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主,代表著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文明化程度,是現代國家的一個基本標志,是現代公民的普遍追求和基本權利。但在對民主的認識上依然存在著一些需要廓清的基本問題,厘清這些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不可或缺,民主的形式之惑就是其中之一。
關鍵詞:民主;本質;形式
中圖分類號:80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10-02
當前,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使全球文化的傳播愈益迅-猛、快捷,不同地域間文化交流愈益加頻,碰撞愈益加劇,影響愈益加深。這一方面有益于文化間的溝通、融合與發展;但同時亦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在這種情況下,民主已在某種程度上被虛化上一層迷人的光環,也正是在民主被神化的心態下,民主之質被單向度地形化。因此,推進我國的民主政治文明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厘清民主的形式問題不可或缺。
一、民主是形質的統一
“民主”一詞在我國文化中早有印跡,其指通常有二:一指君主,如《尚書——周書·多方》中言:“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刑殄有夏。”;一指官吏,如《三國志·吳志·錘離牧傳》:“鋪位民主,當以法率下”。然而現代語境中的“民主”與這兩層含義有著天壤之別。現代語境中的民主主要來自西方文明傳統,從詞源上說,“民主”這一范疇最早出現于希臘學者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由“人民”和“權力”兩詞組合而成,意為人民的權力,亦稱為“多數人的統治”或“多數人的意志”,近代以來,常用“主權在民”表征其意。列寧對此曾指出:“民主制一詞按希臘文直譯過來,意思是人民掌握權利。”他還進一步指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對人民使用暴力,這是Jr-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概括地說,民主的基本含義有三種:1)民主是一種階級統治;2)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或形態;3)民主意味著公民的平等和參政的權力。簡言之,民主是指一種由全體人民平等參與國家決策和進行國家管理的國家形式、國家形態。
由此可見,民主是人民的民主權利與其實現形式的統一。然而,今天人們所講的“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背離了民主的本質,而多為民主的外在形式所惑,在某種程度上,發達國家的民主尤其是美式民主已成為民主之典范和藍本,為許多人推崇和宣揚,這已成不爭之事實。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現實政治和思維理路下,面對著西方以科學技術和經濟力量的絕對優勢為基礎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價值的強勢擴張,后發國家多為其直觀上的繁榮所吸引和蠱惑,從而在既被動又主動的矛盾心態下被裹挾進學習乃至是移植西方的技術、模式、文化甚至是制度的浪潮中。然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事實證明,20世紀50年代以來后發國家追逐并競相效仿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及美、加、澳等國早發現代化經濟、政治模式的實踐大都慘遭挫折和失敗,即使是今時在美國一手主導下對伊拉克進行的“民主”政治的移植,其成亦難撥云見日。可見,民主的生根發芽成長與發展絕非表象的、形式上的簡單挪用、嫁接和效法,后發國家應保持清醒的頭腦,進行理性的判斷,做出明智的抉擇,避免為西式民主形式所惑。
二、民主的形式之惑
所謂“民主的形式”是指民主在具體的微觀實施層面上所具有的某種體現民主實質理性的外在樣式和形態,表現為民主的“程序正義”,換言之,即指民主在實踐中的實現方法和途徑上所表現出的平等的“全民性”的方式方法。這種形式正義政治理念訴求為著名政治學家羅爾斯關于正義基本原則的闡述所鮮明而清晰地表達:“存在一種正確的或公正的程序,這種程序若被人們恰當地遵守,其結果也會是正確的或公平的,無論他們可能會是一些什么樣的結果”。這一理論有相當多的擁護者,也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卻亦有失之于一味強調形式而忽視實質之罅。一如美國大選,固然被認為代表了真正的全民的民主而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然而究其實,這種所謂的全民民主選舉在本質上也只是有錢人的游戲,它并不因為玩得起這種游戲的有錢人具有相同的游戲規則,就抹煞對于玩不起這種游戲的一般民眾的不民主。民主最正義的含義應當是政治權利上的平等,即平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社會事務的實際權利。但是在這種被認作是民主的范本的民主模式下,民主被通約為選舉,選舉被化約為競選,競選被線性地等值為民主。正如有學者所揭示,這種民主好比:“豬與雞都‘參與’了制作火腿和雞蛋,但它們在‘參與’中一無所獲。”這種民主實際上就是一種虛假的民主,全民參與的普選形式無法改變其選舉的“寡頭”本質,因此,在實質上它是全體人民參選的民主形式掩蓋下的“選主”的民主。
三、民主的實質應優先于民主的形式
形式與內容應當內在統一,但是在實際的民主政治實踐中民主的形式與民主的內容往往很難達至內在的一致。也就是說,形式與內容并不能簡單自洽、自然而然地實現同質,形式上的民主也并不能完全直接產生實質上的民主結果。對于民主而言,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實質更為重要,否則,實質就有通過形式而被“假借”被“矯用”之危。民主的實質決定著一定形式的民主性質,而一定的民主形式則是在一定的民主的實質內容確立的前提下為了實現該種實質而采取的外在的實現形式。然而,固然不同的民主形式可以實現同一樣的民主之質,同一樣的民主之質可以采取不同的民主實現形式,但是,這其中是有這樣一個基本的邏輯前提和思想觀念在先的,即:“質”是第一位的、原生的、根本的,而“形式”則是附屬的、次生的、外在的。“本立而道生”,天下有道民才能真正地享文明成果。因此,只有先得民主之質,才是本之所立、道之所生,方成民之所享。只強調民主的外在形式而把民主的實質擺在第二位,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舍本逐末,必會在深層上造成對民主質性的傷害,這與本之所立、道之所進、德之所從背道而馳。如果一味單項強調民主的形式和程序,以形式取代實質,本末倒置,就很容易在“民主”的旗幟下造成與民主的本質相反的結果,走向文明的另一端。蘇格拉底正是在民主的形式下被奪走了生命。
四、民主不應流于形式
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代,為自由獻身的羅蘭夫人響徹整個世界的吶喊——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至今依然猶如雷鼓在側般地敲響著發人深省的警鐘。民主也不應流于形式。真理性和價值性是人類活動的兩大原則,兩者不可分割,如果只取真理之維,人類的文明成果就會被工具化為人類自戕的武器,這在歷史上不勝枚舉;而如果只取價值之維,那么人就會為了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從而也自陷于爭斗的泥沼,而“爭則亂”。只有將真理之維和價值之維結合并達至內在的和諧共生,才可走上長遠生存與良性發展之途。如果民主的形式與其實質相悖,那么該民主在實質上就并非民主之“真”,而只是在某種被遮蔽的價值選擇的暗涌下被套上的波光粼粼的“民主”的華服,這,不是真正的文明!民主的文明之光在于其實質上的平等正義,如果所謂的程序正義帶來的是并不正義的實質結果,那么,這樣的形式正義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失據的,因此是不應被實踐的。民主不能流于形式,就國內具體民主實踐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主進程不斷加快,民主建設成效顯著,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其一就是流于形式,比如聽證制度,聽證制度設置的初衷和基本價值取度就在于它的民主性,然而,在具體的施行中民主之質卻往往被“虛置”——或被束之高閣,或被形式主義化——而徒有民主的外表,實則是“民主的赤字”,長此以往,不僅“昕證”之治舉有失信于民之殆,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會在本質上造成對社會主義民主的褻瀆與破壞。
五、民主是相對的、具體的,具有歷史性、階級性,是階級統治的一種方式
正如列寧指出,任何民主,和一般的政治上層建筑一樣,歸根到底是為生產服務的,并且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系決定的。更深一步講,民主的本質、屬性、所維護的主體都決定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所有制決定人們的經濟關系,決定人們的政治關系,并終將決定統治階級所推行的民主是哪些人的民主,是外觀的民主還是實質的民主。民主古已有之,故無有有無之分,而只有性質、程度之別,世界上沒有超階級的抽象的民主實踐,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宜的民主模式。對于中國來說,“西方那一套我們不能照搬,中國的事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辦。”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人們對真理的揭示具有過程性、歷史性,對民主的認識亦是如此。對于那些認為西方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的人而言,“歷史就真的終結了”。 總之,實踐無止境、民主的發展也無止境。史情、世情、國情、民情不同,民主之質亦必有其具體而特定之形,對于真正關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人來說,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揚棄西式民主而求其以外之新途,這種民主應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民眾廣泛參與的、我國現有民主政治文明之完善與發展的民主。
五、民主是相對的、具體的,具有歷史性、階級性,是階級統治的一種方式
正如列寧指出,任何民主,和一般的政治上層建筑一樣,歸根到底是為生產服務的,并且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系決定的。更深一步講,民主的本質、屬性、所維護的主體都決定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所有制決定人們的經濟關系,決定人們的政治關系,并終將決定統治階級所推行的民主是哪些人的民主,是外觀的民主還是實質的民主。民主古已有之,故無有有無之分,而只有性質、程度之別,世界上沒有超階級的抽象的民主實踐,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宜的民主模式。對于中國來說,“西方那一套我們不能照搬,中國的事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辦。”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人們對真理的揭示具有過程性、歷史性,對民主的認識亦是如此。對于那些認為西方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的人而言,“歷史就真的終結了”。
總之,實踐無止境、民主的發展也無止境。史情、世情、國情、民情不同,民主之質亦必有其具體而特定之形,對于真正關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人來說,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揚棄西式民主而求其以外之新途,這種民主應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民眾廣泛參與的、我國現有民主政治文明之完善與發展的民主。
The confusions about the form of democracy
XU Hua-Ying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Democracy, on behalf of human progres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is a fundamental symbol of modern states and the common pursuit of modern civil and fundamental rights. However,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democracy there are still the fundamental issues that need to clear. Clarifying these issues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democrac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ne of them is the confusions about the form of democracy.
Key words: democracy;essenc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