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問是哲學永恒的主題。布倫塔諾在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劃分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了哲學研究這一主題以及直觀內省的研究方法,從而使哲學獲得了相對于自然科學的獨立性,并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從20世紀波瀾壯闊的人文主義思潮中我們不難發現他非凡的意義。
關鍵詞:心理現象;物理現象;意向性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68-02
布倫塔諾的代表作《經驗立場出發的心理學》(1874年)影響了以后幾十年的心理學和認識論研究。在這本書第一卷第二分冊的第一章開場白便是“我們意識的材料構成一個整體世界,他們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他的這種劃分不僅僅對心理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他的這種劃分對哲學的發展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其實布倫塔諾本人也認為“心理學是基本的哲學學科,而其他哲學門類(倫理學、邏輯學和美學)只不過是一些分支”。不難看出,布倫塔諾的這一劃分初衷是為哲學開辟一片新天地,哲學根本任務是關注人自身,指導人有價值的生活。
一、布倫塔諾關于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劃分
布倫塔諾關于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的劃分,所使用的方法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很多人。“使胡塞爾深受觸動的不僅是布倫塔諾的人格魅力,而且是他的方法,即他那種提出問題并清晰的加以解決的敏銳方式”,“他(胡塞爾)非常欣賞這種精辟的論證,‘對含糊不清的東西進行分析,對全部哲學概念追根尋源一直到他們在直觀中的最終來源”。
1.布倫塔諾對心理現象的定義
在布倫塔諾的時代,關于心理現象的定義一直存在著爭論,各種定義此起彼伏,沒有一個定義絕對讓人信服。在這種情況下,布倫塔諾試圖在同物理現象的區分過程中對心理現象進行定義。
在《經驗立場出發的心理學》這本書中布倫塔諾專門用了一章來討論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的區別,并對心理現象下了四次定義:
(1)定義一:“每一呈現在感覺中和想象中的表象都是心理現象的一個實例;這里的表象不是指表象的東西,而是指表象活動本身”。顯然,這是一種根據特殊實例來進行定義的方法,布倫塔諾本人談道:“在任何情況下只要特殊詞匯比普遍詞匯更明白易曉,則前一種方式(特殊實例來進行定義的方式)比后一種更為合適\"。“此外,根據特殊實例來進行定義的方法還有一種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特別適合于來處理這樣一些語詞:它們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但包括在它們屬下的一些特殊現象的名稱確是人們所熟知的。”方面他要給這種定義的方法找到充足的理由,另一方面卻清醒的認識到這種定義的方法不具備普遍的說服力,特殊不等于一般,所以他要繼續定義。
(2)定義二:“心理現象這個詞不僅指稱表象,而且也指稱所有那些基于表象之上的現象”。這一定義雖然正確并為絕大多數心理學家贊成,但仍然有分歧和誤解。例如,布倫塔諾在文中談到:“J·B麥耶爾在他最近出版的有關康德心理學的著作中也對此作出了詳盡的批評性分析,……”這個定義還會令同行產生誤解,說明也還不夠完美,這是布倫塔諾不能容忍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定義。
(3)定義三:“心理現象不是表象便是立足于表象之上的東西”。相對于前面兩種定義,這一定義把雜亂的心理現象高度統一化了。但布倫塔諾認為還沒達到完全的統一,因為它仍然把心理現象劃分為兩種類型:不是表象便是立足于表象之上的東西。這種缺乏統一性的定義也是布倫塔諾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因此還需進一步定義。
(4)定義四:“我們完全能為心理現象下這樣一個定義。即它們都意向性的包含于自身之中”。直到這一定義,才清楚明白準確無誤地表達了布倫塔諾的思想。 從以上布倫塔諾關于心理現象的定義過程可以看出一種論證的內在的邏輯遞進,以及感受他追求清晰明了準確無誤的研究精神,這恰是布倫塔諾的魅力所在。
2.布倫塔諾關于心理現象的特征的概括 從布倫塔諾關于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區別的分析中,他給出了心理現象的這樣幾個特征:
(1)“對象的意向性的內存在乃是心理現象的普遍的,獨具的特征,正是它把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嚴格區分開來。“即任何心理現象都要指向某一對象,心理現象不能單獨存在,它總是由意識行為與意識對象兩者同時構成\"。心理現象的這一特征具有兩層含義,布倫塔諾在文中談到:“每一心理現象的特征在于具有中世紀經院哲學家所說的對象的意向性的內存在(亦即心理的)和我們可以略為含糊的詞語稱之為對一內容的指稱,對一對象(不一定指實在的對象)的指向,或內在的客體性的東西。”“對象的內在性和和意識對于對象的指向性是全然不同的東西”。很顯然,對象在意識中的存在樣式也是布倫塔諾關注的對象,但毫無疑問,他更傾向于意識的指向對象這一能動的過程,即“意向性”。
(2)“所有心理現象的一個進一步的普遍特征乃是:它們只在內意識中被知覺,……”。這是由心理現象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心理現象在意識中存在,我們外部的感官無法把握,對于心理現象的把握,只能通過內知覺的形式才能把握,而內知覺有著獨具的特征,“這就是他具有直接性、不謬性和自明性。
(3)“我們已經說過,心理現象乃是唯一一種能被真正知覺到的現象。據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他們也是唯一一種既能意向性的存在又能實際存在的現象。”這就是心理現象的實存性。物理現象具有現象性,是幻生幻滅的,自古希臘以來許多哲學家對現象世界的存在持懷疑態度,現象世界的變動不居不能給我們確定的知識。
(4)“盡管心理現象是多重的、復雜的,但是他們總是以一統一的整體面目呈現于人的內知覺;……”。這是心理現象的統一性。
至此,布倫塔諾對心理現象的定義以及對給出的心理現象特征的詳盡分析結束。分析的細致性、層次性和邏輯性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所產生的效果便是給我們關于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一個明晰的區分,這也是布倫塔諾所期望的效果。
二、關于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劃分的哲學意義
這一區分所昭示的哲學意義連布倫塔諾本人也沒意識到。如果把這一劃分置于布倫塔諾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和其整個哲學思想發展的基礎之上,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一劃分的重大意義。
1.這一劃分最為直接的意義便是導致了物理科學和心理科學的區分。這可以說是布倫塔諾在《經驗立場出發的心理學》里給出這一區分的直接目的。“不是作為某種知識論的主題,而是作為某一心理學著作的緒論的主題,他在這里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為心理學劃分—個領域。”在實證科學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的19世紀,布倫塔諾這個愿望是有其歷史意義的。
2.這一劃分為哲學研究對象的轉變提供了可能。19世紀的西方哲學處于混亂不堪的境地,“在他(布倫塔諾)成長的歲月里,德國古典唯心論體系的危機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尖銳程度”。“布倫塔諾勾劃出哲學與自然科學那種不安的對立,因為后者取得了漸進性的進展。這些科學的成功所帶來的—個后果是瓦解了哲學的自信”。
從笛卡兒開始,哲學研究的主題和服務的對象發生了轉變。哲學丟掉了關注人的自由、價值和意義的主題,轉而陷入僵死的教條邏輯推演的泥潭。“在存在主義和生命哲學家看來,以邏輯評判一切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用概念肢解了生命存在,以概念體系代替了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人被抽象為空洞的邏輯符號,人的自由、價值和意義也就受到了無情的漠視和壓制。”∞布倫塔諾為了重建哲學的價值主題,增強了自己的使命感。“哲學應該關注人的現實生活(布倫塔諾語),哲學應該成為人類生活的精神指導”忡。“施通普夫提到了布倫塔諾‘把哲學視為教育人的崇高職業’的理想”,這便是布倫塔諾對哲學任務的最好注解。
3.這一區分為哲學研究方法的轉變提供了新的啟示。隨著哲學研究主題和對象的轉變,轉入實踐主題研究的哲學在方法上必須進行相應地轉變。
19世紀的哲學在實證科學造就的繁榮中迷失了方向,“在19世紀后半葉,現代人讓自己整個世界觀受實證科學的支配,并迷惑于實證科學造就的‘繁榮”。這其實是近代哲學發展的一個惡果。無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的哲學家,都強調邏輯推演的重要性。即便是布倫塔諾本人早期的思想也難免擺脫實證科學的影響。“在1866年的教職資格論文中,已經提出了這樣一個名言:‘哲學的方法無非是自然科學的方法”。他想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挽回哲學走向衰落的事實,但顯然這是不可能成功的。“在胡塞爾看來,正是由于布倫塔諾關于嚴格科學的特殊觀念,使他不能看到這些思想家(指謝林、黑格爾)的偉大之處,麗只是把他們的哲學視為純粹的墮落”。
在不斷的哲學實踐中,布倫塔諾逐漸認識到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哲學領域里的局限性。“實證主義的理性必須為一種新的理性形式讓出一席之地。在知識的歸納道路之外,布倫塔諾指出了另外一條同樣是科學的亦即描述的和先天的分析的道路。”也就是說,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是不可能確保關于哲學知識的自明性的,“規范科學”基礎的奠定必須從內在的自明性中去尋找。在道德實踐領域,“善的觀念的根源應該在內知覺中去尋找”。這樣,內知覺的直接性、不謬性和自明性的特點就有了用武之地。一種直觀內省的方法在實踐哲學里的應用成了可能,而且是唯一必然選擇的正確方法。這種方法正是源于布倫塔諾對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區分,“對象的意向性的內存在”成了自明性的保證。
結語
布倫塔諾在對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劃分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了哲學研究的主題——哲學必須關注人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哲學不僅僅只有思辯的一面,也不僅僅滿足于概念的堆積和體系的構建。從根本意義上講,哲學是生命的體驗,生命就是創造,只有在不斷創造的基礎上去發現生命的真實意義,才是有價值的生活。心理現象是人類獨特的現象,是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他提供生命延續的動力;物理現象是外部世界存在的顯現,物理現象只有在作為主體的“意向性的內存在”的時候才有意義,對物理現象的把握構成了自然科學的知識,他是人類生存延續必須的。因此,對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嚴格區分,構成了確保生命價值意義的全部。