治給予抨擊。此時冒襄與閹黨余孽阮大鋮堅決的義舉,贏得了董小宛的仰慕與傾心。吳偉業詩:“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唱歌。恨殺南朝阮司馬,累儂夫婿病愁多。”就介紹了當時冒襄看演《燕子箋》時,董小宛對奸黨的態度。
1642年,冒襄去蘇州,訪三年未得見面且正臥病在床的董小宛,別離時小宛一路送至鎮江金山,依依不舍。并發出“委此身如江水東下,斷不復返吳門”的誓愿。而冒辟疆以父親處于危疆,家事無人照料,并且科考在即來推辭。饒有趣味的是,古人相當地迷信,以擲巧來決定兩人的姻緣,冒襄在詩中回憶道“三十六宮都是春,美人深拜問良姻。斬新一擲成拋散,絕色全身有鬼神。鵑夢夜殘空宛轉,藥房春杏憶橫陳。天荒地老歌長恨,好讖應為再世因。”伺時約定夏天應試一起去金陵,并在時候,看登第與否在決定是否迎娶。董小宛才回去,等待冒辟疆的消息。在這期間,董小宛還讓父親來如皋催促。而冒辟疆卻并沒有履行約定,獨自一個人去了金陵應試。卻不料,倔強的董小宛卻孤身一人,僅帶一名老仆婦就從蘇州趕過來了,途中為了躲避盜賊襲擾而躲進了蘆葦叢中,船舵也壞了無法前行,三天無法生炊煙做飯,最后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冒辟疆在桃葉渡的寓所,與冒辟疆相會。卻在此時,冒起宗從襄樊被調回,決意不赴寶慶之任,回如皋。冒辟疆聽得這個好消息,也顧不上董小宛了,一路追隨著父親的船只到了鑾江,和父親見面,并留在鑾江等科試消息。董小宛一路追隨之鑾江,在水路燕子磯途中遇大風,差點遇難。命運弄人,這一次冒辟疆又僅中副車下第,心神不寧,無暇為董小宛解決欠債和脫樂籍的問題,堅決讓小宛回蘇州。倔強的小宛回去之后,決意不脫掉與冒襄相見時所穿的衣服,并發出如果冒襄不去迎娶她的話,她寧愿凍死的誓愿。冒辟疆被她的堅貞感動,卻無能為力。曾有—個姓劉的刺史去調停,卻無結果解決不了董小宛的問題。最后,在她自己的努力與主動追求之下,并在禮部侍郎錢謙益的幫助之下,終于擺脫樂籍,償還完債務,化解萬難,嫁給了才子冒辟疆,這才鑄就了一個千古佳話。
而與之相比之下,男主人公冒辟疆卻處處猶豫不決、瞻前顧后,性格內斂自我,并一直以科場為慮,為父親的安危奔波,卻對此并不太上心。后來在經歷了曾有婚約的陳圓圓被擄的悲劇之后,悔恨交加。同時被董小宛執著的追求深深打動了,—些為正常迎娶小宛的繁瑣的手續和問題又被錢謙益輕而易舉地解決,這才下定決心迎娶董小宛。婚后二人琴棋書畫,和諧幸福,紀映鐘評道“女伴懶邀雙陸具,研山頻仿十三行。閉門夫婿兼師友,深翠堂中仔細商”。口董小宛在冒家的短短九年中,洗盡鉛華,機智仁愛、忍辱負重,不光贏得了全家大小的敬重與愛戴,而且幫助冒襄評選唐詩、稽查抄寫,自編《奩艷》。成為冒襄的知心愛人、紅粉知已,又是他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讓冒襄一刻都離不開她。其間又是兵荒馬亂,多次跟隨冒襄逃難,“嬰憂浙水濱,遵患長江路。輸力竭忠貞,隕身委朝露”。嚦盡苦辛,看透人生、生死,思想通達,“攘攘干戈簇羽鱗,蕭然孓影獨逡巡。竟通權變稱知己,熟識安危似古人”。在逃難鹽官期間,曾對冒襄感慨道:“但人生身當此境,奇慘異險,動靜備歷,茍非金石,鮮不銷亡!異日幸生還,當與君敝屣萬有,逍遙物外,慎毋忘此際此語!”可謂是說到了冒襄的心里去了。不幸的是小宛因擔驚受怕、旅途勞頓而患下不治之癥,“卒于馬鞍山遇大兵,殺掠奇慘,天幸得一小舟,八口飛渡,骨肉得全,而姬之驚悸癢瘩,至矣盡矣!”從避難鹽官到千方百計回到泰州,冒襄從冬天到春天大病了五個月,痢瘧反復發作,寒熱相攻,全靠董小宛悉心照料,“左右刀圭護藥王,破窗飄瓦夜凄涼。身非金石安能固,氣貫參苓莫不香。星魘蠟沉藤枕畔,寶奩蛛網瓦爐旁。三年善病東陽瘦,誰復寒溫慰象床”。呼1651年正月初二于水繪園與世長辭,同年閏二月十五日葬于如皋城南龍游河畔影梅庵旁,墓廬今天仍可見。 “清初三大史學疑案”之一,就是關于董小宛的結局問題。近年來,關于董小宛結局的討論甚熱,說法紛紜。議論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對吳偉業《題董姬宛君小像八絕句》其七、其八的理解上。其七“亂梳云髻下妝樓,盡室倉皇過渡頭。鈿盒金釵渾拋卻,高家兵馬在揚州。”。故事發生的背景,冒襄在《影梅庵憶語》中已有交代,“甲申三月十九日之變,余邑清和望后,始聞的耗。邑之司命者甚儒,豺虎猙獰踞城內,聲言焚劫,郡中又有興平兵四潰之警。同里紳衿大戶,一時鳥獸駭散,咸去江南。”那最后一句就不難解釋,冒襄一家倉皇渡江的原因是因為怕高杰的兵馬以及土匪亂民的搶劫,輕身出逃,小宛無暇也無心來化妝,從這里我們看不出有董小宛被高杰兵眾擄掠的跡象,況且后來1645年董小宛還與冒襄—起避難鹽官。其八“江村細雨碧桃村,寒食東風杜宇魂。欲吊雪濤憐夢斷,墓門深更阻侯門。”寒食上巳前后,桃紅柳綠,本就是郊游踏青、祭掃故人的時節。杜鵑亂啼聲哀,使得詩人不由地想起去憑吊才女董小宛。冒襄一生交際廣泛,在那被花木深掩的墓門之處,祭吊小宛的人數無疑是如此地眾多。且冒家屢世清貴官宦,先世是成吉思汗后裔,鄧漢儀《庚子暮春祝巢民先生蘇夫人五十雙壽》中就說“莪莪王侯宅,今半鳴鵂鴟。赫赫貂蟬客,窮漠纏巨憂。”冒家可稱“侯門”無疑。這里,我們仍然看不出董小宛有被強擄人深宮的任何痕跡。也有人據水繪園中兩幅書之一的“冰絲新揚藕羅裳,一曲開筵一舉觴。曾唱陽關灑離淚,蘇州寂寞當還鄉”。(落款為“巢民冒襄年開九秩書”未收入詩文集中)推測說冒襄90歲時,董小宛還活著。這種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這首詩是冒襄回憶1642年于蘇州半塘訪董小宛時,小宛留別冒襄時的一顰一笑,以及送別自己時的依依不舍,堅持欲與自己同行,而自己卻以各種理由推卻,讓寂寞的她回蘇州半塘,詩中充滿著對董小宛的深切懷念和無比的愧疚之情。
婚后的小宛處處深明大義,事事為冒襄作想,時時刻刻為他付出。正是因為兩^、結合過程的坎坷不易,且在逃難途中和自己生病的時候董小宛對自己始終忠貞、不離不棄。董小宛的離去讓冒襄這個內斂的才子懷著一絲歉意和愧疚,對自己幾次于危難之際欲舍棄小宛的往事深深自責。尤其是看到年紀輕輕的絕代佳人在自己面前漸漸逝去的時候,才知道要去挽回。回憶九年中的點點滴滴,每一件都是耐人回味。因此,才有了《影梅庵憶語》、《亡姬董小宛哀辭》等一系列毫元遮攔、坦率真誠直接的悼亡之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