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泉征著豪華與富有。藏飾總是生動而富于激情,在接觸肌膚的同時也親近著藏民的靈魂。藏飾不僅僅是一件飾品,她還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一種藝術的詮釋,她是來自人們心底最美的期盼、最真的信仰。
關鍵詞:藏飾;藏傳佛教;神的恩賜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39-03
引言
有那樣一片天,沒有絲毫雜質,亦沒有紛繁的云朵,她藍得透人心弦;有那樣一個地方,洗盡鉛華,遠離塵擾,她是離天最近的人間天堂;有那樣一群人,豪放不羈,夜夜笙歌,磕長頭匍匐山路,頂禮膜拜心中的信仰;有那樣一種文化,幾千年來順著雅魯藏布江流淌,百轉千回之后,蛻變成了一朵絢爛的奇葩。
每每提起藏族,靈魂便不由的飄到那片天空下,神的梵音與老人的喃喃自語常常在耳際回蕩,手中的轉經輪不知轉了多少個輪回。五彩的經幡,傲立的雪峰,靜默的圣湖,神奇的廟宇,美麗的格桑花,盤旋的禿鷲,似動非動的牛群,淳樸虔誠的藏民……在我的腦海中逐個閃現,我暗自慶幸自己能找到這樣一方心靈的凈土。在這個魂牽夢繞的地方,我似乎又看到了自己擺脫塵世的牽絆,我似乎又看到了人性最初的純潔。
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個民族,能夠孕育出這樣一種文化,其實也就不足為奇了。有人說,藏族文化作為高海拔地區的獨特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面向世界,它給人類文化提供的是不可或缺的文化。
一、藏飾的基本概況
藏族是—個崇尚美的民族,看看那—個個花團錦簇的美麗姑娘和彪悍奔放的英俊小伙,真的宛若彩虹落人間,流彩入凡塵。再看看他們從頭到腳的那身“行頭”,你真的會發自肺腑的感嘆。這有你能夠想象到的一切,也有你想象之外的一切,這是一個充滿神奇及艷麗色彩的民族。
藏族喜用金銀、珠寶、象牙,玉器等作飾品,他們的頭飾和配飾多以金、銀、銅、珠寶、玉器制成,許多飾品造型厚重、彪悍,然而其花紋雕鏤細膩、精致,佩戴的部位很廣泛,從頭頂、發辮到耳、項、腕、指、背、腰部都可佩戴。比較典型的飾品是精雕細刻并鍍以金、銀的腰刀、腰扣、火鐮以及鑲有翡翠、瑪瑙或松石的耳環和各種各樣的首飾。
美麗的藏飾天生擁有那片土地賦予它的神奇魔力。天然的石頭、珊瑚、動物骨頭、白銀是制作藏飾的主要原料,雖然這些都是平實的材料,但粗糙的外表卻有精致的內涵。細小的花紋、鏤刻、鑲嵌,都巧妙地形成藏飾的設計風格,并散發出濃烈的古土味。所有藏飾均是手工完成,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好多藏飾是喇嘛在廟里打造出來的,西藏人講究將油涂抹于身上,代表健康,喇嘛也是同樣,所以有些藏飾上有一圈圈的垢。藏飾濃郁的文化氣息,豪邁的造型風格,不但可以打動人的眼睛,也可以撞擊人的心靈。在這反璞歸真的世界里,藏飾的神秘感和些許的浪漫心緒更是令人心馳神往,藏飾以它艷麗的色彩和粗曠豪放,神奇的魅力征服了人心。
,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飾品的工藝和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古格都城遺址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格王朝時期西藏西部貴族佩飾的一些形制和佩戴習俗。藏西自古就有冶煉黃金的傳統,直到現在,西藏的絕大多數金礦都分布在藏西一帶。黃金作為一種貴重金屬,被當時的貴族普遍崇尚,因此他們的佩飾也大多是黃金制品。從壁畫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貴族不分男女都有佩戴耳環的習俗,且兩邊耳朵都佩戴著清一色的黃金飾品。形狀以圓形為主,耳環一周都有一個個突起的圓點作為裝飾。而婦女的發飾與現代藏北一帶的婦女發飾相近,也是從額角至發尾垂掛著一條寬20厘米的羊毛織品,其上墜滿了松石、珊瑚和黃金制品,作為裝飾。項飾是用珊瑚和綠松石制做的珠串,有四至六串之多。而純金制作的項鏈其吊墜大多是以三葉形為主,與同一時期受尼泊爾藝術風格影響的佛像的項飾相似。這一時期,婦女所佩戴的“嘎烏”是圓形的黃金制品,一圈圈的同心圓,其正中心鑲嵌有珊瑚或綠松石,形制簡單但裝飾性很強。
到了近代,拉薩的貴族對飾品的工藝要求就更加考究了,貴族婦女所佩戴的巴珠是她們頭飾的主要部分,它呈三角狀,且大多數是完全用珍珠或珊瑚制作的,而這種巴珠形制的來源尚待考證。與這種“巴珠”同時佩戴的還有“艾果”,它是佩戴在巴珠以下耳朵旁邊作為發飾的一部分,一般是用大塊的綠松石刨平制作成花瓣狀再粘貼在黃金制作的模槽內的,故體積比耳環大得多,它似乎是拉薩貴族婦女佩飾中最為夸張的一件飾品。而“嘎烏”分兩種,一種是婦女佩戴在胸前的裝飾品,它是項飾的主要形式,一般是掛在一串珊瑚、珍珠或其他珠子制作的項鏈的中心,其外殼多由黃金、銀、銅等不同質地的金屬制做,且其形制大多呈八角形,也有半月形和圓形的,上面鑲嵌著各色的寶石,而每個寶石又根據所要表達的紋飾內容被制做成各種形狀,花瓣或葉片的形狀都打磨得特別的精致。還有一種是護身佛盒“嘎烏”,為男士飾品,像背包一樣斜挎在前胸。這些“嘎烏”的形狀多為佛龕狀,也用黃金等金屬制做,但其上所裝飾的紋飾大多以吉祥八寶、鹿、蓮花等具有宗教含義的圖案為主。它除了裝飾以外,其內還放置著佛像、圣物等,用以驅邪避災。
藏家婦女都有帶手鐲的習慣,她們所帶的金屬手鐲鏤刻有各種花紋圖案、藏文或梵文的明咒,有的嵌有珊瑚珠、松耳石等名貴寶珠。戴手鐲不僅是一種妝飾,在婦女們從事擠奶、捏酥油團等勞作時,將手鐲往手腕上部一抹,可防止奶水流人袖筒內。藏族貴族男士所佩戴的飾物也不在少數,耳飾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形式。大多數耳飾都是用綠松石制做的,通常以10多厘米的長條形為主,串在黃金制作的鏈上。這些貴族的飾品雖然沒有中世紀西方貴族階層的服飾那樣奢華、富麗,但它們體現了這個特定地區的上層人士的審美情趣。通過這些遺存的飾品我們也可一覽當時藏族工匠們精湛的手工技藝。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青年們追逐著現代的流行趨勢,傳統的服裝正在淡出他們的生活舞臺,但各種各樣的傳統飾品并沒有消失,每逢節日,人們穿起傳統服裝,佩戴上飾品,成為節日盛裝。 二、在藏傳佛教影響下日益發展的藏飾 藏族不僅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他們還擁有豐厚的精神財富。在這個深受佛教影響的地域,佛文化深入人心。藏域之所以被譽為人間天堂,不僅是因為它風光無限美麗,更是因為這里有一個虔誠的民族。他們崇拜山川,對圣湖更是崇拜有加。從人的生死輪回到生活起居,都與宗教信仰相聯系,不可分離。
在這里,宗教的影響無處不在,最美麗宏偉的建筑一定是寺廟,最珍貴的文物藝術品一定藏在寺廟。更深的是在這個民族的精神上表現的更為鮮明。以至有人稱:西藏是最后一塊西天凈土。就像那房屋不變的山川一樣,宗教在人們的心中永不磨滅。所到之處朝圣的腳步川流不息,我為他們的行為感到震憾。看著他們在烈日下曬黑的臉,那種神情,任你如何也想不出所以然來,但額頭上磨出的老繭卻在陽光下發亮。他們每俯身趴下一次,整個身體和雙掌便和大地沉重的磨擦一次,在喧鬧的街道發“刷”地一聲響亮,讓人驚心動魄,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
或許,他們來自什么地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個共同的心愿和共同的目標。雖然他們大都衣衫襤樓,皮膚被高原紫外線曬成古銅色,路上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艱辛磨難,但在他們的眼里,你看不出任何抱怨和勉強的神情。由于路途遙遠,有的人需要幾年的時間從自己的家鄉朝拜到圣地,而有的人需要一生的時間才能完成,更有的人在朝圣的路上結束了生命,而朝圣的腳步仍在進行。他們世世代代就這樣朝圣過來了。在藏人圣徒的心目中,并不是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而認為是靈魂轉世的一個過程。他們重視輪回的靈魂,而輕視自身的肉體,他們把今生和來世的幸福都交給了心愿,這里才是他們心靈的歸宿。
由此可見,藏傳佛教對藏族的影響是尤為甚遠的,在藏族人的傳統觀念中,幾乎任何一個物體除自身價值之外,都具有濃烈的精神意義,在創造物質的同時往往也以各種方式滲入精神因素,現實與信仰總是同生共存的。在一些飾品上,藏族^也同樣傾注了宗教信仰。
在這個佛教盛行的地域,首飾品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裝飾,它已經成為藏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節日中還是去朝拜,人們都會“渾身披掛”各種裝飾品。頭上戴的巴珠、簪子、發卡;發辮的銀幣;耳朵上的大環;項間戴的項鏈、托架、嘎烏;腰上系的圖紋腰帶,懸掛的火鐮盒子、藏刀、腰扣、鼻煙壺;手上戴的各類戒指手鐲等。
藏族人民十分重視藝術性與文化性,并十分善于將生活中的動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變為圖紋在首飾中出現。更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對圖紋的強烈影響,以及藏民族對首飾掛件所賦予的宗教觀念。藏飾飾品中的每一種圖案和色彩也都是有其特殊含意的。每一件飾品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都表達著一種誠摯的祝福。藏飾品款式大致由“十論金剛咒”、“平安符”和“連環神花紋”等藏飾圖案演變而來,表達避邪、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如雙魚象征愛情,法器可保平安,六字真言是代表著吉祥如意的祝愿。藏傳佛教推崇的數字“九”已成為珠寶圖紋的最吉祥數字。藏族對綠松石的喜好和廣泛應用,不僅因其艷麗,據說還是神的賜予。
三、藏飾在藏文化中的社會地位及其藝術價值
西藏人重飾那是事實。對于藏民族來說,羊皮袍是必需的,是形而下的;而袍上縫綴出的五色護邊,后背部位勾挑出的吉祥圖案連同胸前的松石佩飾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是形而上的,是信仰與理想的體現與物化。乍一看,藏飾似乎和他們在飲食上的淡泊相差甚遠,同樣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何厚此薄彼呢?其實不然,正如英國藝術史學家恭布里希教授所認為的那樣:欣賞最初的藝術品,重要的并不是按照我們的標準去看究竟美不美,而是它能不能發揮作用。
千百年來藏飾以它那古樸、粗獷和神秘為人們所喜愛。藏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藏族長年累月面對著雪山,草原和星夜,他們的思想由此產生,于是用自己靈巧的雙手,打磨出他們祖祖輩輩的圖騰崇拜的藏飾,來闡釋著“六字真言”,并堅信藏飾能給他們帶來平安,讓他們的思想純潔近逼雪山。
西藏傳統飾品的表現形式,取決于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走到哪里帶到哪里,既安全又方便。藏族男女的一些飾物是由生活工具演變而來的,尤其是牧區男女,最喜愛以各種器具來裝飾自己,男子的火鐮、藏刀等,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已成為威猛、勇敢和富裕的象征。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征著豪華與富有。 從文化傳承上看,西藏史前的裝飾品幾乎沒有一件飾品能找到在自己形態、色澤和質地上完全相同的同類物,人們有意識的將不同類型、不同質地的飾品按照自己的審美意識重新組合成形態富于變化的組合物,以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
四、讓藏飾成為人類永恒的記憶
藏族生活方式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其優良方面以其合理性贏得廣泛的承認,不斷的傳承下來,其不良的方面也往往以其因襲保守的習慣勢力傳之后代。藏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它既決定著這個民族的過去和現在,也影響著他們的未來。在經濟文化日趨發展的今天,藏族的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學習和其它生活方式等以及制約傳統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正面臨著新的挑戰,代代傳承下來的藏飾也在進行著新的選擇。藏飾的產生是藏族先民靈感和智慧的結晶,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那古樸奇特的造型、突出民族審美個性的華麗、把整個民族的精神和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成為藏族的標識并得到全民族的認同,為任何其他飾品所無法替代。
當各民族面臨著一場深刻的現代化革命時,藏飾也在劫難逃。隨著現代化的進行,每一個民族都要在現代與傳統文化之間尋找著平衡,都要協調好現代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藏族也不例外。一方面,現代化是每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一個民族都不應當拒絕現代化;另一方面,都應保有自己民族的基本特點,喪失現代化將意味著民族貧困,喪失傳統文化則意味著民族消亡。
古老的藏飾不因時間的流逝而失去魅力,可隨著時間的洗禮,藏飾也開始從傳統文化中一點一點的淡去。若干年之后,我們不是不是還能拂去塵封的歷史,一睹其鮮活的芳容?對于已經消逝的藏飾,我們只能從記憶的碎片中勉強拼湊成規整的“原樣”,讓它們躺在歷史里僅供后人瞻仰,做著無奈的傳承。或許記憶也是一種傳承,而了解屬于我們的民族民間文化,又未嘗不是在傳遞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棒。而對于目前還保留著的藏飾,我們更應該盡力去搶救,去記錄,去了解。而對于學習民間工藝的我們來說,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不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民族文化的傳承應該為今天廣大民眾接受和喜愛。傳承靠的是一代傳一代,所以現在的年輕人理所當然是傳承的主力和主角,他們的態度是傳承的關鍵。同時發展民族創意產業也是一個傳承的途徑,將藏文化與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讓其不但能起到傳承的作用,還能提升價值。當這些產業為藏民們創造價值,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時,他們也會不自覺的開始繼續關注這些東西。而在藏區培養一批有文化傳承意識的民間藝人還是很重要的,由他們再去帶動另外一些人也加入到傳承的行列中來,使人們逐漸意識到繼續傳承保護民俗能更好的為他們創造價值。
創意設計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途徑,在設計理念里面,用各種手法融人藏族元素。而收集整理這些藏族文化,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利用其精華元素進行創作,從而讓更多的人去接觸它,接受它,了解它。這將使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一種獨特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保留至今,在傳承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有些缺失,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到今天還能一睹其芳容。在與時尚的潮流一次次的碰撞之下,藏飾已經逐步走人時尚配飾的潮流,成為設計師和時尚人士的新寵。這是一個好的勢頭。發展和傳承民族文化是一件漫長的事情,這條路才剛剛開始,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藏飾給人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更是心靈上的慰藉。感受那份蘊藏其中的圣潔與純真,藏飾或許是最好的開始。
五彩的藏飾,成為人們張揚個性、表達自我最強烈感情的載體。即使不是出自設計大師的手筆,我們一樣可以感覺到,在它們簡單純美的外表下,傳達的是個性與狂放的美,及更廣泛的象征意義——生命的返璞歸真、個性的自信張揚、心靈的超然解放。由于每件藏飾都深含寓意,且同一類藏飾因為款式不同,寓意也不同。藏民把自己對神的膜拜,以及自己的情感,完完全全的傾注于藏飾上,至此賦予了藏飾新的生命力,以至于成為亙古不變的飾品尤物。
當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藏傳佛教深深的扎根于這片土地上的時候,藏民便有了不朽的靈魂。一輩又一輩的藏民,在經筒不停的轉動中走完一生,留下的唯有一件件訴說往事的藏飾。它凝結著藏族所有的靈魂信仰,以及千年的期盼和永遠的信念。透過藏飾,我們看到的是整個藏民族神秘的遠古文化和精神財富。或許僅僅只是—個小小的藏飾圖案,但它都有著背后的故事與傳說。
對現代的時尚女性來說,藏飾的美在于它們既古樸又絢爛,仿佛折射出原始的高原風光。透過那特色、精致的雕琢,能感受到藏民的那份天然的淳樸和豪放不羈的狂野。古樸粗獷的藏飾就是這樣,它不僅能夠彰顯自我個性,還能給人遐想的空間,讓人感受積雪的白,天空的藍,格桑的紅,藏飾的美。迷戀藏飾不僅僅是陽光與雪域的誘惑,而是因為這里雕琢著亙古而來的神秘文化,這里蘊藏著最純真的圣靈。其實,那片土地離我們并不遙遠,真正遙遠的是那份情懷。是否踏上過那片土地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找到靈魂的凈土、心靈的信仰。
從古至今,藏飾始終見證著藏民們對美的認知,她凝結著藏民復雜的情緒。她們豐富的色彩,大氣的造型、耀眼的光芒以及珍貴稀有的特質滿足了人們種種的熱望,成為個人情感的寄托、表達自我的標志。無論是戒指、項鏈、頭飾還是手鐲,抑或是配飾,藏飾總是生動而富于激情,在接觸肌膚的同時也親近著藏民的靈魂。藏飾不僅僅是一件飾品,她還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一種藝術的詮釋,她是來自人們心底最美的期盼、最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