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壽彝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民族史史學家。在民族關系史研究中,白壽彝先生強調注重民族團結、民族協作、漢族的主體性等在民族關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等,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的民族關系史史學理論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白壽彝;民族關系;民族團結;主體民族
中圖分類號:K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 1 1-02
白壽彝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民族史史學大家。民族關系史為其民族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中國歷史主要是封建社會史,而“封建社會的發展,與民族關系的發展分不開”,“應從民族關系角度上,看出中國歷史發展和各民族的關系。這樣,有助于我們正確看待歷史問題、歷史任務”。同時,白壽彝先生反對民族關系史的研究所采取的那種孤立、片面,強調民族間矛盾、斗爭的態度,而應站在通史的角度,從全局、整體的方向來研究中國的民族關系。具而言之,白壽彝先生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族團結—維系民族間良好關系的橋梁和紐帶
白壽彝先生十分重視民族團結的問題。他認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鞏固祖國統一的政治基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白壽彝先生認為:“國內各族人民的親愛團結,是有歷史傳統的”[昭。但歷史上的民族團結同我們今天的民族團結相比,在內容、程度和本質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白壽彝先生又說:“我們不能鹵此就不承認歷史上存在著民族團結的因素,存在著民族團結的發展趨勢。對于歷史上的民族團結,我們應該看得廣泛一些。”對此,白壽彝先生從四個方面,對我國歷史上的民族團結進行了全面而又高度的概括。如白壽彝先生指出,歷史上的民族團結,它首先“表現在各族在生活上和生產上的互相合作、互相依存方面”其次,從各民族對祖國歷史發展的貢獻來看。漢族由于長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以及長江中下游等比較富裕的地區,對祖國的開發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許多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祖國的邊疆地區,自不能與漢族相比,但他們為保衛邊疆、保衛邊防,亦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其成就亦是偉大的。再次,白壽彝先生認為這種團結還表現在各族之間的政治生活中。如古代的各族之間的“和親”即為明證。最后一項,“這種民族團結還表現在歷史文化上、感情上和心理上”。
二、社會發展中的民族協作——民族關系的主流的新視野分析
對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問題,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史學界一直有兩種意見,爭論不休。一種意見認為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這是當時大多數人的看法。另一種意見認為,在階級社會里,民族矛盾、民族斗爭是民族關系的主流。究竟哪一種意見是正確的呢?白壽彝先生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有正確的一面,但又都帶有片面性。如果從幾千年的民族關系的發展來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影響越來越大,互相之間的團結越來越密切,對祖國的共同貢獻越來越顯著,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斷地把中國歷史推向前進。這才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對于自己的這一觀點,白壽彝先生在中國民族關系史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各民族在各方面的不同貢獻中互相依賴、相互支援,對促進歷史發展是很重要。”晰白壽彝先生認為:“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漢族老大哥是帶頭的,但沒有少數民族的發展,還是不行的。”在白壽彝先生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導論卷》中,對于民族關系主流的認識,白壽彝先生又做了進一步的分析與論述。如白壽彝先生指出,在中國多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之間有和好,有爭吵。但另一方面,白壽彝先生又指出:“友好和斗爭都不是絕對的。有的時候,斗爭是手段,友好是目的。有的時候,友好是手段,斗爭是目的。有時,在個別事件、個別地區有爭吵,但不一定就破壞民族間的友好。”
三、漢族一中國歷史上與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
關于白壽彝先生對于中國歷史上主體民族的認識,白壽彝先生認為,只有漢族,才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在全國各民族中,無論哪個時期,都是人數最多、生產水平和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雖然在某些方面,漢族可能不如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超過了漢族。“但總的講,漢族水平是比較高的。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漢族在全國民族中,始終成為我們國家的穩定力量。沒有這個民族不行”陽。同時,白壽彝先生還認為:“我們說漢族是主體民族,并不是說少數民族無關緊要,并不是說這個老大哥可以欺侮兄弟、壓迫兄弟。”這兒說的尊重漢族的歷史地位和大漢族主義是兩回事。先生說:“漢族成為主體民族,可能成為大漢族主義思想滋長因素之一;但不等于說,漢族作為主體民族就一定要產生大漢族主義。”
主體民族的形成是—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對于漢族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原因很多。白壽彝先生認為主要是有兩條“一個是地理原因,一個是歷史原因\"。
總之,白壽彝先生認為:“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這個觀點符合歷史的發展;漢族成為主體民族,需要有各個民族各方面的支持,同時還要有一個優越的地理環境。”
結語
“理論更高的成就,在于能有更多方面的聯系。民族關系史的研究,在白壽彝先生看來,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包含了許多方面。白壽彝先生認為:“最要緊的是要放開眼界,發掘潛力”,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要從整個歷史發展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民族關系史的研究有所促進,有所貢獻。白壽彝先生所開辟的民族史學的治學途徑可以說代表了我國一個時代的民族史學的發展方向,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