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粱啟超是中國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化著名的倡導者和實踐者,20多年問他的史學理論產生了巨大變化,從《中國歷史研究法》概述;構建體系不同;側重點不同;粱啟超史學思想轉變的歷史根源,這三方面來淺談粱啟超的史學思想轉變。
關鍵詞:構建體系;史學思想;歷史根源;粱啟超
中圖分類號:K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 15-02
梁啟超是中國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化著名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也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許多史學理論,在我國近代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對中國史學界產生了重要地影響。他根據自己對史學的理解,成功的運用新理論、新方法,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史學著作,其中對史學界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國歷史研究法》。下面淺談一下我讀后的感悟,有不足之處,請專家學者賜教。
一、《中國歷史研究法》概述
上海世紀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中國歷史研究法》,這是梁啟超于1921年秋在天津南開大學所作的講演之后,對講稿記錄進行增減而成的;第二部分是《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對于舊著(中國歷史研究法)之修補和修正》;第三部分是《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是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梁啟超在清華學校所講集錄而成。
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研究法》更應該歸為兩類來進行比較學習,第一類:第一部分是舊有的對中國歷史研究法的認識;第二類:第二,三部分是對舊有的體系進一步的說明,這個時候梁啟超的思想開始發生了改變,最后到《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史學思想體系徹底的轉變。正如哲學中說的“矛盾是無處不在的”,這種矛盾是否表現出來要看實際條件,當時機成熟了,矛盾就突顯了。粱啟超就是在時間地點等具體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勇敢的否定了之前的部分觀點,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新的理論。這對于一個史學家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二、構建體系不同,側重點不同
第一類:第一部分《中國歷史研究法》分為《史之意義及其范圍》,《過去之中國史學界》,《史之改造》,《說史料》,《史料這搜集與鑒別》,《史跡之論次》六章。梁啟超對“史的意義”、新舊史學以及史料學等進行了論述和探討。他對“史的意義”作了如下的概括:“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庚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則日中國史”Ⅲ。除了強調歷史的總體性、連續性和因果關系之外,梁啟超還特別注重歷史研究的目的性和史實的客觀性。打破了傳統的舊的史學觀點,粱啟超認為舊的史學家只為少數統治者提供“資鑒”,而現代史著則應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為目的。梁啟超就把史學研究服務對象的范圍擴大化,體現出相當大的進步性。就史實的客觀性來說,粱啟超認為史家必須實事求是,這是史學家從事史學研究的前提。與舊史學家不同的是,他還看到了歷史研究的目的性與史實的客觀性兩者之間的矛盾,并嘗試從史家的主觀方面來找原因。
第二類:第二部分《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一對于舊著(中國歷史研究法)之修補和修正》,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史學應用歸納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對于《中國歷史研究法》極力提倡的歸納研究法進一步進行闡述,認為不能放棄歸納法,而要把歸納法應用于整理史料上來。提出“我想歸納研究法之在史學界其效率只到整理中史料而止,不能更進一步”。2)歷史里頭是否有因果律;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梁啟超對于歷史定義中就有“求得其因果關系”一語,而他在細讀立卡兒特著作,深入研究后,他否定了以前的觀點,提出了新的理論:“宇宙事物可分為自然、文化兩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領土,認為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領土(《看什么是文化》。而歷史是屬于文化系之內的,他甚至提出“以因果律取歷史不可能而且有害”認為歷史現象最多只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互緣就是互相為緣。而梁啟超又進一步提出,“然則全部歷史里頭竟自連一點因果律都不能存在的嗎?是又不然。我前回說過,文化總量中含有文化種、文化果兩大部門。文化種是創造活力,純屬自由意志的領域,當然一點也不受因果律束縛。文化果是創造力的結晶,換句話說,是過去的‘心能’,現在變為‘環境化’。成了環境化之后,便和自然系事物同類,人到因果律的領域了,這部分史料我們盡可以拿因果律駕馭他”。梁啟超一方面說歷史現象不能說是因果,又說成了環境化之后可以用因果律來駕馭。這又可以充分說明矛盾無處不在的哲學理論。3)歷史現象是否為進化的:梁啟超認為“歷史現象可以確認為進化者有二:人類平等及人類一體的觀念,的確一天比一天認得真切,而且事實上確也著著向上進行;世界各部分人類心理所開拓出來的“文化共業”永遠不會失掉,所以我們積蓄的遺產的確一天比一天擴大”。其余則是按照“一治一亂”的方式循環著。
梁啟超否定前面《中國歷史研究法》的一些觀點,提出新理論的做法,既體現了其史學思想的進步,又反映了他嚴謹治學和求實的態度。這是一個史學家難能可貴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歷史和進行史學研究的人好好地學習。
第三部分《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又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注重理論的說明,分論注重專史的說明。該書除了史學研究方法之外,在批判和改造封建史學的基礎上,吸收了近代西方的史學理論和方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傳統史學的變革,對后代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梁啟超史學思想轉變的歷史根源
1.從小受封建舊學的影響,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縛。梁啟超從小接受的就是系統而又嚴格的封建舊學,封建史學理論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這也奠定了其學術思想的封建理論基礎。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啟超提出:“合世界史通觀之,上世史時代之學術思想,我中華第一也”,“中世史時代之學術思想,我中華第一也”。這些封建史學理論思想基礎,決定了梁氏后來無論如何學習和借鑒西方,都不可能真正脫離其早年所培植的中國封建傳統思想之土壤。
在史學研究理論上,梁啟超繼承了清代乾嘉考據學派的學術研究方法,并十分推崇乾嘉考據學派的史學研究思想,稱其“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頗饒科學的精神”,甚至西方學者所運用的分類、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乾嘉學者,莫不備之”日。在粱氏的史學研究理論中,關于歷史文獻史料的鑒別和分析方法,即來自于清代乾嘉考據學。這決定了梁啟超所創立并宣傳的新史學和其新史學思想,并不可能完全拋棄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思想,相反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
2.開始接觸西學,力圖變法圖強。1890年,梁啟超結識康有為,拜康有為為師。“自是決然舍去舊學”,“請業于南海之門”。協助康有為編撰《學偽考經》、《孔子改考制》等重要著作。粱啟超開始轉變為宣傳改良主義的資產階級維新戰士,走上了以“經世”為目的,參與“譯本西籍”,兼收中西方文化的道路。
3.親身接觸西學,批判和改造舊史學。1898年,梁啟超回京參加“百日維新”。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間,先后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這一時期梁啟超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他開始對封建史學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批判。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質而言之,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于少數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地主階級。故其效果,亦一知其所期,助或國民性之畸形的發達,比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指出舊史學的服務對象是有限的,常為封建帝王一家一姓做傳。“他開始對封建史學的種種弊端予以尖銳的批判。其在《新史學》一文中指出了封建舊史學的四弊二病,即:‘知有朝不知有國家’,‘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的四大弊端和‘能鋪敘而不裁’,‘能因襲而不能創作’的兩大弊病。針對種種弊病,梁大聲疾呼‘史界革命’,要求改造封建舊史學。為此,他還提出了改造封建舊史學的建議:首先,要反對‘帝王中心論’和統觀,把舊的封建史學從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中解脫出來,為國民服務,養成國家思想,‘助成國民性’的發展,以使中族對世界有所貢獻。其次,‘要以生人本位的歷史,代死人的歷史。’歷史不當只是與死人,與已朽之骨較短量長,褒惡、表彰忠孝節義之類,而應重視群體活動,與現實生活聯系,使歷史為當前的社會現實生活服務。再次,重新厘定史圍。他認為,當代史學應從包羅萬象、龐雜無度中分離出來,才能集中精力求得史學的進步。第四,對歷史應該進行‘純客研究’,摒除主觀偏見。強調史家必須‘裁抑其主觀,而忠客觀;以史為目的,而不以史為手段’,這樣才能有良史和信史出現”。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了《中國歷史研究法》。該書為中國近代的史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史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中國史學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說明梁啟超這20多年的史學思想的變化是個逐漸積累完善的過程。他這一嚴謹的治史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