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表達自由是表達自由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網絡的自身特點,一方面,賦予了網絡表達自由獨特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因而基于相對主義立場,需要對網絡表達自由給予限制,這種限制遵循明顯且印劉危險原則、事后限制原則及利益衡量原劃等多種原則。大學生在網絡表達過程中,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因而,在正確認識和保障大學生網絡表達自由的同時,也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限制。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表達自由;價值;限制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215-03
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是現代民主社會的根基,是憲法自由權利中的重要內容。正如馬克思所強調的:“發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在西方法學理論和憲法學中,表達自由被看作公民‘最根本的權利’或‘第一權利’,是其他自由的“源泉”,又是其他自由的‘條件’。
一、表達自由的概念
關于表達自由的概念,目前有多種觀點。有的學者認為表達自由等同于言論自由,例如張新寶認為:“現代意義上的言論自由、表述自由、言論和表述自由是內涵完全相同的概念。表述自由,實質上就是指以語言或者任何其他方式表達思想的自由”。有的學者認為“表達自由”的含義要比“言論自由”更加豐富,進而提出:“表達自由是言論、出版、著作、新聞等自由的合稱,是指公民有權通過口頭、書面或音像設備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還有的學者采取了更為折中的主張,認為:“言論自由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言論自由與表達自由同義。狹義的言論自由是指以口頭或身體語言的形式表達意見的自有”。有的學者認為,表達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規定或者認可的情況下,使用各種媒介或方式表明、顯示或公開傳遞思想、意見、觀點、主張、情感、信息、知識等內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約束或懲罰的自主性狀態。這個概念從權利的積極自由性質和消極自由性質兩方面同時定義,較為全面地闡述了表達自由的內涵。表達自由既包括內容表達的自由,又包括表達方式的自由,是兩者的統一。本文也正是依據這一表述而展開討論的。
二、網絡表達自由的價值
根據上文對表達自由的概念探討,我們可以對網絡表達自由的概念作初步界定,所謂網絡表達自由就是公民有利用互聯網表明、顯示或公開傳遞思想、意見、觀點、主張、情感或信息等內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約束或懲罰的自主性狀態,并在一定的范圍內受到法律保護。網絡空間不同于以地理疆界劃分的物理空間,它是以數字方式儲存和傳遞信息的虛擬空間,沒有地理維度和中心。同時它又是一個相對獨立于現實世界并具有實在性的社會空間,因而它從本質上講具有社會屬性,最終體現的還是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網絡表達具有以下特點:1)表達行為的開放性、交互性和便捷性;2)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3)表達主體的分散性和匿名性。網絡表達的這些特點,幾乎沖破了所有的信息壁壘,填充了地域鴻溝,賦予了網絡表達自由獨特的價值。網絡表達自由作為網絡環境下現代公民的“第一權利”,為社會的進步和每個公民的自我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關于網絡表達自由的社會價值與功能,綜合各種觀點與學說,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保障個人的自我實現 長期研究表達自由的學者林子儀曾指出:“言論自由之基本價值乃在保障個人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完成自我,亦即保障個人自主及自由的自我表現”。無獨有偶,美國學者唐納德·M·吉爾摩等人也認為:“表達自由本身即目的,而非實現其他價值一如促進民主、追求真理的手段。表達自由是人格發展必不可少的,是人的本質屬性”。這也就是說,表達自由的本質功能就是實現人的自身價值,實現自我,而促進民主等其它功能只是表達自由的派生功能或衍生功能。以上雖然只是說表達自由而非網絡表達自由,但保障個人自我實現的價值在崇尚自由、寬松、平等的網絡表達中更加凸顯。
(二)獲取真理的手段
網絡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共享的交流平臺,各種思’想和觀點爭相碰撞,足以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對知識的交互融通和真理的激辯明曉,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網絡的發展意味著“意見公開市場”的來臨,從而實現了賦予每個人以主體地位的可能。網絡的虛擬技術則使網絡文化幾乎是以一種“絕對”自由的個體或集體、采取自由的方式、以自由的心態、借助自由的工具、面向同樣自由虛擬的受眾而進行的時間、空間、手段、對象都幾近無限制的傳播”。
(三)培育成熟公民意識,健全民主政治
網絡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它是“去中心化”、“去除權威”的,它日益解構了以往精英的權威話語權,使日常生活中的身份等級和權力全部失去了它以往的作用。網絡使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拓展了公共討論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自主的基礎上的,話語權也出現了個人化、民間化傾向。從而推動了自由、民主精神的培育與傳播。另外,作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網絡傳媒也對政府等公權力部門的行為起著監督作用。因此,網絡對培育成熟公民意識,從而維持與健全民主政治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維持社會穩定與變化均衡的手段
網絡表達自由在維持社會穩定與變化均衡中起著“減壓閥”的作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蘭代斯曾說過:“恐懼會導致自由的壓抑;長期之壓抑將導致怨憤;而怨憤則將威脅政府的安定。欲求長治久安,就必須給予人們機會自由的討論表達既存的委屈以及如何加以補救之道”。
網絡是巨大的資料庫和信息服務中心,大學生們可以超越時空和經濟的制約,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不斷追求并獲至真理。網絡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拓寬了教育途徑,幫助大學生在廣闊的環境中學習和積累知識,而且有利于大學生發展和形成個性品質,從而更有利于實現自我價值。網絡的出現為大學生參與政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空間。網絡交流的平等性、交互性以及匿名性等特點,削弱了身份等差、話語霸權,有利于大學生政治話語的表達。另一方面,通過網絡論壇、博客、BBS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政治心理調適,引導大學生形成理性的政治參與意識,使其順利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同時,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是一個“意見公開市場”,可以成為現實社會生活的“后臺”。大學生可以憑借網絡理性地宣泄各種不滿情緒和表達不同意見,從而為自己減壓,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從而也利于社會的和諧。
三、網絡表達自由的限制
(一)“互聯網之惡”
1.周絡表達的非理性、無政府主義特點。德國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韋伯曾指出,現代生活是由“理性的核算、理性的技術、理性的法律和由此產生的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態度的理性化”所構成的。人們是在不斷祛魅的過程中,從非理性而日趨走向理性化。但是現代科技的發展似乎正在消解這種所謂的理性。由于網絡媒介“把關人”的缺失,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感性大大蓋過了理性。在高校BBS、貼吧、各種論壇及博客上,情感的宣泄排擠了理性的空間,盲目的抨擊代替了冷靜的思辨。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使大學生個體的自由被無限制地放大,以致少了責任和約束,多了不屑和忌憚,表現出極端的無政府主義色彩。另一方面,網絡表達也像傳統大眾傳播媒介一樣,常陷入“沉默的螺旋”理論所假定的境況,即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麗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沉默的螺旋”理論揭示了人的社會從眾心理和趨同行為,說明了在意見環境的形成過程中,非理性表達占據了極大的空間。
2.周絡文化的失范。美國學者亨廷頓就曾認定不同形態的文化沖突,將是下一個世紀人類社會應面對的首要問題。進入網絡時代(The NetworkAge),不同形態的文化在通過Intemet得以更加廣闊傳播與交流的同時,交織在其中的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理念的內在沖突卻并沒有因此而得以緩和、消除。相反,由于網絡文化傳播所存在的失范現象,不同文化在碰撞與交匯之中,又常常隱藏著陷阱,潛伏著危機。由于網絡文化傳播的共享性、滲透性和擴散性的特點,其所宣揚的支流文化正日益消解著主流文化價值,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大學階段正值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修正和整合時期,由于網絡文化傳播的某些失范,相當部分大學生似乎迷失了自我,在多種價值觀的取舍中舉棋不定,甚至誤^,歧途。正如有些學者所言,如果得不到高尚文化理念的支撐及不同形態文化平等交流、碰撞而產生的新的思想文化滋潤,真正的個體則難以獲得對生命意義和價值世界的了解與領悟。高校網絡文化是一種既保有主流文化的影子,又富有亞文化因子的存在形態。這種亞文化是一套大學生自身構建的、獨立于主流文化之外的模式,形成了一種與主流文化抗衡的姿態,使主流文化的影響力顯得蒼白無力。大學生的認同和反抗是同時發生作用的,缺乏必要約束和指導的大學生認同是十分危險的。
3.網絡交往產生了人際交往的信任危機。網絡交往的間接性、交互性和匿名性及網絡社會規范的缺乏等原因,一方面滿足了大學生喜歡交往的要求,另一方面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信任危機由此產生。有人認為這種信任危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游戲心理。在網絡中的一切活動都抱著游戲的心態,以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真實心理的態度去對待網絡社會。2)懷疑心理。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31tfl對網上人際之間的往來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感,不敢輕易相信相托。3)欺騙心理。31~fl利用網絡發布虛假信息、坑蒙拐騙,甚至肆無忌憚地故意行騙。4)攻擊心理。網絡在給人們提供了大量便利的同時,也給一些人提供了利用網絡漏洞破壞網絡的機會。5)消遣心理。由于網絡社交的虛擬性,使得它的可靠程度較差、交往的層次膚淺’彳艮多人認為它僅僅是消遣。6)尋求刺激心理。在網絡社會中,由于社會線索的缺失,網絡人際交往被稱為“只愛陌生人”的交往,網絡社會也成了陌生人社會。
(二)限制表達自由的立場與原測
1.限制表達自由的立場。關于能否限制表達自由,理論界有兩種立場,絕對主義立場和相對主義立場。持絕對主義立場的觀點認為,對言論自由或表達自由的保護應當是無條件的,因為這種自由是“天賦的”或“不可侵犯的”權利。持相對絕對主義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國社會學家亞歷山大·米克爾約翰。米克爾約翰把言論分為公言論與私言論,只有涉及必須由大眾直接或間接投票表示意見且與公益有關的“公言論”(publicspeech)或者說“政治性言論”,才是憲法的保護對象,應受到絕對保護,而與自治無關的“私言論”(private speech)則無此特權。與絕對主義的曲高和寡不同,更多的學者對表達自由的保護傾向于相對主義立場,相對主義思想更是支配了各國有關表達自由立法和司法的實踐。這種觀點看到了表達自由現實中的善惡兩面性—表達自由往往會與公民的人格權利公共利益國家安全等其它價值發生沖突,絕對保護表達自由必然給其他合法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需要法律予以協調,以實現社會的平衡和公正。
2.限制表達自由的原則。網絡空間雖是虛擬的空間,但它并不能脫離現實社會而獨立存在,像其它權利一樣,網絡表達自由也有自己的邊界,也要受到制約。正如羅爾斯所說:“限制自由的理由來自自由原則本身”。但在限制網絡表達自由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明顯且即刻危險原則。這一原則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下幾個要點:公民發表的言論只有在對社會秩序已經造成或是極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危害時才能予以限制;這種言論對社會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必須達到明顯且嚴重的程度時才足以犧牲表達自由利益;決定一種言論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及其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其實際內容,并應當參考其所發生的具體環境。2)事后限制原則。從對表達內容的限制手段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事前預防(prior restraint)和事后追懲(subsequent punishment)。事前預防會導致權力濫用進而封閉公民的表達自由,已被大多數國家拋棄。事后追懲承認表達的自由,而又允許政府為了其他利益的緣故抑止過份自由的危害,是一種較為合理的限制表達自由的手段。利益衡量原則。利益衡量的方法,就是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相互沖突的利益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其各自的存在意義與合理性,在此基礎上作出孰輕孰重,誰是誰非的價值判斷。
明顯且即刻危險原則表明了在何種情況下表達自由才受到限制,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表達自由不受隨意的干涉。事實上,這也是利益衡量原則的體現,只有表達自由真正構成了對社會秩序的危害,考慮到其嚴重程度,才采取限制手段予以制止。這兩種原則都從不同角度賦予了大學生網絡表達的高度自由。事后限制原則說明了對表達自由不能采取事前干預,不得進行許可審批、內容審查等。但是,目前許多高校基于管理者的立場出發,對大學生的網絡表達自由設置了種種障礙。比如,近段時間來,不少高校對本校貼吧及各類論壇進行了注冊和登錄審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劃分,創建和加入班級采用實名制。另外,對貼吧中的信息也進行了嚴格控制,稍有“不中聽”的言詞在其中閃現,就會被吧主即刻刪除,這種做法無異于“杯弓蛇影”、“因噎廢食”,也背離了表達自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