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媒與司法的矛盾沖突問題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恒久問題,在我國只是新近在比較尖銳的程度上浮現于社會。現實生活中傳媒與司法的關系是復雜和微妙的,盡管兩者的終極關懷近乎于一致,都是圍繞社會公平、正義和道德的歸復與實現,但仍由于兩者職業目標的差異和實現目標不同的“驅動力”,造成兩者之間天生就存在著表面的不可調和性。人民陪審員來源于我國各個領域,其本身并不是某一行業或職業的代稱,他與律師等從業者不同,他在訴訟活動中首先代表廣大群眾共性的一種社會觀念,是實現傳媒與司法互動的介質。因此,很有必要正確認識傳媒與人民陪審員制度二者的關系,并在二者之間選擇平衡點,最終使傳媒與司法由碰撞走向和諧。
關鍵詞:司法;傳媒;人民陪審員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27-02
言論自由與司法獨立是現代民主法治國家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在傳媒力量日益滲透的當今社會,一味拒絕傳媒的“司法保密只能滋生對法院的無知和不信任,對法官能力和公正的懷疑。”封閉的司法必須面對自由的傳媒,人民陪審員制度作為司法與傳媒二者關系的介質,或許是緩解二者沖突關系的一條有益途徑。
一、傳媒與司法互動中的“和諧”與碰撞中的“沖突”
(一)媒體與司法互動的“和諧”
“由于人類的天生弱點,賦有過大權力的某個固定集團都會沾染傲慢、驕傲和專制的作風”,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正當行使都離不開一定的監督機制。現實生活中傳謀與司法的關系是復雜和微妙的,對新聞界與司法界而言,他們互相扮演著“朋友”與“敵人”的雙重角色。二者的關系在很多價值的追求上并不相悖,他們能在互動協調中達到“和諧”。
現代西方社會,司法獨立是一項憲法性規范,已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同。這一原則的發生背景與運作環境與西方社會的特定結構和法治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市民社會的興起以及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導致了具有獨立價值追求的司法階層的崛起和獨立司法制度的形成。
我國無論是司法獨立還是傳媒監督都和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背景。傳媒監督司法之所以被全國上下所認可,與社會現實狀況有關。從決策層來看,傳媒可以發揮社會安全閥的作用。通過曝光,將司法界的深層次體制問題反映出來,讓人們看到決策層是在面對而不是回避矛盾(盡管這些矛盾很難一時解決)。把這些問題放到社會上討論,也使民眾不滿的情緒得到宣泄和緩解,從而使決策層直接壓力減少。公正不僅應當實現,而且還應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從個人方面,近年來公民人權民主意識增強與覺醒,廣大公民通過傳媒監督參政議政,行使自己的憲法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僅如此,求助傳媒是現代社會滿足公眾知情權需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其可以最大限度的緩解現代社會因為信息嚴重不對稱所引發的矛盾。滿足公眾知情權與參與權以維系并促進社會民主與追求社會公正是一個國家憲政的兩大基石,缺一不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司法與媒體的價值是同一的,即都致力于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傳媒與司法碰撞中“沖突”
我國現階段,司法與傳媒的沖突正處于一個高發時期,司法和傳媒在各自的運作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碰撞,并導致了傳媒監督權在定位上的偏離。主要表現在:
1.傳媒監督權的缺位
我國現有的新聞法律體系中更多的是關于新聞行政管理的規定,以禁止性條款和義務性條款為主,對新聞輿論監督的授權性規定見之甚少。一些特殊時期的敏感案件,與地方政府、部門相關的案件,甚至是立法沒有明確規定、司法系統未有統一認識的案件,盡管受到了群眾普遍關注,但由于害怕新聞報道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壓力,司法機關往往以內部禁止性規定等各種技術性手段拒絕傳媒介入。沒有司法機關的配合,傳媒在獲取新聞材料時困難較大,往往無法形成新聞報道,傳媒監督本應具有的社會預警和守望功能也因此嚴重缺失。
2.傳媒監督權的越位
近年來,傳媒通過掌控話語權干預司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現階段社會對司法公信力普遍評價不高,媒體對司法審判權的監督被賦予了更大的正當性。一些傳媒因此以“傳媒警察”、“傳媒法官”自居,為了搶奪報道時機而泄露偵查、審判秘密,阻礙司法工作開展;熱衷于報道法院未審結的案件,甚至為追逐轟動效應,夸大、歪曲案情,妄下結論;甚至有個別人員大搞有償新聞,利用傳媒影響力制造虛假民意,企圖影響判決結果等等。由于傳媒監督權的越位,以“民意”的名義進行媒體審判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影響司法權的正常運作,也妨礙了案件的公正審理,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權威。
司法與傳媒最終價值的同一并不能否認現實的沖突,這種沖突源自于司法與媒體都有其各自的現實需求。—方面。司法獨立要求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當然也包括不受新聞媒體的干涉。司法機關往往借助保證公民獲得公正審判之名積極維護自己的獨立審判原則,努力壟斷對法律和案件的發言權;而媒體則借幫助公民實現言論自由為名積極尋找自已的利益與發展空間,希望通過報道發揮對司法活動的影響,實現輿論監督。另一方面,傳媒本身也有局限性。首先,信息獲取渠道單一且往往不經驗證,沒有經過驗證的事實被作為確定的事實經過網絡報紙瘋狂轉載,直接作出傾向性價值判斷。其次,由于電視新聞必須吸引大量觀眾和壓縮報導以適應節目時間緊湊的特點,所以幾乎不可避免地有過于簡單化、瑣碎和嘩眾取寵的毛病。再次,媒體很容易超越其角色的監督職能,在司法報道中直接代替法院作出傾向性判斷或者直接使用定性詞語,這種干擾司法的現象有可能會侵害剄司法公正。
二、人民陪審員:司法與傳媒二者和諧關系中的介質
陪審制度就一般意義而言,是指法院在審判案件時,吸收非法律職業者參加法庭審判,與法官共同行使審判權的制度m。由非法律職業者參與案件的審判,是陪審制度的基本特征。而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突出強調陪審員主體身份的人民性特征的一種司法制度。“司法實務是國家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人民陪審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活動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是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司法民主的重要體現,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的重要方面”。
司法與媒體二者之間的沖突,深層次原因是人民法院運用法律手段協調社會關系出現了問題。在國家范圍內,人民群眾及其他社會組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以經濟目標為中心,接受法律、道德、契約等相關社會規范制約的相對開放的社會關系,或不設邊界的社交圈子。而司法審判隊伍是以法律規范為中心開展工作,通過法律適用體現法律價值,從而發揮法律的示范、指引作用,這種作用是以對外輻射的形式實現的。據此,司法機關以每一起案件為臨界點,組成了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小的社會圈子,兩個圈子中的社會成員因具體案件而圍繞法律發生邊際關系,此以外二者不再存在其他內容的溝通與交流。盡管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人大監督、政協監督、檢察機關監督、新聞媒體監督等多種形式的系統外各種組織的監督,希望通過外部監督發現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違法辦案、孤立辦案、審判脫節的實際問題,但鑒于這些機構或組織不熟悉司法活動的運行規律或礙于不得干擾司法機關獨立辦案的憲法要求,很難深入到具體的辦案環節中實施微觀監督。使得監督效果大打折扣。在這種條件下,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讓人民陪審員充當審判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相互作用的介質,從而打開兩個相互隔離的圈子的通道,使司法活動在嚴格執行法律與注重實現好的社會效果的思維互動中進行,也就成為了現實和必要的路徑選擇。唯如此,才能在司法活動中切實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所具有的司法民主、司法公開、司法廉潔、司法效益等社會價值,進而避免或減少司法矛盾,構建司法和諧,推進社會和諧。
三、人民陪審員制度——實現司法與傳媒和諧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改革人民陪審員中的選任方式,適當增加傳媒工作者擔任人民陪審員
按照現行的人民陪審員選任原則,是以組織推薦為重點,個人申請為補充,限制了人民陪審員個人積極因素的發揮。為此,應將人民陪審員選任原則變更為以個人申請為重點,特定技術領域的人民陪審員人選須經組織推薦。采用這一原則,既解決了人民陪審員的履職主動性問題,又對人民法院吸收特定技術領域的工作人員作為人民陪審員,在合議庭審理疑難案件時提供智力支持創造了條件。選任傳媒工作者擔任人民陪審員則應以組織推薦為主,個人申請為輔,選任那些具有政治敏感性、思想業務過硬的媒體工作者擔任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審理。司法隨人而傳遞,法院通過這種方式與媒體的良好溝通,能使媒體感到被認真對待并得以將法制知識以可靠的方式傳遞出去。
(二)讓人民陪審員擔任新聞發言人,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與聯系
外部溝通的關鍵是信任。在司法與傳媒沖突的高發時期,我們可以讓人民陪審員擔任新聞發言人,采取積極的新聞報道工作方針,主動維護民眾知情權、接受輿論監督,為法院的審判工作創造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同時通過報道對民眾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促進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從而有利于樹立司法權威。在處理法院與媒體沖突關系時必須以有利于實現司法公正為共同目標;媒體對法院司法活動的報道必須服從司法程序的需要;媒體對法院司法活動的報道必須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對未決案件不得有引導司法人員先入為主和輿論對司法人員施加壓力的傾向。通過法律、制度和行業自律等方式明確各自的界限,將沖突轉化為平衡與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