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回顧改革開放的占曜,不得不承認其帶來的豐碩成果既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也驗證了自由主義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的價值關懷。雖然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中存在不少消極成分,但其許多合理的成分是具有普遍積極意義的,它們可以也應該被我國社會主義借鑒和吸收,從而在改革開放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關鍵詞:改革開放;自由主義;價值關懷
中圖分類號:B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08-02
三十年前,改革開放政策提出的背景是中國剛剛結束十年動亂,新一代領導集體開始審視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否還能滿足新科技革命視:-F中國起步追趕發達國家,盡快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需求。而根據這一目標需求應運而生并不斷完善的改革開放政策體系,正是對過去經濟政治體制的揚棄:一是計劃經濟條件下,所有經濟活動都納入政府行政調控范圍內,經濟活動的參與人沒有產權或產權不明,自然就失去了經濟上的活力和創造力,于是市場經濟得以啟動,并在不斷完善中越來越重視產權制度建設;二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使得行政權力沒有界限,造成公民的生活常常受到行政權力的干擾。于是政治體制改革被及時提出并且被分步驟地實施,以限制行政權力的惡性膨脹對公民權利的侵犯;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在改革開放中被提出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要,并尊重人在社會中的主體性和多元價值觀,這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
而充分尊重個人的財產所有權、限制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侵害、尊重人的價值多元化正是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內容。自由主義產生于近代資本主義國家,來源于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它批判的對象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和專制主義,倡導從對神性的關注回歸到對人性的關注,拋棄神權找回人權,強調人權天賦,認為個人的權利是不可侵犯的,不能被其他人、社會或國家任意剝奪。自由主義不應該被當作—個過時的主義來看待,它倡導的自由、平等、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和保護等價值觀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只要世界上還存在權力的高度集中、權力不受監督和約束等自由主義加以反對的對象,以及人們渴望個人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渴望自由平等這些自由主義賴以產生的土壤,自由主義就不會過時。它的合理部分作為人類社會的優秀文明成果可以也應該被改革開放中的我們借鑒和吸收。
一、平等地保護乞丐的打狗棍和富翁的寶馬車——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是對自由主義的所有權觀念的尊重
“在西方,自由主義是市場經濟的伴生物;在中國,當市場經濟成為必然的選擇時,自由主義也就早晚要成為中國的一位‘不速之客’。既然通向市場經濟的大門已經打開,通向自由主義的大門就再也關不上了。自由主義主張個人權利的至高無上,對個人財富的所有權是個人權力內容之一,而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明確清晰的所有權或者產權的基礎之上。市場交易的實質,就是兩個財產所有權人相互交換其財產所有權。明確的所有權為合法、平等、有序地進行市場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 長期以來,在“一大二公”的思想影響下,個人對財富的私人所有權并不被社會承認,甚至被社會所厭惡。所有權的缺失,不僅使富人在金山上坐臥不安,也同樣使窮人在賴以安生棲命的半間屋子里面忐忑不安,因為他們同樣恐懼自己或多或少的財富會在某天被他人、某集團或行政機關占有或征用。
市場經濟的原則是平等、自由和法治。因此,不僅國家的所有權和集體的所有權要得到保護,個人的所有權也應該得到平等地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市場交易的平等、自由與合法。自由主義認為個人對自己財物可以充分行使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力,其他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干涉,所有侵犯個人所有權的行為都違法,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每個人對自己的財產都應該擁有“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權利。只有在所有權得到嚴格保護的條件下,才能使每個人吃下“定心丸”,才能激發個人的創業動力,鼓勵人們創造更多的財富。
二、用自由主義的剃刀剃掉不斷滋長的權力——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啟示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基礎上的,但現實的社會主義卻發生在落后的國家中,與理論上的社會主義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這些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從確切意義上還不能稱之為‘社會主義民主’,而是趨向于社會主義民主的無產階級民主”。而無產階級的民主在實踐上是單一的,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無不例外地照搬了蘇聯的政治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權體系。高度集中的權力必然排斥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又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和尋租。如此一來,就普遍存在著政府行使權力時缺位或越位,政府部門職能交叉,政府機關不同程度地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現象。
權力的高度集中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這一經典理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被無數次地證明,公權力侵犯私權利的事例屢見不鮮。孫志剛案、天門城管案、重慶的家庭禁煙事件等直接說明了不受監管的行政權力對公民個人權利的漠視、不尊重甚至任意剝奪。“大政府,小社會”是我國行政體制的一個弊端,于是要進行行政體制改革,改革的目標是“小政府,大社會”。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數輪行政體制改革并沒有使政府的權力有所減少,因為行政機構自身很難卸掉自己的權力,“一講到大政府就是把政府的權力擴張,一講到小政府就是把政府的責任推卸”。如此反復,導致政府的權力越來越大,責任越來越小,以至于政府利用行政權力壟斷市場進行創收,而教育、醫療、就業等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時,卻沒有相應的責任人。
自由主義不僅提倡個人的權利要得到完全的保障,并且認為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權利得到保障而在平等自由的原則下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但是國家是一種“必要的罪惡”——國家是用來保障個人權利不受侵犯的,因此是必要的,而國家與個人一樣本性是惡的,因此國家的權力應該受到限制。國家是在公民自愿契約的基礎上成立的,因此它要維護社會秩序,保證每一個公民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國家的權力正是以這個目的量身定做的,除了實現這個目的之外不能增加任何的權力,否則就不合法。“這就是‘守夜警察’式的國家,只在有序的生活遭到威脅或破壞的時候,國家這個‘守夜警察’才會出面來解決糾紛,維持秩序;否則,國家并不干涉人們的生活”。自由主義不僅認為行政權力應該受到限制,而且認為限制行政權力擴張的途徑是權力的分立,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結合我國的實際,在現有體制下也可以實現權力的授予、權力的行使和對權力進行監督的權力制約機制,只有使權力(權利)相互制約,才能使權力不能任意擴張。
三、我不同意你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自由主義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在改革開放以前,“長期占上風的忘‘我’倫理學一直不厭其煩地奉勸人們忘掉‘我’,因為‘我’是最卑賤、最要不得的、是自私與偏見的代名詞,甚至是罪與惡的化身。最‘高尚’的人是忘‘我’的人,最卑鄙的人是唯‘我’的人。-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這種個體需求被壓抑久之后,個^會不擇手段地去滿足,同樣也會極力去表達。但是社會已經存在著主流話語,個人沒能力改變主流話語時就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思想。于是一部分人的思想壓制了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產生了不和諧的因素。
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烏托邦,但有了矛盾和沖突如何處理?和諧文化強調以和為貴,主張和而不同,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胡適先生認為,“自由主義的第一個意義是自由,第二個意義是民主。第三個意義是容忍——容忍反對黨,第四個意義是和平的漸進的改革”。為什么自由主義的意義之一是寬容呢?“因為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可說了。至少在現代,自由的保障全靠—種互相容忍的精神,無論是東風壓了西風,還是西風壓了東風,都是不容忍,都摧殘自由”。
自由主義承認價值多元,認為每一個個體的價值觀會因個性差異而呈現多樣化。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存在于同一個社會中必然需要相互包容,求同存異才能共同發展。例如,對于愛國主義每人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法。有人用熱情張揚甚至狂熱的方式去表達,也有人只用冷靜深沉甚至實用主義的方式去表達。愛國主義沒有質的區別,不能因為表達方式的不同就判斷誰比誰更愛國,更不應該相互責罵和攻擊。個體的人擁有自己的價值觀,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方式實現價值。價值觀不同,但權利是相同的。欲要剝奪他人的權力,恐怕自己的權力也難以久存。
綜上所述,三十年前的中國,自由主義的若干合理的價值成分被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所淹沒。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則是自由主義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發生積極作用的開始。自由主義雖然在西方盛行的一兩百年期間對西方社會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產生了極端的利己主義、公共道德的淪喪等現象。但是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對自由主義價值觀批判和借鑒的過程。自由主義認為,對個人財產權的保護是實現個人自由的重要條件,對個人自由最大的威脅往往來自公權力,為了保證個人權利的充分行使應該使國家的權力得到限制,限制的途徑是權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約,社會的價值觀是多元的,個人應該有獨立的思想,有不同信仰的自由。自由主義的這些價值思想是具有普遍積極意義的,它們可以也應該被我國社會主義借鑒和吸收,在改革開放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