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沿海開發已經作為國家重大戰略被提到重要議事日程,探索沿海開發的有效途徑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課題。100年前,張謇通過引入先進理念、技術、教育、人才等文化投入的方武推動墾牧運動,其富有遠見的創新之舉是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關鍵詞:張謇;墾牧;文化拓荒
中圖分類號:K264.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37-02
以純經濟的眼光考量張謇墾牧活動必然是片面的,因為興墾路上的張謇內心關注的不只是經濟之旅的激情,更重要的是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強烈追求。如今站在經濟社會繁榮發達的東部沿海遙想100年前的墾區,張謇高瞻遠矚的全面發展思想令人嘆服。本文試從文化建設的視角探尋張謇宏偉的興墾之路。
一、文化興墾是張謇墾牧實踐的重要特色
墾牧不是張謇的首創,但是,以往的墾牧斷然不能與張謇的作為相提并論,它們是一種單一的經濟活動,沒有改變經濟活動的性質和傳統的生產方式,茫茫灘涂始終是荒蕪的景象。張謇之所以能夠在千里灘涂上引領革命性變革,關鍵取決于文化基點的不同。張謇在實地考察時敏銳地指出了灘涂貧瘠落后的原因:“平灘曠野,荒煙蔓草,無文化實業水利之可言”。因此,他自覺地擺脫粗放式、掠奪式的開發模式,把文化輸入作為開墾灘涂的重要手段。他在《通海墾牧公司集股章程啟》中就明確提出:“興工筑堤之始,即擇千畝之地立農學堂,延日本農科教習,采日本農會章程,斟酌試辦;講求墾牧之事,備公司任用,亦即為他州縣儲才”。在《通海墾牧公司招佃章程》中,也把上學接受教育作為佃約的重要條款。他在基本建設、社區建設和公司治理中大力開展科學測量、水利建設、植樹運動、道路交通建設、教育建設、制度建設等重大項目,用先進的教育文化、水利文化、交通文化、制度文化、生態文化推進灘涂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地提升了灘涂的文化軟實力。
事實證明,張謇不僅是一位經濟人,以精明的謀劃改變了灘涂的經濟結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是一位文化人,超越中國傳統農業經濟文化的窠臼,以近代工業化發展的新理念、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模式為支撐,改造灘涂的觀念結構,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在我國黃海灘涂創造性地開辟了農業近代化的示范區,為東部沿海地區追趕近代文明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二、張謇文化興墾的重要貢獻
1.張謇以地方自治理論為指導思想促進灘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迫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曾經興起地方自治運動的狂潮。張謇退居南通致力于地方自治,開創別具一格的南通模式。張謇倡導地方自治的動機并不是熱衷于分享政治權力,而是渴望得到經濟建設、文化發展、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賦權。他把“教育、實業、慈善、工程”作為“自治中應辦之事務”,以全面發展的理念著力謀劃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教育、社會事業等全面發展的布局,深度開發東海灘涂。
2。張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創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近代化發展模式。張謇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農業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弊端,提出:“久荒之地,聽紳民招佃開墾,成集公司,用機器墾種。他從理順產權關系著手,建立產權清晰的股份制企業,并在土地經營體制上創出中國特色,將部分公司的土地(包括股東托管的土地)由公司直接雇工耕種,大部分公司土地采用“崇劃制”的租佃制度,將土地的耕種權由農民承佃,佃農的土地耕種權可以流轉。張謇加強了他所創辦的現代工業(如大生紗廠等)與墾牧公司的緊密聯系,堅持以工哺農、以工帶農、以工興農。建立地方金融機構、各類專門學校,為墾區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智力和科技服務。推動鄉村城鎮化建設、市場建設和社會建設,為墾牧公司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社會保障。張謇在墾牧公司的大農業布局,構建了工業農業互補,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相互支持的新經濟體系,為大規模的現代農業建設搭建了良好的框架。
3.實施教育強墾的發展戰略。張謇指出:“要知教育是誘導人的利器,你們能切切實實地受了良好教育,將來地方上就多了很多的有用人才。拿這些有用的人才來治地方,地方哪有不發達的道理……讓受過教育的人多了,那地方上的風俗,就自然百然的變好了”謇在墾牧發展戰略中規劃了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培訓教育等系統的教育體系。盡管由于各種原因,張謇的教育構想沒有完全實現,但在他的努力下,墾區矗立起了多所小學、初等學校,推動基礎教育的發展。他在南通創辦了師范學校、農業學校、紡織專門學校,選派農家子弟到專門學校定向學習,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大發展。他還在墾區開辦農學培訓班、貧民講習班,積極地普及農學知識和農業技術。張謇的模范行動使重視教育的種子深深地植根于墾區的土壤之中。
4.大力引進人才,提高了墾區勞動者的素質。為了解決墾區人才之荒,張謇想盡辦法聘請或派遣具有現代管理知識和科技知識的人才,赴墾區辦教育、搞科研、從事管理、建設水利、改良棉花種植、改革制鹽工藝、維護機器等等。采用定向培養和委托培養的方式為墾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的具有良好文化技術素質的人才。張謇采用承佃方式吸引經驗豐富、種植技能熟練的勞動力遷移至墾區,極大地提高了墾區勞動者的整體素質。
5.廣泛應用科學技術,提高了墾區的勞動生產率。張謇重視科學墾牧,他注重對墾區的整體規劃,根據墾區特殊情況,開展大規模河網化、條田化的水利建設,推動改良土壤、改進栽培技術,加強田間管理。他設立專門機構,從美國、日本等國家引入優質的棉種、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先進的制鹽工藝,進行試種、試制和推廣,有效地改進墾區植棉、制鹽的技術和水平。
6.采用先進理念,提升墾區的管理水平。張謇在通海墾牧公司按照股份公司制形式構建嚴格規范的管理機制,為公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他積極籌資發展交通通訊,推動植樹綠化,提升墾區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以及開放的程度。他把技術帶頭人安置在領導崗位,在生產一線配備技術骨干、學生,在研究機構安排一定的科研人員,對于表現優秀的技術人員給予晉升稱務,并且推薦其向外發展,他為墾區構建了合理的人才結構和人才培養以及使用機制。張謇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努力培植“振奮精神,團結心志,力圖進步”的墾牧精神和文化精神體系,積極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積累墾牧信用,提倡法治,禁止賭博、染毒、斗毆等壞習氣,著力構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7.播撒文化種子,夯實墾區的文化底蘊。大量文化人奔赴墾區,帶來許多書籍、雜志、報紙等文化讀物和收音機等比較先進的文化器具。在墾區創辦“巡回文庫”,建立閱報社,開展文體活動,在部分地區修建劇場、影院、廟宇,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墾區良好學習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張謇文化興墾的當代意義
1.張謇為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如何開墾提供了有益的發展思路。張謇充分意識到教育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根本作用,因此,在勾畫灘涂開發的戰略時,他并沒有一味地依賴經濟手段和物質投入,而是把文化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提出了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兩翼齊飛的發展思路。這是一個十分先進的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什么樣的經濟需要什么樣的文化與之相適應,與經濟相向發展的文化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和思想保證,反之,落后于經濟的文化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開墾一片處女地時,應當借經濟與文化兩輪驅動的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高度警惕對文化缺失和衰落的漠視。
2.張謇為在文化荒漠上開展文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發展模式。文化荒漠急需文化的澆灌,張謇以創新的精神有效推動墾區文化建設。一是采用外部輸入的方式構建文化體系。張謇通過教育輸入、理念輸入、人才輸入、技術輸入、機制輸入等手段,培育文化根基、文化人才、技術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生態文化,為墾區的發展搭建起系統的文化架構。一是從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進行文化改造。張謇特別注重從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有選擇地進行文化的輸入,并且用現代文明對一些不合時宜的陋習進行改造,從而構建起與墾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體系,促進了墾區文化由外生型向內生型轉變。一是從高起點上構建先進文化。張謇以世界的眼界著眼于墾區文化建設,努力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文化發展成果,把契約、法治、科技、教育、制度、管理、誠信、競爭、合群、開放、生態等先進的文化理念、科學技術移植到墾區文化之中,鑄造了開放、包容、革新、精進的墾區文化特質,提升了墾區的文化品質。
3.張謇為將文化轉變為文明進步的力量提供了有益的實現路徑。張謇十分注重增強公民的文化素質,通過大力興辦地方教育,為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尋找到一條根本的路徑。張謇通過公司制度化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將先進的文化理念轉變為制度,以此促進員工良好的思想道德、工作作風、行為方式的形成,為推動墾區文明生活方式的構建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移民文化呈現多樣性、層次性特點,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張謇超然于順應自然、崇尚經驗的農業生產傳統,用知識和技能武裝農民,使農業知識、農業技術、農業現代化手段與農業生產及其傳統經驗相結合,促進了不同層次文化共存、共融、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